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软性化探析论文

时间:2020-07-12 12:19:16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电视新闻节目软性化探析论文

  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电视算得上是传统媒体中最为“大众”的一种,目前的中国电视,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满足大众的需求,尤其是娱乐心理的需求。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电视屏幕上娱乐元素对各种电视节目的渗透随处可见,即使是向来以严肃面目示人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软性化趋势,以强调节目内涵的独特个性。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新闻报道从关注新闻事件本身开始转入关注新闻的播报形式,庄重、严肃的新闻播报已经被轻松娱乐的叙述和调侃方式所取代。电视新闻节目的软性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硬新闻(指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注重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的纯新闻报道。例如,时政新闻、经济、科技新闻等)相区别而言的“软新闻”,主要是指体育新闻、文化新闻、娱乐新闻等软性内容以及人情味浓厚、主要涉及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的社会生活新闻,如目前在国内非常红火的民生新闻等。软性化的另一个层面是指新闻节目的形式轻松活泼,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贴近性,突出新闻栏目的个性化和娱乐化,本文论述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软性化主要是针对此层面意义的“软性化”。

电视新闻节目软性化探析论文

  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软性化特征

  (一)电视新闻栏目的设立形成多元化标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电视新闻栏目的设立要么是以每天早、中、晚的时段来定位和设计的,要么是以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动态新闻等新闻类别来划定,而发展到现在,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设计开始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标准,就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它的30多档新闻栏目都在强化自身的内涵、形式和特色。例如,《新闻社区》关注街头巷尾的民情百事;《社会纪录》既有事件纪录又有新闻评述;《今晚》主持人个性化说新闻的形式等等。而在突破了以早报、午报、联播、晚间来划分新闻的线性框架后,我国电视新闻栏目中的读报新闻、民生新闻和“说”新闻三类新的新闻栏目形式在定位和形式上非常具有标志性意义地体现了我国新闻栏目的软性化趋向。过去,我们的电视新闻播音员总是端坐在上,表情严肃地播报各种新闻,虽然具有了权威性,但总让人感到遥不可及。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开播,掀开了“说新闻”播报方式的新纪元。“说新闻”的方式新鲜、亲切、随意,很容易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这种方式也很快被许多其他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效仿,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台的《第七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串串香》,大连电视台的《21点直播室》等等,在推出后都获得了成功。此外,随着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百态、潜入社会生活最底部的民生新闻在各省市级电视台中日益盛行,社会新闻的比重被大大加强,电视新闻栏目软性化的特征进一步强化。

  (二)娱乐化元素渗入电视新闻

  近年来,我国电视新闻从播报内容、播报方式,到播报理念,都开始渗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性因素。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串串香》,女主持兰妹用普通话和四川话交替着对新闻进行评述,当说到精彩处或新闻的亮点时,配合有掌声和笑声,烘托气氛,此外还有一个男声在幕后帮腔,操着一口带有明显四川口音的极其不标准的普通话与主持人兰妹搭话,感觉主持人在和屏幕外的某人进行交流。在这个节目中还插有趣味图片和观众发来的短信笑话,以及类似“世相解说”的FLASH动画,最后片尾部分还设置了一个小版块:“丁二娃情景剧”,以丁二娃作为短片的固定主角,演绎他遇到的各种搞笑的事,这个情景剧基本属于社会讽刺性质的。而类似的栏目其实应该归为娱乐新闻类节目,由于加入了诸多娱乐因素,此类新闻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丰富,新闻不仅在内容上、叙述方式上追求娱乐性,在播报的方式上也不断地尝试新鲜、刺激、有趣的感觉。新闻故事化是新闻软性化中娱乐元素渗入的另一大表现。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主持人几乎是以一种讲故事人或“说书人”的角色化了的身份把新闻娓娓道来,而新闻内容本身也非常注重故事化和情节化,甚至15分钟左右的节目时间里全都用于讲述一条新闻,同时,新闻结构也打破了以往的编排方式。强化了节目的节奏和现代感,以新闻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串联,这些都使得《晚间新闻》的故事化特征非常明显。而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则更是“披着新闻外衣”的娱乐节目,在它的“说新闻”版块中选择的只有娱乐、社会新闻,彻底放弃了政治、国际新闻。

