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系列电影畅销现象研究

时间:2020-10-08 08:49:33 研究生论文 我要投稿

《小时代》系列电影畅销现象研究

  [摘要]每部成本平均3000万元的《小时代》系列电影自上映以来获得8亿票房,堪称2013年和2014年两个夏季的票房赢家,这与电影发行方依托现在媒体与大数据量身制作的营销策略有着紧密联系,优质的营销模式促使《小时代》成为一系列“现象级”影片。2015年7月,《小时代》第四部如期而至,毋庸置疑地成为2015年暑期冲击票房冠军的种子选手之一。本文从营销视角出发,对《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畅销与成功进行剖析,以便促进新时期国产电影营销方式的转变。

《小时代》系列电影畅销现象研究

  [关键词]《小时代》系列电影;媒体;营销策略;畅销;大数据

  一、引言

  2013年,由“80后”青春畅销小说家郭敬明同名小说作品改编的电影《小时代1》和《小时代2》先后上映,从上映的第一天开始,票房纪录就不断刷新着,在2013年的夏季为自己写下了精彩的一笔。接着2014年,影片第三部乘胜追击,再一次累积了票房总额,三部作品票房超过了8个亿。除了高高在上的票房之外,业内人士也开始对“小时代”现象进行了热烈讨论。

  通过多方媒体考察,可以将电影界关注点归纳为:第一,《小时代》系列电影堪称2013年的票房黑马,突然袭来的两部作品接连放映后都获得了成功,接着在2014年加推了第三部,依旧引起了巨大反响,第四部在2014年底的投拍也相继提上议程,在2015年暑期上映,因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小时代品牌”。要知道之前国内并没有哪部作品能够将自己的品牌延续四部之多。第二,系列电影在电影院发行过程中会给影院返还相应的返点,即如果影院能够将电影场次安排在总场次的40%以上,则能够返还给影院1%的提成,若能够达到45%以上的场次,则能够返还给影院2%的提成,进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将自己的场次增加,抢占市场。这样鲜有的营销模式引发了业界的强烈不满,因为有的院线为了能够实现双赢,竟然在《小时代》系列上映首日全部安排其场次,这也让诸多影片发行商在网络上对其吐槽。第三,针对于《小时代》剧本内容来看,业内人士认为其空洞、毫无意义,对白苍白肤浅,甚至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达到了病态的境界,并认为这是盲目追求“粉丝电影”带来的直接后果。

  然而,《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不得不承认其营销模式在国内电影中处于领先位置,它的畅销不是一天造就的,而是有迹可循的,下文我们通过对其受众分析与营销模式解析这部系列作品背后的秘密。

  二、《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受众分析

  (1)粉丝电影――粉丝的激情是生产力与消耗品

  近几年,国内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在2013年暑期与《小时代》几乎同时上映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是根据辛夷坞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它立足于小说文本,在剧本内容上做到了基本无错可循,导演赵薇也尽最大可能地还原了小说中描写的那个时代风貌,让观众感觉这部影片能够基本上保留原著的完整性,而这也是赢得票房口碑与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小时代》上映之后,第一周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发行商认为能够超过10亿,然而在票房爆满两周后,影片票房直线下降,可以说这就是典型的“粉丝电影”状态。

  众所周知,在如今的娱乐产业中,9成以上的产品都要依靠粉丝的热情来带动,这种如同宗教信仰一般的激情与明星效应紧密联系,粉丝的购买力与号召力是无穷的,尤其是这一次《小时代》的成功更是将粉丝受众作为“生产力”。据统计,《小时代》三部曲的观影群体平均年龄为194岁,这样趋于年轻化的观影群体,让影片创作过程中会不断找寻能够代表这一年龄群体的话语地位与行为,在影片内容中凸显出这一年龄层的文化识别、视觉展示、风格凸显的特征,去刻意强化了这些年轻人内心的呐喊。而反过来,这一年轻群体也会在《小时代》系列上映后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会对主人公的服饰、言行举止进行模仿。

  然而对于当代商业电影的整个品牌价值而言,笔者认为这些粉丝的疯狂将成为消磨殆尽的消耗品。许多该影片粉丝的狂热是对导演与原作者郭敬明个人风格的崇拜,并且是为了去观看电影的真正情节、叙事、主题。要知道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会有自己的存在周期,尤其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这样的存在周期会被越来越多的受众选项所限制而变得更短。因此,即便粉丝的疯狂追求也是短暂的,只是一种宣泄的方法,是不稳定的。

  (2)想象的神话――年轻人对恋物的崇拜

  关于《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吐槽多数是针对导演特意安排的奢华场景,社会多方面的声音都是对这部系列作品将要带国内年轻受众群体去进入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产生了质疑。导演在拍摄《小时代》系列电影时大胆使用了连续剧式模式,并且充分展现出奢华的'新奇世界让观众的好奇心与物质欲望被满足,但是又让观众自身与影片中的奢华场面形成差距,以一种仰望的姿态来认同影片内容。许多粉丝将这些场景转换成一种想象的神话,许多人物的服饰、场景、用品都让年轻粉丝产生了崇拜之情,进而促进了审美感受的刺激与快感。笔者认为《小时代》系列电影用一个个梦幻的场景,让粉丝群开始臆想,并且依托于人物来构筑自我形象。

  (3)影像化的叙事与逻辑

  在电影领域,我们认为每部作品的发展要去窥探其现实本体和语言的进化,而在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对于现实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依托于现实事物抑或是客观事实来展现出客观的世界;而另一个就是虚假的现实主义,创作者会借助多种手法来迷惑视觉感官或者大脑去让观众产生疑惑。随着电影技术不断发展,逐渐摆脱了直接客观记录的枷锁,慢慢衍生出了长镜头、蒙太奇、转场等手法,但是对于真实记录的概念也愈发模糊。

  豆瓣网友曾针对《小时代》系列电影有着这样犀利的评价:“郭敬明只是将他自己喜欢的大牌物品陪衬几个充气的娃娃,为他们穿上了大牌,拿着奢侈品,陪着他们玩过家家,然后将其记录下来,这些作品内容空洞,如同浅薄的恋物癖,还不如一些学校抑或是单位的文艺晚会上粗糙的小品。”其实从专业角度来看,即便《小时代》系列拍出了十部,也不会被人们认为是商业电影。导演一味地将一些虚无缥缈的物品摆在镜头前吸引受众的目光,使其迷恋上这些大牌,那么这些虚假的现实主义就会直接屏蔽了电影作品本身的特性――叙事、风格、主题、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