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主义的理论图景

时间:2020-10-12 19:14:00 研究生论文 我要投稿

社群主义的理论图景

  20世纪晚期,政治哲学开始登上了世界哲学的舞台中心。在政治哲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思想流派,如新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新功利主义、新共和主义以及社群主义等关于社会正义持续激烈的争论绘织出一幅恢宏的思想画卷呈现在人们的眼帘。在这幅恢宏的思想画卷中,如果把理论的建构性看作“经”,把理论的批判性视作“纬”,那么,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无疑是经与纬的主要代表。

  社群主义以其批判性而著称。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自由主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社群主义以批判自由主义为理论使命,但社群主义的批判也会带来自身的理论批判。批判之批判是政治哲学理论画卷延展的生命动力。社群主义作为思想流派仅具有形式的共性。社群主义思想家观点各异、批判的角度也不同、而且理论取向也不一样,惟一的共性是把各自的观点都建立在“共同体”基础上。作为理论自身的再批判和哲学派别思想的整体呈现,我们都需要精确和细致地描绘出社群主义在整个政治哲学思想画卷中的理论图景。著名政治哲学家姚大志教授的新著《正义与善:社群主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以下简称《正义与善》)可被誉为此项理论工作的典范。

  由于社群主义思想仅具有形式的共性,因而研究者很难用一套逻辑话语和体系性的结构来分析批判社群主义思想。这是社群主义传入中国、被人们密切关注且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却没有出现关于社群主义整体思想研究专著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问题,姚大志教授独具匠心,以社群主义的理论故事、四个版本和三个场景来描绘、分析和批判社群主义思想(《正义与善》,第1、3、9页),从而将社群主义的理论图景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就理论的本质而言,一幅美丽灿烂的理论图景就是一个完美动听的理论故事,这用在政治哲学身上再适合不过了。政治哲学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和梦景,并以动人心扉的语言将之编列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并引导人们去追寻故事中的理想,那则要看各种思想流派的叙事技巧和本领。总体来说,自由主义以正义为故事主线、以个人主义为叙事主体、期间穿插权利、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叙事情节,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人人自由而“解放”的故事。社群主义则以善为故事主线、以共同体为叙事主体、以德性、幸福、友爱和至善为叙事内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共同体“团结”的`故事。

  故事是一个,但存在不同的版本。基于版本的流传性和叙事的完整性,社群主义的理论故事表现为不同的四个版本:哲学社群主义、政治社群主义、古典社群主义以及新社群主义。哲学社群主义注重于批判。一方面,批判乃哲学之本,哲学社群主义突出批判性和否定性;另一方面,哲学社群主义关注政治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逻辑和认识论问题,以达到对自由主义的根基性颠覆。政治社群主义侧重于方法论上的特殊主义、强调政治上的政策主张和制度安排、倡导政治民主;而自由主义哲学家往往更关心普遍主义、抽象观念和理性的慎思(《正义与善》,第5页)。古典社群主义向往古希腊,特别是雅典城邦制下的社会生活。古典社群主义的特点在于道德叙事。新社群主义是在对其他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批判和反思中兴起的思想派别。新社群主义直接面对社会正义问题,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并且力促社群主义成为一场社会运动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理论。这四个不同的版本编辑而成了社群主义的总体理论图景。

  理论图景的美妙在于色彩渲染而成图画;理论故事的动人在于情节的引人入胜。这两方面都决定了社群主义的理论场景布置是否周密。姚大志教授主要布置了三个重要的理论场景,分别是自由主义批判、正义与善以及共同体。自由主义批判是所有社群主义者必备的叙事场景,也是社群主义理论图景中最亮丽的色彩图画。没有自由主义批判的理论场景,社群主义均将黯然失色。作为理论批判,社群主义从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中立性入手(《正义与善》,第10页)。普遍主义始终是自由主义的叙事基调,也是自由主义对其基本价值的普遍承诺:自由、平等、权利和正义等适用于所有社会、所有历史和所有文化。自由主义的普遍叙事如同古希腊的英雄叙事一样,只不过,自由主义的英雄是个人。自由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实体,个人行为由其动机支配,而社会则是个人利益实现而联合成的工具性存在。正因为个人是社会的实在,个人的权利和生活方式才应该受到绝对尊重。国家应该在个人的各种善观念之间保持必要的中立。中立性是自由主义理论中必然伴生的理论。