  (三)主持人的个性化

  在电视观众的概念里,以前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其实就只是播音员,这也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只有“播”这一种形式。而在新闻节目日益软性化的今天,新闻节目类主持人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播报员,他的个人形象、语言风格、气质和对新闻播报的个性化的处理方式都会成为节目定位和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节目重要的品牌标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是一光头形象,这种非常个性化的外观形象与往日里正襟危坐的新闻主播形成了极大反差,孟非在主持过程中思维活跃,姿态开放,他的个性化形成了他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了相当多的观众。再比如杭州电视台推出的《阿六头说新闻》,阿六头在语言表达上非常有自己的风格,除了是方言播报外,他在播报新闻时状态兴奋,还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常常还带着些滑稽表演,这些都让主持人风格鲜明,成为新闻节目软性化的重要表现。从新闻主持人个性化这一趋势上,我们可以看到与新闻无关的情绪、情感的软性元素作用在增强,个性化的东西成为了节目的载体,也是人们选择频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口语、方言播报方式的实验

  新闻节目软性化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播报中大量使用口语和采用方言播报形式。主持人用俗语、口语、歇后语、比喻等观众耳熟能详的语言作为播报新闻的主要语言,增强了语言的地域贴近性和亲近性,缩短了电视与观众间的距离。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多是播报发生在京城老百姓身边的.软性新闻,主持人元元用流利和地道的京味普通话把表扬新闻、批评报道,或者是趣闻轶事非常自然流畅地衔接在一起,使之成为地域性特征极强的一个栏目。成都电视台5台每天晚间的《奇言妙语》主要播报世界各地的奇趣新闻,编导人员把新闻的语言进行重新编辑,使每条新闻的语言都完全成都本土化、方言俚语化、幽默化,并且主持人宛若民间故事的说书人,完全像在讲故事,或者是在跟电视机前的观众聊天。讲完新闻后,还配上幽默搞笑的评语,完全颠覆了新闻严肃的面孔,成为成都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新闻”。

  (五)加强包装

  近年来,新闻栏目开始注重栏目的形象包装,针对栏目的标识、宣传语、宣传片、片头片尾、片插、主持人形象、演播室装饰、声画造型、音乐、音效、节奏、色彩、色调、字形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新颖独特的设计和定位,使之与栏目内容相辅相成,并能突显品牌栏目的定位和特色。加强包装除了建立栏目本身的统一形象外,更重要的是从技术上增加了新闻栏目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二、我国新闻节目软性化背景分析

  (一)竞争加剧

  由于电视新闻在众多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新闻立台”一直是各家电视台的办台理念,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也一直不断。特别是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加,新闻类节目的数量和播出时间也大大增加,各家电视台都在新闻栏目、新闻节目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目前除了保持主打的联播类的新闻节目的强势地位之外,大多电视台还在早间、午间、晚间等时段都开办了新闻栏目,有的还实现了新闻的滚动播出或开设了全新闻频道,新闻大战越来越激烈。在目前环境下,各种媒体获取信息的机会是公开和平等的,但在今天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媒体来说,任何新闻事件被独家报道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对受众而言,也并不是只接触单一媒体的新闻。当消息来源已经不再匮乏,如果想依靠独家新闻或首发优势来打造一个新闻节目的品牌是根本不可能的。既然新闻内容大家都差不多,体现栏目差异性的往往就只剩下解读上的区别。因此,节目风格便越来越重要,不少电视台开始放弃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根据观众的需求层次和区域特点重新定位自己在新闻传播中的位置,树立风格,并在接近性和娱乐性上做文章以争取观众。而在电视新闻竞争中,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和悬念设置,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坚持走新闻娱乐化路线的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则明确提出“:所有的新闻都可以找到情趣点”,除了减少硬新闻外,加大了硬新闻软作的技巧。例如,从他们开始,新闻主播可以看到全身、双腿,而不是以前的半身像。凤凰卫视大量日常节目都是低成本,全靠个性化的主持人来打造频道品牌。此外,各家电视台都已经实行了商业化运作,由于硬新闻不仅在政策和技术实施上有难度,并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因此,在市场导向下,电视台开始改变以往的操作技巧,减少了硬新闻,转而选择难度较低、题材广泛、观众感兴趣、花费又较小的软性内容和新闻软性化的技巧。

