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0-10-07 20:50:29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逐渐增多,新时期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与需求也逐步走向深化,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趋势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或查看。

浅析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继而,这一全新的报道方式逐渐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欢迎。尤其《新闻调查》,无论片子的长度还是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新的突破,它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成熟。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发展。本文拟针对当前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一、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重要意义

  1.电视媒体承受着新媒体的强大冲击

  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带来传媒技术的变革。当今,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以其更加多元化的符号表现形式网罗了传统媒体的一切优势,套用麦克卢汉的名言就是,如果说广播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延伸了人的视觉,网络则延伸了人的所有的感官,真正将人类带入了“多媒体”时代。在网络时代,传统三大媒体正且战且走。

  但笔者认为暂且不管学界业界的争论如何,至少现在看来,网络媒体还存在若干弊端,传统媒体仍在强劲发展。就像当初报纸借助深度报道得以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相抗衡一样,深度报道同样可以成为电视媒体抵挡网络冲击的强有力武器。因为网络在这方面存在着局限和不足,是网络的传播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网络是快餐文化的产物,网民在搜索新闻网页时走马观花的“浏览”心态限制了深度报道形式在网络中的发展。而且网络新闻目前公信力较低,没有人会为了一篇连真实性都须质疑的报道去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所以,电视无疑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受众群的稳定性为节目制作的成本回收提供了保证。

  其次,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我国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仍以文字符号为主。为节省空间与资源,较长篇幅的深度报道新闻一般被分为几个不同层次以超链接的形式组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民阅读的连贯性与积极性,许多人可能因不愿多次点击而放弃了对新闻深度分析层次的访问。

  再次,目前大多数新闻网站没有自己专业的采编队伍,对新闻只限于简讯式的报道,其所发的深度报道也只能转载自传统媒体。这个问题是网络新闻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也许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一问题将得到解决,但至少在目前,网上的深度报道多是传统媒体的翻版,人们上网查阅新闻也多是为了获取最新动态,所以在现阶段,网络媒体在做新闻时保证“快”比保证“深”是个更明智的选择。

  2.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逐步深化的趋势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逐渐增多,新时期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与需求也逐步走向深化。人们不但对信息进行解读时会加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甚至一些人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一些突发事件的传播主体。所以,当今的大众媒介应该注意到受众需求的这一变化,不但要告诉人们“是什么”,更要剖析“为什么”“怎么办”,这就为深度报道形式提供了存在的土壤。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提出受众对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选择或然率=对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也就是说,人们从某一媒介获取的

  信息量越大,所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越少,则成为这一媒介稳固受众的几率越大。这一公式对分析当今各类媒体的优势仍有效果。在当今的四大类媒体中,广播的受众群相对窄化,报纸、电视和新兴的网络被公认为信息获取的前三大选择。而在以上三者中,电视又相对有较突出的优势。运用施拉姆的公式,相对于报纸,电视的表现符号更多元化,即受众在单位时间内从电视获取的信息量更大;相对于网络,电视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更强,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必在接受某信息前先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其次,电视相对于网络更普及,从接受终端角度也为电视信息的获取减少了“费力的程度”。所以,在当今电视权威性犹存的时代,电视发展深度报道可谓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二、当今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变“重报道轻言论”为“报道与评论相结合”

  应该说,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重报道轻言论”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定下基调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把最早出现的一批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因此,提倡“多报道,少评论”。如《焦点访谈》的'栏目宣传语即“用事实说话”,对该节目1996年6月26日至7月7日作的统计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纪录事件和人物的11条,占总数的78.6%;从访谈形式上看,“访”多于“谈”的10条,占总数的71.4%。由此可见,《焦点访谈》“以叙代议”。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类似倾向,为了显示节目的公平、公正,记者和主持人时常摆出一副绝对公允的面孔。

  这种倾向是受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大众媒介宣传性、喉舌性过重的现象影响的,人们认为评述就是说教,所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一再强调“用事实说话”。其实评论并不等于说教和强行灌输。评论是在保证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更加完整和开阔的认识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使信息达到增值的效果。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的新闻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尤其对于新闻传播的主客观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主体在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其主观能动性必然要起作用。所以,信息传播者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一方面保证事实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对客观发生的事件有主观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这也是新时期受众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其次,尽管当今受众独立评判意识、主观选择意识空前增强,但受众仍需要新闻媒介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今天面对信息传播的几何级增长,生活在信息洪水中的受众已有些措手不及。人的信息接受能力是一定的,并不会因为信息供给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强,这就导致了无限的信息与人类有限的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当今受众开始对媒介有了一种新的需求,需要媒介能够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梳理与选择,即进行必要的议程设置。也就是说,电视受众在声画一体的画面传播中已体验到对新闻事件的亲历感,他们还需要倾听见解、分析、评论,需要了解报道者的主观内涵,在倾听了各方面的见解之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

  综上所述,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将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一种趋势: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

  2.改变“深度报道即曝光”的思维定势

  《焦点访谈》的成功带动了中国电视界一批焦点类深度报道节目的产生,人称“焦点现象”。统观这些节目的选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都是批评类、曝光类的报道,一些疑难案、陈积案成为这些节目的首选。一时间,焦点访谈成了批评报道的代名词,其他的深度报道节目也纷纷刮起了曝光风。其实据统计,《焦点访谈》中的批评类报道在节目总量中从来没超过22%。《焦点访谈》的节目定位语是:对社会热点问题、事件进行跟踪采访、调查分析、访谈评述。应该说,社会热点不仅仅是丑的、恶的,也包括美的、善的,为什么只有22%的批评类节目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传媒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应该归因于老百姓猎奇心理重、素质水平低,如果我们电视新闻中弘扬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做得好看耐看,还会有人一味去关注那些丑的恶的吗?所以根本症结还在节目质量本身。舆论监督只是深度报道节目的功能之一,弘扬先进人物的精神、增强榜样的力量,同样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这类正面引导型的节目做得过于模式化、类型化、去人格化,对先进人物、典型人物的报道千篇一律,不真实不生动,从而也就丧失了人格的魅力与感染力。

  要改变这一现状,新闻工作者就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只有批评性报道才能做得“好看”。摇摇晃晃的偷拍镜头、大打出手的激烈场面的确能制造看点,但留给受众的恐怕也只有这些画面而已。所以要想提升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就要充分发挥自身节目类型的优势,通过对新闻人物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引导观众去关注真善美。

  有人说,大众媒介是时代的感应器,敏锐地记录着社会的每一个变化。当今时期,受众主体地位的增强、新的媒介形式的冲击,都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表现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辅以分析和评论,形成一种有利于受众作为自己个人判断的信息体系,这是值得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勇.由事物的逻辑到理性的逻辑――对电视新闻述评的思考[J].现代传播,1998(3).

  [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J].北京:三联书店,2003.

【浅析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相关文章:

1.浅析新时期的社区管理工作报告

2.深度内涵段子

3.关于爱情的深度解读

4.电视新闻专业简历范文

5.深度解读我的面试经验

6.胡歌有深度的语录

7.镇深度贫困问题的调研报告

8.有思想深度的黑白简历封面

9.几米深度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