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综述

时间:2020-09-21 08:14:53 研究生论文 我要投稿

论经济学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MattheW Rabin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研究理论的一个首要综述。传统的经济学假定人类有一个稳定的、明碑塞叉偏好,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而Matthew Rabin认为传统的经济学假设是错误的,他认为人类的偏好是随时间变化的。人们在最大化其偏好时也会出现系统错误。

论经济学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综述

  关键词:效用函数 不确定性 风险厌恶 参照水平 判断偏差 框架效应

  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提出质疑,向传统的经济学的某些假设提出挑战。他们认为因为心理学系统地探索人类的判断、行为和福利,所以经济学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同心理学相结合。本文便是对Mathew Rabin及其他相关作者文献的一个理论综述, 文章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效用函数的真实形式,第二部分探讨效用最大化模型正确与否,最后一部分做出本文也就是作者的结论。

  效用函数的真实形式应同时包含产出水平与参照水平认为个人的偏好通常决定于产出相对于参照水平的变化,而不是仅仅由产出的绝对水平决定。尤其是在参照点附近,人们对损失的厌恶超过了对获得的喜好。

  参照水平和风险厌恶认为相对于产出本身的数量而言,人们对于产出对参照水平的偏离更加敏感。同样水平的收入增量对于某些人来讲微不足道,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却是飞来横财一一这可能取决于他们当前的财富存量,因而应该在效用函数中应该加入消费的参照水平。举例来说,t时刻的效用不应仅取决于当前的消费水平C t,还应包括参照点R t,这个参照点取决于过去的消费和对未来消费的期望, 因而效用函数不是Ut(ct),而是Ut(rt,ct)。

  和Kahne血an(1991) 对于和Thaler(1990)所做的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现象:

  “Kahneman,Knetsch和Thaler(1 990)在一个教室里进行了一个禀赋效应的实验,在某个实验中当学生选好位置后,有1/的学生面前有一张零售价值为$5的毛毯。

  所有这些参与者面前有一张问卷,毛毯接受者(卖方)的问卷是:‘你可以将毛毯以某一价格卖掉(如果这个价格你能接受的话),对于每一个可能的价格你可以选择(X)接受价格卖掉毛毯,(Y )保留毛毯带回家去给出的价格从$0.5到$9.5不等,每一档次隔5 0美分。那些没有毛毯的学生(选择者)也被给了一个相似的问卷,这些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是得到一条毛毯,要么是得到一笔钱,钱的数目从0.5到$9.5不等。选择者和卖者面临同样的选择问题, 但他们有不同的参照状态,对于选择者而言毛毯意味着获得,而对于卖者而言意味着损失。损失厌恶表明金钱和毛毯的交换对于二者而言参照水平不一样,事实上在本实验中毛毯的价格对于卖者(面前已有毛毯)而言中值为$7.1 2,对于的选择者(原来没有毛毯)而言中值为.12”。

  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了偏好可以由参照水平和消费水平所决定的效用函数来决定。

  不确定性和期望效用定理在不确定性情况下, 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假定人们的偏好服从期望效用最大化定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关于期望效用定理的反例,Matthew Rabin借用了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人们熟知的“阿莱”

  悖论。这个例子假定有四种可能的选择,每一个选择可以获得0美元,1 00万美元或万美元的概率结果如下。

  对这个例子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在C和中选择时,人们会选择C,但在a和b中选择时,人们会选择a。这就和期望效用定理发生了冲突,期望效用定理表明一个人在一些偶然事件中发生某种偏好的概率独立于另外一些偶然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和d中选择C这个人愿意用l1% 的概率获得1 00万美元的机会同1 0% 的概率获得万的机会进行交换。相对照的是,在和b的选择中,人们选择a,说明同样的交易人们又不愿做了。这个悖论可以被解释为当最坏结果出现的概率非常小(比如说a),一个人需要将出现最好结果的概率增加得相当大来弥补最坏结果概率的一个相当小的增加(因此人们选择a拒绝b);但是当最坏结果的概率很大(比如说d), 个人将宁可增加最坏结果的概率, 以提高最好结果的概率(最终个人选择C而不是d)。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既不形成连续表的主观概率评估,概率进入偏好的方式也不决定于不确定性的自然特征,考虑这样一个选择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埃尔斯伯格之谜”,Ellsberg,1961)某个人被告知以下两个选项:

  选项1:1 OO个球,红色或黑色(未告知比例);选项2:100个球,5O个红色,5O个黑色。

  现在假定人们被布置了两种选择情形, 他们首先在以上两个选项中选择其一, 然后可能获得$l00,取决于他们从这个选项中抽取得球的颜色:

  选择A :必须从a和b中选择其一; 从选项1中抽球,$1 OO如果红色,如果黑色, 从选项2中抽球,$1 OO如果红色,如果黑色。

  选择B:必须从选项C和d中选择其一; 从选项1中抽球,$100如果黑色,如果红色; 从选项2中抽球,$1OO如果黑色,如果红色。

  实验结果表明许多人认为b比a好,比C好。这种显示性偏好同偏好是产出和概率的函数是不一致的, 也就是说这种选择同期望效用定理是不一致的, 即使允许偏好是非线性的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人们之所以选择b而非a在于他们认为选项1中黑球比红球多, 但选择d而非a则是认为选项1中红球比黑球多。这也表明了选择的某种非理性。

  效用最大化模型不一定总是正确前面的叙述都是在效用最大化框架下进行探讨的,Matthew Rabin在下面将证明效用最大化不一定是描述经济行为的正确方’法。

  什么使我们幸福前面一节研究判断偏差时表明人们在判断其某项决定可能出现的结果时会出现偏差,Matthew Rabin在本节的研究表明,即使人们正确地预测出决定可能引起的结果,人们也可能会在预测从这个结果中所获得的福利时出现系统错误。

  人们在预测其效用时为何出错呢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人们会低估对变化调整适应的速度和程度。

  在这里,Matthew Rabin引用了和Jamoff Bulman(1978)所做的一个调查,这个调查的目的在于找出彩票赢得者同未赢得者之间的幸福指数的差异,结果发现他们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距,调查还发现彩票赢得者从六个日常活动中所获得的快乐较以前相比更少了。他们的证据表明彩票获得者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幸福,Matthew Rabin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有两种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平常的经历同赢得彩票这种巅峰状态的经历相比显得太平常, 因而满足感下降。第二个原因在于我们已经适应了自己的环境,和第一节中适应水平理论一样,效用最终不仅由消费水平决定,更是决定于同现在我们新的参照水平的差距。

  为说明人们在预测从自己的决定中所获得的福利时会出现系统错误,引用了Herrstein和Prelecls(1992)所举出的一个例子。他们基于一系列的.证据发现人们倾向于根据直接的最高的效用来做出当前的选择,而不会考虑未来的选择对当前效用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经常忽视“内部性” 即:某一时期的选择会对另一时期选择的效用产生影响。

  假定你每天晚上有两个吃饭地方:A或,你更喜欢在B地吃饭,但同时你也喜欢变换一下口味,你每晚获得的效用如下:

  从B地获得的效用=7,如果昨晚你在地吃饭从B地获得的效用=5,如果昨晚你在地吃饭从A地获得的效用=4,如果昨晚你在地吃饭从A地获得的效用=3,如果昨晚你在地吃饭在给定的每一天, 无论你当前吃饭的模式是什么,你在B 地吃饭的效用高于地,然而你的效用最大化消费应该是在,B 两地轮流吃(这种轮流吃的效用是和4,平均为5.5),而不应该是总在B地吃(得到的平均效用为5)。然而每一刻你都会问,“哪一家吃会获得更大的快乐,A还是B?”结果是你往往会在B地吃得太多。

  框架效应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人们有一个完整的,明确定义的偏好,然而等通过研究发现人们通常缺少一个稳定的偏好序, 当选择方式发生一个轻微改变时,人们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框架效应。

  研究已经证明了这样一种扩大化了的框架效应:两种逻辑上等同的问题会导致决策者做出不同的选择。典型的框架效应包括不同的框架,他们的逻辑等价性既非完全透明,也不是极端模糊的,而个人的决策会被框架中被强化了的特点所影响。

  引用Tversky和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给出响应者关于肺癌两种治疗方法的统计信息,同样的一组统计信息给一些响应者以死亡率形式表示,而给另一些以生存率形式表示,响应者需表明他们所爱的治疗方式, 信息如下问题l(生存率框架手术:l 00人手术,90人手术后存活下来,68人一年后健在,34人五年后仍健在。

  辐射理疗:l 00人理疗,理疗后全部生存,77人一年后健在,22人五年后仍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