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及防范措施

时间:2020-10-06 13:52:33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探析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及防范措施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产生的高危因素,探讨防范措施。方法 对临床500例中心静脉置管病人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结果 置管感染与年龄、机体免疫功能、无菌操作环境、导管置入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及应用化疗、高营养药物的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去除高危因素,可有效防范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对保证病人安全、控制医院感染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感染因素 分析 防范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和危重病人的治疗中,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普遍欢迎。而随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也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较严重的`并发症。不同程度的感染不但增加病人痛苦,延长病程,甚至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全。为探索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我院对50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病人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8年8月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术500例,其中恶性肿瘤病人472例、结脑8例、重症肺结核10例。其中男316例,女184例。年龄20~78岁,平均(49.5±8.6)岁。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化疗352例,用于全肠道外营养(TPN)126例,其他12例。导管留置时间:5~66天, 其中≤5d 40例,6~10d 402例,10~66d 58例。
1.2 置管方法 其中颈内静脉置管456例、颈外静脉置管39例、PICC置管5例。 CVC导管选用深圳益心达公司生产的16~20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常规置入11~13cm;PICC导管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4F~5F单腔PICC导管,常规置入45~55cm。置管后常规行胸部透视,确定或调整导管尖端位置。
1.3 感染诊断标准 ①局部感染:置管处皮肤有红肿、痛、硬结、伴或不伴有渗液,细菌培养阳性。②全身感染:有感染征象发热、畏寒伴血培养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或经抗生素治疗后菌血症即得到控制者。
1.4 观察指标 观察感染指标为体温、血象(白细胞计数)、置管处和全身的变化以及中心和外周静脉血液的细菌培养结果,拔管后常规给予置管处与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对导管感染病例按年龄、血象、免疫功能、伴随症状、导管位置、留置时间、静脉高营养应用与化疗周期等变量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导管感染情况 本组500例中,发生感染病例16例,导管留置时间最短7天,最长66天;CVC感染15例,PICC感染1例。其中5例导管尖端经细菌培养有病原菌感染,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寒颤和高热,体温高达39℃以上。其中2例血培养与导管尖端培养结果为同一种微生物;3例伴有导管置管处及皮下隧道处红肿、硬结、触痛或少许渗出液等感染征象。其它11例表现为局部感染。
2.2 感染导管细菌培养情况 16例感染病历中经局部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共培养出24株病原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6.6%;真菌,占36.3%;假单胞菌属等占17.1%。
2.3 感染因素分析 (1)16例感染者中有15例为恶性肿瘤病人(10例反复化疗,5例术后TPN),1例为重症肺结核并结脑晚期。经免役组化测定,均属免疫功能低下,表明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呈负相关。(2)本组病例中有138例置管深度不够,导管尖端位于无名静脉相连接处,未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其中4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而其余362例导管尖端均达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只有1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表明导管尖端位置与感染发病率有关。(3)本组病例中有56例由于患者活动受限,选择在病室置管,其中5例发生局部感染,1例全身感染,说明处置时无菌环境与感染发病率有关。(4)导管留置时间在10~66天的58例病历中有3例全身感染、4例局部感染,感染率相对于

【探析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及防范措施】相关文章:

1.静脉采血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

2.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3.建设项目成本管控的影响因素与策略探析论文

4.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论文

5.MP感染临床护理学探析论文

6.小议化学检验质量管控因素论文

7.浅谈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及护理

8.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时安全封管方法的研究

9.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品破损的原因与降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