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0-09-03 10:17:57 研究生论文 我要投稿

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在于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等方面还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本科专业是市场导向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必须适应企业的需求,这就决定着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有所突破。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包括: 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具体并且有指导性,课程设计既要体现共性化又要突出个性化,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真正落实学分制。要使这些改革措施奏效必须加强专业建设。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这与社会发展对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密切相关。我国高校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50多年中,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积累了很多办学经验,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各高校普遍关注自己的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程度,积极着手进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

  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

  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比较单一,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观念上还较为落后,滞后干国外同类专业,并且不能满足我国工商企业的需求,到人才市场求职的毕业生显示出企业需求与高校供给之间的巨大差异。

  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1)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的环境,并且一专多能;(2)具有吃苦耐劳和创新精神;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有责任感,能够稳定的在企业工作,不要把企业当作跳板。

  2、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根据市场需要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设计,需要在办学宗旨、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和途径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但改革首先需要有一个依据,在这样一个依据下,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计自己的改革方案。

  2.1 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依据

  (1) 培养模式设计的内在逻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宗旨受学校自身的实力和其招人的新生的基本条件共同影响,而办学宗旨有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原则,课程设计方案的长期执行还将反作用于办学宗旨。

  (2) 培养模式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办学宗旨的陈述必须是明确的,同时办学宗旨在社会上也是不断地接受着检验。与其说办学宗旨是学校制定的,不如说是历史性地由社会认可的。各个学校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都会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的外在表现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重、实践与实习环节的比例、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标准等。

  (3) 不同层次毕业生的特色经过一定时期的深造过程,毕业生应当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得到一次根本性的改变。本科生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管理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毕业生在不同的学校得到的是有所侧重的学习生涯,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毕业生特色。

  2.2 对我国未来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 培养目标要具体并且有指导性教育要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教育过程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因此,培养目标要适应市场需要,有利干学生就业。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现在的“大一统”式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是“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困难。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并不需要统一的格式,但一定要比较具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学生能够根据培养目标了解就业去向,设计学习计划,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责任意识。

  (2) 课程设计既要体现共性化又要突出个性化从权变理论的角度看,管理本身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充满动态复杂性的`环境条件下,未来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将更多地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上体现出三种倾向:一是选修课程门数增多,占总学分中的比重增加; 二是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将更具灵活性。三是体现时代要求的管理类课程增多,如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课程要有所增加。这些倾向在保证共性化的同时又突出了个性化。

  (3) 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都把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纳人到实践教学体系中,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了课外忽视了课内,重视了“显性”忽视了“隐性”。

  在课内实践方面,一是采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案例分析,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举办工商企业现实问题系列讲座,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在课外实践方面,一是社会调查,可事先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确定调研目标和计划,然后让学生深人到工商企业进行调研,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并能够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二是专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工商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真正落实学分制国外大学的学分要求一般在120一130之间,而我国一般在150一180之间,落实学分制首先要减少学分要求。其次,要真正给学生选择空间。国外大学学生人学后首先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并根据专业意向修读所在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年级后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专业兴趣选修某个专业的课程。专业选定之后,如不满意还可改选。大学还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设计一些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

  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完全可以借鉴外国大学的这些做法,给与学生更大的选修范围。另外,各高校之间应加大学分互认的力度,增加培养途径的灵活性。

  3、专业建设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

  3. 1 办学宗旨要体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各高校的管理学院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力确定不同的办学宗旨,包括两个重点: (1)关干学校地位的目标。依据未来5- 10年的发展方向,可以把国内商学院区分为世界领先,国内一流、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国内领先、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国内有较大影响等四个不同层次的学校地位定位。(2)关于人才规格的定位。不同学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也可以体现出差别化,没有必要把国内所有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格都定位在企业的高级管理者这一层次,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本科人才与专科、MBA、博士在质量标准上的差异性和毕业生科研能力标准上的差异性。

  3.2 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师资配备不同学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有其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不同的人才规格需要由不同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培养。从事工商管理类教学的教师应当具备管理学知识,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还要强调教师的企业管理经验或从事企业研究的经历,而对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师则更加强调教师的学术前瞻性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参考文献

  胡付照. 浅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与培养,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 .

【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相关文章:

1.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2.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3.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案例教学的思考

4.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模式

5.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6.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8.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