  然而,这一切对于社群主义者来说都存在巨大的问题。就普遍主义而言,自由主义所宣扬的正义、自由、平等和权利都是历史的产物。普遍主义是在人类特定阶段构想起来的一个梦想。在另一个历史阶段,它终将会被另一个梦想所替代。就像福柯批判的主体理论一样,终会在沙滩上被海水抹平(参见福柯,《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06页)。个人主义更是自由主义的“哲学人类学”迷梦。没有共同体所赋予我们的身份,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离开了共同体,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都困难重重。中立性对于社群主义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一个理论都会有其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理论无法脱离这些条件的限制。自由主义把自己包装成中立,其目的无非是掩饰潜藏其中的语言霸权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已(《正义与善》,第226页)。

  理论批判必有批判之矛。社群主义的批判之矛体现在第二个场景之中:正义与善。自由主义者都主张正义优先于善。其理由在于,正义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它比实际的各种利益(善)都要高,而且正义规范善。社群主义则认为善优先于正义。姚大志教授对社群主义的善做出了精细的区分。优先于正义的善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个人善,而是共同体的善。相对来说,个人善容易解释,而共同体的善却相对较难。社群主义主要从共同善和最高善两个方面来解释共同体的善。共同善依赖于集体的活动和共享的理解获得,并且它也包含了集体的理解。最高善同集体的共同的生活形式一致。共同的生活形式体现了某种目的,而且目的本身整合了共同体中的所有善(《正义与善》,第13页)。不管是共同善还是最高善,善对于共同体成员都具有构成性的作用。离开了善,人们无法理解正义。因而,善优于正义。

  共同体是故事展开的第三个场景。实际上,前两个理论场景都建立在第三个理论场景上。可以说,社群主义能轻而易举地刺中自由主义的“阿喀琉斯之踵”,就在于共同体对个人主义所具有的批判效力。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关于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理论对立,但根本的对立还是在于个人主义与共同体。如果说自由主义依然沉溺于个人主义的哲学人类学迷梦,那么,同样可以说社群主义也痴迷于共同体的哲学人类学梦景。这样说是因为社群主义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理论难题:什么是共同体?问题没有定论。社群主义自身没有说清楚,而后来的人们依然没有说清楚。不解决共同体的理论难题,社群主义的批判力必将大打折扣;社群主义的理想也将失去吸引力。

  重构共同体是姚大志教授在设置第三个理论场景的同时给自己设置的理论任务。在他看来,能够满足以下特征的群体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共同体。首先,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存在情感上的联系。其次,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具有共享的信念。最后,共同体对于共同体的成员是构成性的(《正义与善》,第14页)。情感联系强调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紧密性,共享的信念强调共同体的共同善,而共同体的构成作用则强调共同体之于共同体成员的自我认同基础和条件(《正义与善》,第388页)。依据这三个标准,社群主义的共同体就有了层次分明的清晰区别。一类是大共同体如国家,一类是小共同体如家庭、社区和学校等。在社群主义的思想表述中,这两种类型的共同体观念始终缠绕在一起,给人们形成了关于共同体的各种错觉。只有小的共同体满足社群主义所期冀的共同体理想,而大的共同体对于社群主义者来说存在理论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故事、版本和场景演绎了不同的社群主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构成了社群主义的理论图景。这幅绚丽多彩的图景也为人们留下了绵绵不尽的理论思考:社群主义的思想于我们借鉴意义何在?社群主义在当代中国有着特殊的影响。一方面,社群主义所倡导的友爱、团结以及追求至善的生活同传统儒家的基本伦理理念高度契合;另一方面,社群主义所强调的共同体的善、共同体对于成员的构成性作用以及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亦诸多相近。故社群主义思想在当下受到很多研究者青睐首肯。

  这是否意味着社群主义就是自由主义的代替者?对于古典社群主义者来说可能是,而对于其他社群主义者来说未必是。社群主义的理想是那些小的生活共同体,人们在其中能够分享共同善、倾诉情感并形成稳定团结的群体。这样的共同体在生活中不乏少见。但是,在现代社会,民族国家较大、而且涉及到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基本利益的划分和基本制度的安排,社群主义的理念实践面对这些根本性的社会问题将会显得力有不逮。这也许正是社群主义的批判之批判所彰显出来的根本性意义。

【社群主义的理论图景】相关文章:

1.社群运营的思维

2.社群运营的经典案例

3.社群营销如何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论文

5.浅谈东方眼中的西方文化图景

6.新功能主义理论下的教育管理观

7.浅析经济理论的直觉主义逻辑论文

8.通过社群运营的方式驱动核心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