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外伤性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

时间:2020-10-06 19:27:53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探讨外伤性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

摘要: 目的 探讨外伤性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外伤性难治性癫痫病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前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影像学、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评估,术中联合皮层脑电(ECOG)监测和深部电极技术。手术方式包括致痫灶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前颞叶及海马切除术、皮质热灼术。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3年,按照Engel分级,Ⅰ级27例,Ⅱ级15例,Ⅲ级5例,无Ⅳ级患者。结论 术前综合评估、显微外科手术联合皮层脑电监测及深部电极定位治疗外伤性难治性癫痫是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颅脑损伤;癫痫;脑电监测;显微外科

 颅脑外伤后癫痫的发生率一般为2%~5%,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者可达25%~30%,成为症状性癫痫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虽然药物治疗在外伤性癫痫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仍有相当部分病人耐药,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类型之一[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6月手术治疗外伤性难治性癫痫47例,术前进行详细评估,术中采用皮层脑电( ECOG)及深部电极监测,显微外科切除病灶和(或)致痫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外伤性难治性癫痫患者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11~54岁,平均29.3岁。癫痫发作病程8个月~13年,平均6.3年。颅脑外伤前均无癫痫病史及家族史。颅脑损伤的类型:开放性颅脑损伤14例,闭合性颅脑损伤33例。手术治疗41例,其中颅骨凹陷性骨折伴有局部脑挫伤和(或)颅内血肿12例,各类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23例,其他6例,另有6例采取保守治疗。伤后癫痫首次发作1个月~3年,发作类型:强直痉挛发作为主12例,部分性发作(包括复杂部分性发作和单纯部分性发作)30例,失神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5例。其中13伴有神经功能缺失。术前所有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1~2年,均不能控制发作或控制不满意,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
  2 影像学检查及术前定位
  术前均行MRI检查,31例呈局限性脑软化灶表现;8例有局限性脑萎缩,4例伴有脑积水;3例为外伤性蛛网膜囊肿,5例形成脑穿通畸形。病变累及额叶17例,累及颞叶23例,累及顶叶7例。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行VEEG检查,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64导视频同步长程脑电图,24小时实时记录。脑电自动分析系统对所检测的高分辨脑电波进行重建与分析,专业电生理分析人员进行严格判读,结合MRI确定癫痫病灶的`部位。
  3 术中定位及手术治疗
  根据术前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进行开颅手术,暴露皮层后用64导皮层脑电图行皮层病灶探查,对于评估病灶涉及颞叶内侧的患者同时行深部电极监测,进一步确认病灶区域和手术切除区域。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评估致痫灶及其周围记录到高幅棘波、尖波和慢波。在保全患者重要的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显微外科手术下行病灶和(或)致痫灶的切除34例,对于病灶以颞叶为主者行前颞叶切除6例,对于海马区存在大量棘波发放的同时行海马切除术9例,而对于额颞叶大范围的异常发放患者加行皮层热灼14例。切除术后,再次行ECOG监测,术前监测的异常发放明显减少或消失。
结 果
  术后对切除的病灶和(或)致痫灶进行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大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固缩、减少,钙化或血管异常改变,瘢痕形成,蛛网膜增厚等。术后均再次进行VEEG监测,对比术前VEEG分析结果,显示异常棘波消失或明显减少者43例,4例与术前对比无明显改变。术后47例手术患者除术前伴有的神经功能异常外,4例出现短暂性的肢体偏瘫,2例出现失语,均在出院时恢复好转,其余41例未出现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术后随访8个月~3年,按照Engel分级,Ⅰ级27例,Ⅱ级15例,Ⅲ级5例,无Ⅳ级患者。
讨 论
  脑外伤所致的癫痫是颅脑损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通常认为与脑实质损伤、颅内出血、凹陷骨折压迫或局部脑组织缺血、水肿及生化改变密切相关,但具体形成的机制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特别对于晚期癫痫在伤后4周至数年乃至十几年开始出现, 临床随访十分困难。对于颅脑外伤后癫痫形成的机制和危险因素已有大量的文献研究,本文将不做重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