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二元结构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

时间:2020-09-04 14:21:59 研究生论文 我要投稿

社会二元结构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

  摘 要:现阶段我国社会同时面临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因而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也应反映这一社会二元结构的特征。既按照职业化思路,又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的学生评价体系就顺应了这一二元结构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要求。特别是以此为目的,所构建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评估指标体系成为这一培养模式的具体手段。

社会二元结构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

  关键词:二元结构; 工商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专业实践评估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点:

  同时面临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既要满足实现工业化对制度化、标准化及人员职业化的要求,又必须满足知识经济对知识技能更为个性化、创造性的高要求。为此,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就应反映这一社会二元结构的特征,既要培养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受过良好教育,能为细分市场专业化生产服务的管理人员,又要培养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更具个性、创造性,并能为全球化市场,网络化经营服务的管理者。

  但是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并没有能很好完成前述的培养任务。在知识经济社会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传统的西方管理理论作为满足机械模式时代( Peter F. Drucker ,1986) 需要的管理理论则无法实现这一功能。

  为此,用新的观念、新的标准来分析和认识工商管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构建符合我国社会二元结构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成为承担这一双重任务的唯一选择。而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则成为实现这一选择的具体措施之一。

  一、社会二元结构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教育培养缺乏现实性(1) 学生培养标准与社会职业标准存在偏差顺应工业化社会要求,管理成为一门被系统化、理论化的专业,学校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主流,现代企业需要的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接受工商管理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为此,职业标准成为学生培养标准的主要参照。但由于与社会实践在某些方面的脱节,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学校培养标准与现代企业要求的职业标准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

  (2) 实践教学严重滞后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专业实习又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采用的最普遍方式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科教育模式,没能充分反映市场经济对商业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缺乏对学生未来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化培养。

  (二) 专业实习模式无法突出专业化特点(1) 专业实习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系原有教学中,课程目标不明确,要求笼统,导致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企业安排工作都无的放矢。目标不明确、任务缺乏细化,教师难以把握考核标准,导致学生无以适从。

  (2) 评价标准缺乏一步到位的现实基础提出不以分数衡量成绩,而以是否拥有某种能力为考核标准,执行难度较大。过渡的方法是采取能力展示来代替,即通过学生获取某些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认同标准) ,展示学生能力,以弥补评价标准不能一步到位所形成的真空。

  (3) 缺乏实习的过程考核传统实习的过程一般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一般性了解,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工艺课,到现场参观;第二阶段为重点实习,下车间重点考察与熟悉产品的工艺流程、生产原理、生产控制以及生产设备与生产管理等具体内容;第三阶段为收集与整理资料,并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时间一般为4 个星期,4 年制本科通常安排在3年级第2 学期的期末进行。根据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来评定实习成绩,有时会在实习结束前组织实习答辩,但这样也只能算是亡羊补牢的做法,缺乏对学生在每个实习环节真实情况的把握,难以全面检验学生的实习成绩,影响实习质量。

  二、符合社会二元结构特点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职业化培养模式

  通过以上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强化职业化教育观念,以职业化的思路来实现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一) 职业化体系的构成要素

  (1) 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技能是通过长期的训练过程取得的,通过将其组织成内部连贯的信息体系(称之为知识体系)为基础,产生出职业所需的知识智能。既适应工厂运行的标准化、自动化,又适应以信息为基础的灵活多样性。

  (2) 公认的专业权威优势职业者都具有以高度专门化知识为基础的权威性,它仅与职业者的能力有关,并为人们所公认。以此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3) 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实施这种权威要得到广泛的社会的准许与认可,社会通过给予职业者某些权力和特权而批准职业者在某一领域内实施这种权威。

  (4) 职业道德在调整职业人员与顾客、同事之间的关系上,作为社会控制基础的一种道德标准,就是自我约束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更需要高度的自我约束,减少代理成本,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成为职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职业文化职业人员是许多正式和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这些群体所具有的社会作用的相互影响构成了该职业的独特的社会形态———职业文化,它的形成支撑了组织的存续。

   (二) 职业化培养的内容针对职业化的基本特点,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涉及对现代管理理论及相关管理方法的系统学习,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2) 专业技能作为适应不同信息体制企业的未来管理人员需要拥有两种类型的技能:第一,属于企业组织范围内有用技能的企业环境技能( context ualskill s) ;第二,需要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处理个别性问题的专门化了的、超越待定工作岗位的功能性技能(f unctional skill s) 。

