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现实与可能

时间:2020-09-26 16:11:15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现实与可能

兴起 20 70 的接受作为种接受把文活动看一个有统一的给新传播的展带来很大的本文先对接美学的生和发情况作简单的接着述了接的受众点对新传播学展的影旨在探接受美在新闻播学研中具有启示意和借鉴。关键词 传播学 受众

接受(Receptional Aesthetic),又被称为接受理论, 它是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 1967 年提出的 一个概念。它兴起于 60 年代后期,在 70 年代达到高潮。其理论核心是从读者出发,在文学域文学史的研究中侧重读 者的接受过程。主要代表是被人称为“接受美学双星”的姚斯和伊瑟尔。 姚斯关注的重心是重建历史与美学统一的文学研究方 法论,尤其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并对文学史作了具体的 历史性接受研究。而伊瑟尔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 阅读反应机制,作一般的现象学分析。所以,伊瑟尔曾将姚 斯的理论称为“接受研究”,而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反应研 究”。他认为接受研究强调“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反 应研究则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只有把这两种研究结合 起来,接受美学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其中许多的观点和主张,也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闻传播活动同文学传播活动一样,都是语言艺术,都是一 个以生活为源头、以语言为媒介、以写作为起点、以接受为 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具 体化才能实现,而新闻传播的活动,也必须经过受众的接受才能真正地完成。因此,接受美学原理是可以对新闻传播的 实践起指导作用的。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 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由此我们可 以看出,接受美学充分肯定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第一次将读者 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而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 受众又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对象,传播活动的能动性决定了传受双方都是能动性的主体。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多媒体 竞争的时代,媒体越来越关注“受众”,关注他们的“接受”程 度,从受众的角度来发掘新闻的`审美性,从受众接受的程度来诠释和解读新闻。所以,正是在“受众”这一共同性命题和 广阔的“接受”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与接受美学开始结缘。 对于读者的能动作用,姚斯认为,它不仅表现在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和地位,而且 还表现在它能够间接的影响文学的生产,接受过程不是对 作品的简单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 用。读者在阅读和其后的反思过程中,会提出道德和美学 上的新问题。作家在再创作中必须对此做出反应和回答, 而这又会逐渐引起旧的题材,形式和表现技巧的死亡和淘 汰,新的产生和运用。文学正是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 交错、无限延续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的。由此可见,在文学 活动和新闻传播活动中,读者和受众的接受也是一种“消 费”,为文学创作、新闻传播提供内在动机、需要、动力和目 的等,可以看作文学创作、新闻传播的“前提”。 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还有一个期待视域的问题。它主 要是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 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姚斯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其结构、内容和语言中都包括有与“非美因素”相一致的期待视域。这一视域在阅 读过程中与读者期待的视域之间通常不一致而构成审美距 离。两种不一致的期待视域在审美过程中发生碰撞,当二者 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克服审美距离达成 视界相融时,便由读者赋予了作品以意义。 所以在具体的文学接受中,读者的审美过程就是要通 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克服审美距离,从而达成视 域的融合,以致最终产生审美效应。在读者的期待视域与文学文本经验视域的接触中,大致存在这样几种审美距离关 系:一是文本所提供的经验视野与读者期待视野完全相悖, 使读者产生反感情绪而抵触;二是文本所提供的经验视域 顺向,但却低于读者现时的期待视域,读者会因此而感到失 望;三是文本经验视域超出读者的期待视域甚远,令读者难 以企及而离去,可谓因完全遇挫而不感兴趣;四是文本经验 视域顺向而又适度地超越读者的期待视域,使读者感受到新的吸引和精神愉悦,可谓期待适当而魅力无穷;五是文本所提供的经验视域完全与读者的期待视域相吻合,读者会感到一般性满足,但是情绪反应平淡,可谓期待满足而兴味索然。可见,“并非读者的期待视域与文本愈一致,接受兴趣 便愈强烈。但是如果作品过大地超越、校正读者的期待视 域,它的吸引力与过于接近期待视域的情况相同,读者也不 会产生阅读兴趣”。 在新闻传播中,也同样存在一个期待视域的问题,受众 在欣赏媒介文本以前,都会根据自己的既有经验产生一个 定向的思维或是先在的结构。比如说,当我们提起每年的春 节联欢晚会,就会想到歌舞、小品中会出现哪个演员、哪个 明星;当我们观赏好莱坞的大片时,就希望观赏到辉煌的大场面和大制作;当我们一接触韩国的影片,会觉得要么是幽 默搞笑的情节,要么是缠绵徘恻的爱情,要么是唯美的艺术 画面。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媒介顺向并适度超越受众的期 待视域,用创新来打破新的期待视域,是会有很好的发展 的。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2 版(增补版)。 [2] 吴定勇:《接受美学对于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中 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1 月。  

作者简介:白楠,女,1982—,河北临西人,河北大学新 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

            

【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现实与可能】相关文章:

1.接受美学与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2.新闻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3.艺术设计美学与美学的关系论文

4.新闻传播学论文

5.美术学与美学关系探索

6.客户服务与美学的运用

7.景观设计与生态美学

8.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

9.新闻传播学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