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到现实-简析北京回龙观社区网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21-03-05 10:56:41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从虚拟到现实-简析北京回龙观社区网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以回龙观社区网为主要案例,分析互联网在我国城市新型住宅小区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得益于回龙观小区特定的人口构成和地域环境,回龙观社区网充分发挥了社区信息平台的作用。网络传播克服了人际传播的地域障碍和大众传播的专业垄断,具有民主共建特征。社区网的注册用户们,在社区网上形成了典型的虚拟社区,并以社区网为平台,开展各种社区娱乐和公益活动,实现了真实的社区互动。借助于网络进行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促进了社区邻里关系,培养了居民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了社区文化。以网络为平台,社区业主以集体行动策略和冲突策略,进行各种维权行动,并成功选举北京市第一位业主人大代表,充分体现了新的社区民主自治精神。

从虚拟到现实-简析北京回龙观社区网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社区开始重新成为我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框架。90年代以来,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出现了大量新兴城市住宅小区。1999年,北京市启动了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在西北郊昌平区兴建回龙观文化小区。小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27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850万平方米,计划居住人口约23万人。2000年首批6000多户入住,目前已经开发了6期项目。实际居住人口已超过10万。与回龙观相邻的天通苑小区,则是北京市第二大经济适用房。两个小区的规模化,带动了周边商品房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回龙观经济适用房社区为圆心的方圆数公里的辐射居住区。

  当几万户家庭,十几万人口,在几年之内,迅速汇聚到这个无论交通还是商业服务都不够完善的新兴小区时,社区建设,即如何使住宅小区真正成为一个适宜居住的社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小区5年的开发建设中,由小区居民自行创办的回龙观社区网,成为小区居民进行信息交换和社会互动的平台,为社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拟通过对北京回龙观社区网的个案研究,探讨网络信息传播在新兴住宅小区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 网站的缘起

  刘强,曾是回龙观附近一家外企的普通职员。2000年3月9日,怀着在回龙观买房的初衷,他利用业余时间和在单位上网的便利条件,独自创办了回龙观社区网。由于回龙观靠近中关村和上地信息产业开发基地,因此在回龙观买房的IT界年轻高学历的“京漂”一族非常多,访问刘强网站的人数也一路飙升。为满足用户需求,刘强通过自学,不断增强网站的技术含量,从开始利用免费的网络技术和虚拟空间,到租用网上空间,再到用户捐助购买服务器,自行开发数据库,网站先后经过4次大的技术性改版,现正在筹划第五次改版。目前注册人数逼近7万人,日均访问人数超过1万5千人。在Alaxa.com全球网站排名中居5000多位,堪称目前北京市乃至全国社区网中影响最大的一家。[1] 由于刘强网站的成功,带动了其他一系列与回龙观相关的网站的开发,如回龙观商网,回龙观影音网,回龙观家政网,回龙观电脑服务网,回龙观财富论坛等。网络生存已经成为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二、 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回龙观社区网以网络传播的新方式,成为特定人群的最便利的信息平台。

  回龙观社区网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汇聚搜房信息,如版主在第一版声明中所说,“因为准备买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的二期,所以最近特别关注回龙观方面的信息。在网上的BBS与大家谈得很开心,但总觉得还是不过瘾,于是就建了此站,想与各位网友多多交流。”[2] 对于散居各处但又有共同需求的人来说,网络传播克服了传统人际传播的物理距离和场所障碍,并且摆脱传统大众传播的“广播”特点实行“窄播”,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众多社区网用户在回龙观的相继入住,相关信息的范围自然从搜房扩展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社区网上发布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和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新闻中心”发布各类观内、观外新闻以及有关轻轨、奥运新闻和经济适用房等专题新闻。这些新闻消息,有网站管理者从各大媒体中搜索编辑整理而来,也有网友们信手粘贴,还有物业等部门的正式发布。

  除“新闻中心”外,更多的消息则分散发布于各大论坛中。综合论坛中包括若干栏目。“野猪乐园”供业主们聊天,交流各类信息。“购房专栏”,“家居装修”和“邻居评楼”三个栏目分别讨论和住房有关的各类问题。“轻松上路”探讨学车、买车、修车、租车等各类问题。 “人在职场”交换各类职业信息,职场经历和感受等等,还包括一些非商业性的求职和招聘启事,如招聘业余汉语教师等; “亲子乐园”探讨儿童教育、幼儿园以及准妈妈们和幼儿家长关心的各类问题,“单身男女”则发布各类征婚、征友启事,并探讨各类情感问题。“交易市场”,发布各类买卖、租赁、转让、聘用、拍卖信息。此外还有“健身休闲”、“电子电脑”、“文化沙龙”,“宠物天地”、“学习园地”和“站务讨论”等栏目。网站还为分住在不同生活小区的业主们专设了18个社区分站。