  (3) 人际沟通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协作共事,以实现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4) 职业道德追求有利于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仅仅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关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s) 的利益,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经营的新趋势。为此,管理者的行为需要符合道德。通过教授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能使道德行为产生实质差别,培养学生对商业道德标准的理解为学生未来拥有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三)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习的目标管理模式

  (1)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实习评价目标体系根据以上提及的工商管理专业职业化培养的4 个方面的内容,确立专业实习评价目标。具体通过学生在实习中所取得的个人成果来检验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功能性技能的获得能力;以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效果来实现其人际沟通、获取企业环境技能的能力;以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来考查其对职业道德标准的理解。

  (2) 以自主管理为主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实习管理方式以自主管理为主,兼顾其他方式,实现学生在实习中的自我控制、自我激励。

  (3) 结合严格的过程考核与最终的结果评比在专业实习管理中,要求对实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细化评价指标,并对最终结果进行评比,从而硬化专业实习的评价指标,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三、构建符合社会二元结构特点的工商管理专业实习评估指标体系

  (一) 设定考核指标根据专业实习评价目标体系的要求,学生实习中所取得的个人的实习成果、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效果、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作为一级指标。

  (表1)(1) 实习成果指标实习成果,可以分为书面与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由学生提交的四个报告来考核,企划书作为考查学生专业学习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理论与技能) ,权重相对高于其它三个报告。MIS 报告考查了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实习周记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日常实习积累;案例的编写是考查学生对工作流程的直观体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学生所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作为补充考核材料。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可以通过由学生的自述与接受专家提问的口头答辩来进行考核

  (2) 实习态度指标学生的实习态度是实习成果基本保障,是职业道德、人际沟通的现实体现。但由于态度涉及个体主观状态,难于客观评判,因此,我们选取了易于量化的出勤率、沟通次数(主要是与实习带队老师,指导师傅或部门同事、领导等的沟通) 、参与会议的次数来考核学生实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协助指导师傅及部门同事的访谈,考核学生的协作能力。

  (3) 实习效果指标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为他的实际工作能力与适应一个新环境的能力。

  (二) 确定考核方式对考核指标的评定虽然力求客观,也大量采用可以量化的内容。但不可避免地涉及无法量化的主观内容。因此,考核方式的确定就需要兼顾多方面的情况:

  实习成果以专家评定为主,书面报告及口头答辩打分应该采用教师小组来进行。

  实习态度采用自评、互评、单位(指导师傅) 反馈、带队教师评定的分数加权得到。其中,自评与互评的分数各占20 % ,带队教师与单位反馈各占30 %。

  实习效果通过单位填写调查表格所得到的单位反馈与实地调查访谈获得。

  考虑到学生所处实习环境的差异性与实习过程考核,本实习评估采用两阶段考核,以尽量剔除客观环境带来的条件不公平。以两阶段的分数加权作为整个实习阶段的总分。

  (三) 评估方法的原则评估分数应该将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综合评定分数;本评估方法所得到的专家评判数据的处理采用基于专家评价准确度的数据处理方法;按照以上评估指标,学生实习考核分为5 个等级。学生能力应服从正态分布。

  参考文献:

  [ 1 ]  陈宏军. 谈“入世”后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J ] . 中国高教研究,2002 (10) :82.

  [ 2 ]  德鲁克. 管理的前沿[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 3 ]  陈国忠,赵金秀. 浅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J ] . 中国高教研究,2002 (4) :55 - 56.

  [ 4 ]  罗森茨韦克. 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5 ]  布莱克福德. 西方现代企业兴起[M] .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 6 ]  青木昌彦,奥野正宽. 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 .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 7 ]  罗宾斯. 管理学[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8 ]  刘红,傅锦彬,邢以群. 高校教师教学评估体系探讨[J ] . 中国高教研究,2002 (8) :32 - 33.

  [ 9 ]  冯晖,王志中. 基于专家评价准确度的评估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 ]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 (7 - 8) :59 - 60.

  [10 ]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社会二元结构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相关文章:

1.析二元结构模式下的侵权过失评价机制

2.创业教育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浅谈新教育下的评价体系

5.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6.低碳经济下我国会计体系构建论文

7.Oracle认证结构体系

8.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四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