  (二)新闻传播理念的转变

  身处信息时代,当每个人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信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短信互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任何新闻的看法时,新闻传统的传播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传播学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电视观众对节目的等待周期为30秒钟左右,2001年减为6秒,2003年已经减至1.5秒。[1]也就是说观众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等待变为选择。因此,从传播观念来看,电视新闻也正在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全新理念转变。而激烈的商业操作使传统的新闻价值取向受到挑战,新闻定义逐渐也被赋予新的内涵,价值取向偏重娱乐性和趣味性,传播目的注重娱乐消遣。电视媒介开始将受众视为消费者而不是公民,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媒体职能从单一提供信息到提供信息和服务的转变。

  (三)娱乐经济的影响

  在电视面前,观众都沉浸在一种较为轻松的视听感受中,家庭的观赏方式更提供了节目接受的随意性。电视的本质是娱乐,与报纸(“新闻纸”)生来为新闻不同,传播新闻只是电视的附加功能。电视产业目前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处于中心位置,后工业时代已走向娱乐、休闲——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朝阳产业。媒体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复杂的多元化状态。一方面社会大众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接触和使用的媒体数量与种类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受众除了对严肃的信息需求之外,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多,又有可能同时需要休闲、娱乐、消遣性的内容。可以说新闻娱乐化是新闻的认知功能和电视的娱乐功能的结合。

  三、关于新闻节目软性化的思考

  (一)新闻节目的软性化只能是对严肃新闻的补充

  对新闻而言,真实永远是它的第一生命,这种真实指的是从形式到内容的真实,它需要的是一种客观和理性,因而给观众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具体而确定的,应该尽量少掺杂个人的观点或情绪。但目前新闻软性化“热潮”中出现的许多“说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说新闻时往往把鲜明的个人情绪和倾向带到了新闻中,难免会影响观众的判断,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新闻的软性化理解为庸俗化和低俗化,因为电视的本质应该是娱乐,是平民化的,应该说新闻节目软性化的出现顺应了观众对轻松和娱乐的渴望。但是软性化的新闻一定是与严肃新闻并存的,并且是对后者的一个补充,因为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新闻毕竟不可能是市井笑话,它所承载的传递严肃信息的功能是存在的,它的导向和宣传功能也不会隐退。如果电视新闻只是追求真实,而不追求电视传播的技巧和形式魅力,它就失去了电视媒体的优势;但如果电视新闻纯粹娱乐,那它就不能被称作是新闻,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的“软”与“硬”是相辅相成的。

  (二)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警醒和追求新闻专业化的新闻从业人员,在面对新闻节目软性化时必然会面临着困惑:该如何走新闻软性化和娱乐化的道路?在实际操作中该如何减少对新闻自身元素的伤害?如何平衡新闻节目的软性化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新闻选择上如何避免随意性和如何重新判断新闻价值?对于电视新闻媒体人来说,这些都是每一个从业人员内心坚守的问题。作为媒体人,他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追求都将在新闻节目软性化的过程中受到考验;他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把握能力都将被要求得更高。

  (三)电视新闻节目软性化能走多远

  无论如何,电视新闻节目首先是新闻而非其他,作为新闻节目立身之本的,依然是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及包含在职业记者的良知与理念中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电视新闻节目的软性化是电视媒介的市场化与商业化的产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深入和成熟,受众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新生代受众群的成长,对硬性新闻和信息的需求必然会增加。我个人认为,目前电视新闻节目的软性化只是一个浮躁心态环境下的过渡,许多软性化的新闻节目在选材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微观和琐碎,随着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软性新闻仍将让位于以真实、迅速、客观、严肃、公正的硬新闻,以适应社会需要。

【电视新闻节目软性化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1.试论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度”的探析论文

2.试论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度的探析的论文

3.试论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度的探析艺术论文

4.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度论文

5.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思考的论文

6.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研究艺术论文

7.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研究论文

8.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