  在“生活地图”栏目中,有整个回龙观小区的动态交互地图,对小区中的商业网点、幼儿园、学校、医院、车站、邮局、银行、派出所以及售楼处、健身中心等重要地点都进行了重点标注,用户还可以点击进入各个小住宅区的详细地图。

  此外,在网站的首页,还特别开设了一些小栏目。“生活手册”中有关于小区地址、公交线路、投诉电话、购房宝典以及网站律师电话、小区运动队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曝光台”主要揭露摩的宰客、商家坑人、业主乱扔垃圾、宠物随便排泄等不文明行为;“好人好事”栏中则满是“严重感谢某某搭我上医院”以及让座、赠票、帮忙等各类表扬稿。

  为了充分体现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征,社区网还专门开辟“影像中心”和原创基地,由网友们提供各类图片、录像、文学作品、动漫作品、个人主页等等。

  从信息传播的内容来看,回龙观社区网站的信息发布以相关性为主,兼具大众传播的公共性和人际传播的具体多样等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地居民对相关信息的需求。从信息发布的过程来看,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专业化同时也是垄断化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过程。借助于网络平台,网民们对各类信息进行自发采集、自由传播,并以跟帖讨论等形式进行信息和意义的集体共建,从而体现出信息传播的民主化特征。传播的民主化,还体现为网上信息交流的非正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亲切感和自由感,网民们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气氛。这一点,在回龙观社区网的各类帖子中有明显体现。传统的传受模式常常人为地划分传播者和受众,造成人际的分离。而在网络传播这种新型的“传受传”模式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弥合了人际分离,体现出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3]。

  三、 社会互动的新拓展——从虚拟到现实

  按照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最早提出的社区的定义,社区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4]人们加入这种团体,并不是自己有目的的选择的结果,而是自然形成的。但是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发展,社区的地域和血缘联结纽带日渐松散了。社会,即由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的异质人口组成,由分工和契约联系起来的团体逐渐取代了前者。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减少了,社区生活离散化了。仿佛腾尼斯所说,现代化就意味着人类社区的逐步消亡。个人似乎将别无选择地被放逐到个人化的自私、冷漠、靠契约关系进行弱连接的社会中。

  然而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则可能打破传统的人际互动对“场合”的要求,减少交往的成本,扩大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范围。如同卡斯特所说,“互联网可能可以在一个似乎日趋个人化及公民冷漠的社会里对扩张社会纽带有所裨益。”[5] 这一点在回龙观社区网上体现尤为明显。

  大量关于互联网的研究都强调网络互动的虚拟性,然而借助于回龙观社区网所进行的人际互动,却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借助于社区网,小区居民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和现实社区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互动。

  并不是所有的网上互动都能够形成社区的。卡拉萨莱特(Carlar G. Surratt)认为,互动要形成社区,应当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这种互动要能够帮助成员形成自我,获得个体身份;第二,这种互动要能够帮助维持社区的存在,而要能够维持社区的存在,就必须建立起成员们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要构建起必要的社会机构和群体以满足社区群体生活的需要,要有对违反社会秩序的成员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以维持社区的正常运行,以及要形成一套合理清楚的分层标准等等。[6] 按照这个标准,回龙观社区网的网上社区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存在个体身份的确立。网上互动主要是在各论坛进行的。按照网站的规定,每一个要发帖子的人都必须注册后才可以发言,因此论坛中的每一个发言者都有一个在线身份。按照符号互动理论,人的自我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确立的。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承担着各种不同的社会义务与责任,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7]语言、行为、规范等都是确立在一个既定或限定的意义上,社会交往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角色化、面具化特征。同样的,个人的在线身份也是一种“角色”的认同,虽然它不具有现实中的具体形象和生理特征,但却并不妨碍他在表达中展现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确立自我,发展自我。而且,网络互动由于匿名的关系,没有社会政治、宗教、道德方面的限制,全无社会禁忌,呈现一种自然状态,理性、理智之外,(自我的)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无不充分表现。[8] 走进网站论坛,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热烈的友好气氛,仿佛一下子结识了许多朋友。各种有趣的网名背后,是一个个有着真性情的鲜活个体。他们在网上和在现实中一样进行各种活动,聊天,开玩笑,讨论家事国事,既互相帮助又彼此争吵,此外还可以交换意见和物品,求职求偶,展示个人作品等等,不一而足。

  在结构上,传统社区依赖于血缘、地缘或业缘而存在,因此或以尊卑长幼、或以远近亲疏, 或以势力大小划分成以最高权威为核心的等距离同心圆状层次结构。虚拟社区则不然,其成员仅仅是依据“网缘”这种高度自由的参与机制相互连结,无明显核心, 因此其结构上表现为平面化的多元结构。虚拟社区成员依据不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自由进出不同的.讨论区,超越空间障碍和现实社会等级身份的界限,平等地交换信息、交流情感,拓展社会交往的空间。在此意义上,虚拟社区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精神社区”有些相似。[9]

