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多元传播视野下的新闻再传性研究

时间:2020-09-07 11:20:45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信息多元传播视野下的新闻再传性研究

  新闻再传导致新闻业务的变革,它将使新闻的后续传播变得更加重要,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闻再传性发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信息多元传播视野下的新闻再传性研究

  摘要:文章明确提出“新闻再传性”的概念,分析了新闻再传性的理论基础和目前关于新闻再传性研究的现状,探讨了可读性、必读性与再传性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研究新闻再传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再传性 可读性 必读性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使信息传播内容和渠道更趋多元化。同时,随着受众阶层不断分化,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新闻理念的持续创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每个人都既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又是所有信息的接收者,可以说,人人都是报道者,“我传人人,人人传我”。新闻被多个媒体和受众再传播的现象越来越多,从而产生了一个新闻再传性的问题。

  一、新闻的再传性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多元信息的需求,以及对某一新闻后续进程的了解需求更加迫切,使新闻再传性在信息传播多元化、信息载体多样化、信息传播平台多渠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根据新闻再传性的特点与传播本质,我们可把新闻再传性定义为:新闻被受众接受后再次传播的可能性。也就是新闻信息的再次可传播率。再传性是在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强调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具体体现。

  新闻再传现象是伴随着新闻传播而产生的,是新闻传播的再继续。从传播内容上说,新闻再传性是新闻改革的要求,是新闻理念变化的结果,是新闻改革在可读性、必读性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传播过程上看,再传性符合“两级传播”理论规律,“两级传播”理论证明了新闻再传性的存在,但“两级传播”只注重传播过程,新闻再传性是个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传播的信息内容是决定新闻再传性大小的关键因素,但传播过程中的诸因素对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再传性现象的出现,将导致新闻的内容与潜在语义出现变化,从而使新闻再传性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新闻再传性的效果。

  当前许多媒体在“百舸争流”中争当“主流媒体”,打造权威性,塑造公信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那么,这种权威性、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我们觉得那就是媒体所做新闻内容的再传性。所以看媒体对个别新闻事件的选择是否具有再传性,对媒体新闻的权威性就是个说明和证实。也就是说,一家媒体所发的新闻、时评、观点等被引用、被转载、被再次传播,就说明这家媒体所提供的新闻、时评有价值,也就证明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文摘、转载、电视读报等都是再传性的表现,网络新闻传播主要是基于再传性的传播,网络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也都是由于再传性而引起的。

  我们研究新闻的`再传性就是要研究新闻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使更多的受众自觉成为“两级传播”中所说的“意见领袖”。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使新闻内容具有再次传播性。因此,理解新闻再传性的含义,笔者觉得应把握以下几点:

  1.新闻再传是一种新闻信息再次共享、扩散的活动。也就是说受众(包括媒介、个人和组织)将自己从大众传播媒介获得的新闻,通过某种途径再传递给更多的人所共有的过程。

  2.新闻再传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它一方面是大众媒介新闻首次传播的受众,另一方面它又是新闻再传的发起人、传播者。

  3.新闻再传性能够实现的前提,是“意见领袖”的形成,由新闻的受众变为新闻的再次传播者。

  4.新闻再传是一种传播行为,也是一个传播过程。把新闻再传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去理解的时候,就要把它当做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播活动。把新闻再传作为一种传播过程研究的时候,就要考察传播过程的诸因素如媒介、受众等对新闻再传性的影响。

  5.新闻再传实际是内容传播的再延伸、再深化,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后续发展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新闻再传朝深度方向发展,从而使新闻再传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二、新闻再传性研究的现状

  新闻再传性的理论基础。新闻再传性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两级传播和多级传播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思想观念通过新闻媒介直接传给舆论领袖(又叫意见领袖),再由舆论领袖传给其他社会成员,新闻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会受到社会基层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减弱。“由于这个过程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所以称为两级传播。其中第一级传播是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第二级传播是从舆论领袖到全体大众。”①后来,施拉姆把两级传播修正为多级传播或N级传播。N代表不确定的数,它或许是一,或许是二,或许是三、四、五、六等。N级传播论可以说是对两级传播论的完善和发展。②由此可以看出,新闻再传性的传播过程也是按照两级传播、多级传播的规律进行的。

  复旦大学教授童兵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一书中写道:“受众是社会成员之一,他们收受新闻信息之后,由于一定的心理需求会向他人转述这些信息。”这样“受传者成了新闻信息再次传播的中介,他本人则成了人际传播中的信息传播者。”③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新闻再传性的理论依据。

  目前关于新闻再传性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还没有人系统明确提出新闻再传性的概念,相关的研究也不是很多。王亚明曾提出党报新闻要“加大可传播性”,认为“看了就想告诉别人的新闻,才是好新闻”。④这是较早提出“可传播性”概念的文章。以“新闻再传性”作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搜索找不到相关的条目,综观笔者掌握的文献,还没有发现系统研究“新闻再传性”的文章。孔祥科曾提出“再传性”一词,认为新闻媒体的信息“不仅应当具有可读性、必读性,最好还能具备一些再传性”。⑤总体而言,上述研究反映了学者对新闻再传的现象已经有所注意,但是对新闻再传的原因、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仍然没有展开更透彻的研究。

