浅谈音乐与养生益寿

时间:2020-10-06 13:26:39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音乐与养生益寿

摘要: 中医心理学认为音乐能养生益寿,文章从“声”与“心”的关系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从物理效应、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社会交际效应探索其养生原理,提出有选择、有节制的音乐养生原则,进而浅析音乐养生的曲调选择。


关键词: 音乐; 养生益寿; 中医心理学
 
据联合国1999年的统计,世界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已占全球国家的三分之一;据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12.9亿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1%,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老年国家[1]。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心理平衡失调,易患有各类疾病,常久治难愈,情绪紧张、焦虑,原有疾病又易复发。另外,老年病人阅历丰富,心理活动复杂,单用药物治疗仅能改善病理现象,无法改善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的失调。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情感表达力的艺术,悦耳动听的乐曲使老年人在悠扬美妙的乐曲声中精神放松,消除紧张情绪,陶冶心志,并且可令人呼吸舒缓,全身肌肉松弛,紧张的大脑皮层得以放松,从而增进人体内环境稳定。因此音乐不失为调节老年人心理,改善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开展音乐养生研究对于发扬祖国医学中的预防与保健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2]。
  1 音乐与养生益寿的理论探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医学教授阿特拉斯经过长期的研究后认为音乐能使人长寿。最初他发现音乐指挥家斯托拉科夫斯基活到了96岁高龄,这给他以启发,引起他探讨音乐与寿命关系的兴趣。后来他发现高寿的乐队指挥家很多,如卡拉扬活了81岁,瓦尔特活了85岁,安塞梅特活了86岁,托斯卡尼尼活到89岁[3]。于是统计了已故的35名著名交响乐队指挥家的寿命,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比当时美国男人的平均寿命要高5岁。中国古代音乐家大多数社会地位不高,属于“下九流”阶层,尽管他们的生活条件与帝王们相比,有天壤之别,但相反古代音乐家比帝王们的平均寿命高出11.3岁。音乐家一般说来并不像养生家、医学家那样刻意研究长寿术,而是在优美、协调的旋律中自然获得的长寿,显然,音乐具有明显的养生益寿作用。
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志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关系;《礼记·乐记》中也记载“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也”等等。形成了中医“音乐与情志养生”理论。音乐能养生益寿同“声”与“心”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音乐通过“声”影响人的情绪“心”。当个人处于某种情绪的情境中时,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或有意识无意识地都会选择音乐来调节自己的心情,从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中可以证实音乐具有保健作用[4]。《乐记·乐象》篇云:“乐者,乐也。”说明音乐与喜乐相通,音乐通娱乐,使人快乐,音乐对创造愉快的心境,乐观的情绪,健康的心身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其次,人的.情绪“心”通过音乐“声”得以表达,音乐的产生是由于外界事物和现象在人们“心”中形成一定的感受,然后畅达情志而发为音响,《乐记·乐本篇》开篇便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再由“心”将其转化为声音,通过特定的旋律组合起来而形成音乐。音乐的形成包括“物”动和“心”感两个环节因素,不同的“物”引起人们的不同体验,即“心”感,产生不同的音乐。音乐正是通过“声”与“心”的相互作用影响人的健康,从古代孔子《乐记》的高雅之论,到今天所谓“流行音乐”的通俗行为,均可看见乐以忘忧、益于心身而健康长寿[5]。故《论语·述而》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 音乐养生益寿的科学诠释
音乐养生益寿的效应主要通过四方面作用实现的,即物理效应、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社会交际效应。
首先,研究者发现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振动频率,而老年人的振动频率常常发生紊乱。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在优美的乐音和均匀的节奏作用下,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如声带发音、胃的收缩、肠的蠕动、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等,与其产生有益的共振,起到一种微妙的细胞按摩作用,达到各器官节奏协调一致,改变器官工作的紊乱状态。如当人们听到古典协奏曲的一些舒缓乐章时,身体就会趋向于按照它有序化的节奏活动,比如跳动过快的心脏就会逐渐减慢,人体就会放松,大脑就会得到安谧。这种物理效应使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使身体状态和情绪反应发生有益的变化,大大增进了身心健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