  其次,网上社区的存在,来自网络管理员、各论坛版主以及注册用户们的共同努力。

  和现实社区中行政化管理不同,虚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主要依靠社区成员的自治。一个社区的存在,不仅要网络管理员提供技术保障,更需要社区成员的投入。社区居民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和社区设施的使用者,而是信息的主动提供者和社区设施建设的参与者。如同格尔三世和阿姆斯特朗在《网络利益》中说:“推动组成虚拟社会的一个关键设想是,成员从由成员产生的内容中获得的价值将大于从更常规‘出版’内容中获得的价值。”[10]

  公益性原则是网站坚持的第一原则。网站公开声明:“本网站是回龙观小区居民自发建立的,为回龙观地区居民服务的公益型网站!全体工作人员都是业余时间为大家服务,网站的服务器由小区居民自发自愿捐款购买。网站的收入全部用于网站的建设!”[11]在网站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完全靠刘强的业余时间投入和个人资金投入维持,在第三阶段,用户自发捐款购买服务器,还有用户自发帮助刘强维护网站。到目前的第四阶段,由于网站运转开支猛增,单靠个人投入和自发捐款也难以维持,因此网站向国家正式申请了ICP证,并接受少量广告以维持网站运营,如数据库管理,美工设计等方面的花费,而刘强本人也成立了公司,并把主要精力用于网站的建设。为了坚持网站的公益性原则,网站公开声明,禁止在论坛发布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一经发现版主有权立即删除!以确保论坛的自由讨论。网站在正式接受商业广告之前,安排一个广告试投期,如果有网友强烈反对,则取消该广告协议。为保持网站的公益性,刘强还拒绝了多次对网站的商业性收购以及和其他网站的商业性合作。

  民主自治原则是网站管理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注册名下都标明了注册时间,发文情况和级别,版主由一定级别的网友个人申请,经网站网友投票产生。网站的管理和资金收支由民选的“猪大”投票决定,“猪大”的选举则由注册网友投票产生,所有注册用户都有平等的投票权。2002年网站进行了第一次选举,产生了30位“猪大”代表,任期一年,任期届满时重新进行换届选举。网站的财务开支每半年向“猪大”汇报一次,同时定期开会研究网站发展,讨论网友建议。

  网站特设“站务讨论”栏,网站管理者和用户们在其中对一些成员的社会偏差行为,如乱发商业广告性质的帖子等,进行观察和纠正。大家还对服务器功能拓展,设立新论坛等网站发展问题进行共同探讨,讨论并制订相应的管理规则,如“论坛管理基本法”等等,表现出很强的集体共建意识。

  社区网论坛上经常出现各种热点话题,从夫妻吵架、婚外恋,到新时代的生活观、男女观;从路遇抢劫,到社区治安,再到国家管理;从邻里纠纷到国际冲突;从教授离职,到民主法治,再到两岸关系。 在关于各种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中,人们寻求对现实社会各种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重新理解和认同。

  除了网上互动以外,小区居民还以社区网为平台,开展各种实际的社区活动,实现现实中的社会互动。一定级别的网友们,可以自行在网上发通知,组织从集体采购、郊游、聚餐,到足球比赛,宝宝秀等各类活动。活动实行网上报名,组织者在网上通知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安排和费用,网友自由参加。体育活动是参加者最多,组织最好的一类活动。先是热心网友组织活动,随后是建立运动队。如最先成立了回龙观足球队,经常对外比赛,后来各小区纷纷组织了本小区内的足球队,开展回龙观文化区中各支足球队之间的“回超联赛”。目前,小区已经分别成立了游泳队、网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羽毛球协会、篮球队等各支运动队,定期开展活动,常年招收会员。[12] 小区还曾经组织了一次回龙观运动会,参加者逾千人。另外规模比较大的,是每年举行的网站周年庆祝聚餐,迎新年狂欢活动等。这类活动一般是先在网站上发通知,征集报名,如果报名人比较多,则需要征集义工,然后由义工分头负责活动的各项安排,聚餐采取AA制,有时也接受少量企业赞助。除大型聚餐外,以任何理由或者无需理由就发起的小型聚餐(又称FB)则更是经常进行。