  三、新闻再传性促使新闻业务的变革

  新闻再传性使新闻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在可读性、必读性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新闻再传导致新闻业务的变革,它将使新闻的后续传播变得更加重要,而且能够在新闻首传的基础上衍生新的新闻价值出来。所谓新闻首传就是指新闻媒体对新闻的首次播发。新闻再传是基于新闻的首次传播而发生的。新闻再传是对首传新闻的筛选和扩散,是一种认同和共通的结果,首传新闻是再传新闻的信源。

  新闻的首次传播通过的是大众媒介,是一种大众传播,而新闻再传则可以是大众传播,如转载、文摘、电视读报、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等,也可以是人际传播,如聊天、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新闻再传通过的载体既可以是大众媒体,也可以是小众媒体(也称为自媒体)等。因此,新闻再传就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了新闻必读性、可读性的思考,由此带来在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新闻业务改革的新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认为,大众媒体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必读性、可读性和选读性。喻国明提出的这个理论是对媒体提供内容的分析,是指媒体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构筑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而笔者这里所提出的“可读性”、“必读性”和“再传性”,是根据当代中国新闻理念不同时期的变化和新闻改革现实提出来的,是符合新闻理念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的另一个层次的概念。确切地说,笔者在这里分析的不是媒体内容的划分,而是新闻理念的演变和发展。

  新闻再传性对新闻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变化对新闻提出的课题、任务和要求也在变化。对于新闻的功能,我们一开始主要强调的是宣传,这时提出增强可读性。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新闻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新闻的主要功能不是宣传而是传播信息,这时提出必读性,对选择新闻提出倾向性,这是随着新闻功能的多样性而提出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又提出再传性,对新闻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读性、必读性和再传性是在新闻改革的不同阶段关于新闻价值不断调整的情况下提出的,是新闻业务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新闻的不同要求。

  新闻的可读性是新闻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程度。可读性是新闻改革在新闻表达方面的体现。新闻的必读性反映的是读者对新闻的依赖程度。

  新闻改革从可读性到必读性,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和价值提升过程。新闻做到了必读性,对读者产生了作用,然而读者本身又是能动的,一条新闻信息读者觉得对自己有用以后,还会再乐意告诉别人,这样新闻的必读性又向再传性发生转变。再传性使新闻在可读性、必读性的基础上又具有了公共性和广泛有用性。

  新闻的可读性、必读性和再传性三者之间是一种包容的关系,不是孤立和排斥的关系,其基本内核应该是一致的,只是侧重面不同,根本的东西是利益的接近性,也都是新闻价值的具体体现。可读性强调的是阅读兴趣的接近性,阅读的趣味性,变阅读为“悦读”,是对新闻表现形式上的要求。必读性强调的是内容和利益的接近性,更贴近读者的实际需要,与特定读者的职业、业务、兴趣等相联系。再传性是读者对新闻再次传播的可能性,是对媒体新闻内容权威性、公信力和有用性的认可,并在内容上从个人向群体转化,由单个个体的接受,再向群体传播,带有公正性,也更加满足了受众本位的意识。从可读性到必读性,再到再传性,这样对新闻的发现、表达和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新闻的再传性,这也是媒体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新闻再传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研究新闻再传性对新闻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20多年的新闻改革中,我们先后提出过新闻的可读性和必读性,现在我们再提出“新闻的再传性”,使它作为新闻改革的延续,成为下一步新闻改革的方向,探寻新闻传播的较佳模式,为新闻改革服务。

  今天,随着3G手机、IPV6等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知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主要是新闻的再传播,当然,现在一些大的网站也开始有自采新闻,中国新闻奖也设立了网络新闻的奖项,但网络上的大部分内容还是从传统媒体转载过来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的出现,分众化时代的到来,新闻的再传播现象出现了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同时,时代对媒体传播的新闻是否具有再传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研究新闻再传播现象,把握新闻再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太多,垃圾信息太多,海量的信息让受众无所适从,受众希望媒体更加严格的选择,受众希望看到媒体的报道,不仅乐于阅读、收视、收听,而且会情不自禁地向周围的人、向熟悉的人再次进行传播。这是受众的要求,也是媒体的责任。

  从另一方面说,选择最具有传播性的信息,也是媒体实现权威性的途径。媒体提供的新闻应该是真实权威有用的,是可以引起再传播的,媒体报道中再传性的东西越多,媒体的公信力就越强。权威性基础上的公共有用性,是新闻具有再传性的核心,最有用的信息,才是最具有再传播性的。

  总而言之,新闻再传向学界和业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其是如何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它为新闻内容的再利用、再增值提供了新的渠道,从而使内容生产获得更多的效益,从这个角度展开,新闻再传为我们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今天提供了如何实现信息再利用,从而获得更多效益等启示。

  注释:

  ①②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第154页.

  ③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2页.

  ④王亚明:《抓好两头堵住中间――关于省级党报业务改进的几个问题》,《新闻爱好者》,2004(8).

  ⑤孔祥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关于创办理论版的说明》,《新闻爱好者》,2007(1下).

【信息多元传播视野下的新闻再传性研究】相关文章:

1.传播心理学下的新闻传播概述

2.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论文

3.对于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论文

4.新闻传播图像化研究论文

5.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音乐教育论文

6.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传播机制论文

7.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变革分析

8.营业视野下的营业权性质研究

9.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传播机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