  除文体娱乐活动外,网民们还自发组织了很多公益活动。2003年1月,社区网组织了为张北地区献爱心活动。1月4日这一天,50名小区业主和两名孩子,乘坐15辆车,满载着小区居民捐献的物资,奔向张家口市。进行“送温暖张北希望小学捐助活动”。[13] 2003年9月,在社区网的组织下,天通苑和回龙观的两个小区向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中国受害者代理律师苏向祥捐款18266元。[14] 类似的捐款后来还组织过几次,如为张北防护林捐款,SARS期间对医护人员的捐助等等。社区网还组织过若干次献血和捐骨髓活动。社区网联系血液中心派车到小区采集血样,作为骨髓库建档用。[15] 这些捐助活动都是自愿参加,一般是在网上发布捐助通知,自愿者网上报名,也有因为有事不能参加的网友诚恳地请求大家原谅,表示下次一定参加。然后组织者统计捐助人数,指定捐助点和接收人,一般以每个小区为单位进行。有组织,有秩序。除了面向整个回龙观小区的公益活动外,还有一些观内小区单独开展的活动,如周末捡垃圾和植树活动等。

  为方便活动的组织,网站首页上单辟“活动通知”一栏。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通知出现,活动内容从领花种,到FB(指聚餐),从远游、踏青、爬山,到壁球、门球、足球,不一而足。借助于社区网这一平台,小区居民们开展人际互动,共建社区生活,创造社区文化。

  四、 社区文化发展

  按照西方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的定义,社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要素:

  1)有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口。社区人口基本上是同质的,但可以与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不同;

  2)有一定的地域条件,即指地理位置、地势、资源、气候、动植物、交通等;

  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

  3)社区居民在感情或心理上,具有共同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和认同感。

  通过对回龙观社区网和社区生活的实际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社区特征正在这一新型的城市住宅小区出现。

  从人口特征来说,这里居住的很多人是中关村的IT业人士,年龄多在25到35岁之间,经历相仿,大部分人属于“北漂”(在北京漂泊闯天下者的昵称),受过良好的教育,95%以上具有本科学历水平,收入中等偏上,多数是中层管理人员或技术精英,思想活跃,敢于创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些特征,使小区人口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而与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不同。

  回龙观远离京城闹市。从原先只有不到两万人的农村荒地上,一排排式样统一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使小区居民生活迥异于当地居民生活。由于小区建设过快,交通和商业设施明显落后,社区文化服务设施更谈不上完善了,这就使小区居民的生活面临一定的困难。然而借助于网络平台,小区居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创造出社区文化,培养了对社区的认同感。

  在社区网“好人好事”一栏中,从义务修理,到搭便车,从代买U盘,到送水果,赠演出票,各种事例不仅体现了小区居民的彼此友爱和相互关心,也体现出小区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论坛中,表达居民对小区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帖子更是比比皆是。《新远见》杂志社的记者曾经在论坛上贴出了“疑惑:回龙观猪猪的自豪感从何而来?”的调查问卷,现从一大堆回帖中摘录几条:[16]

  “我觉得这里很吸引我,因为话题都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的素质很相近。”

  “年龄相近,职业大多是白领工薪层,比较有共同语言。主要原因是有这个网站,有归属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同意!我就是因为看了这个网站才下决心买回龙观房子的!”

  “大家买这里的房子,就是希望尽快结束漂泊的生活,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安乐窝。所以,大家都十分珍惜,真正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园,希望它能一天天变好。”

  “网站功不可没,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新老ZZ(指业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像一个大家庭。”

  “使人感到很温暖,真正有一种亲情和归属感。我以为这正是回龙观不同于其他社区的地方,也是ZZ们感到自豪、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仍然愿意住在这里的原因。”

  “回龙观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在这个物欲的社会中,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似乎都蒙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我没有想到,在这个远离都市繁华的北京偏北,却又可以找到这种感觉。”

  “前两天,在龙腾苑的论坛里,一个叫‘可乐鸡翅’的家伙发了一个帖子求救,说老婆不理他了,要回娘家,立刻引来无数回帖,还有猪猪跑到他家去敲门,看看家里是否有人。最后发现这只是一个玩笑,现在‘鸡翅’正在深刻检查中。有一次一个网友发帖,说他妈妈病得很严重,而他是家中惟一的儿子。第二天,就有一个网友去他家送了20000元钱。这些事情让人看到了久违的邻里之情。”

  “首先是有幸买到了回龙观的房子,更幸运的是感受到了回龙观的人气。无论从网上家园,还是从现实居所,大家都相互帮助,共同维护着我们这个美好的家园。居住在这样的一个新环境里,谁又能说不高兴呢?”

  “买房过程中网站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在城里很方便,但这个社区很好,热闹,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以后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孩子的教育等等,而且对女人的帮助很大。我没有想到生活也可以是这样的!”

  社区网上有一个“原创基地”,用户们在此尽情地抒发对小区、对居民们的友好感情。“原创基地”的版主韦小宝宝经常向《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投稿,也认识了一些编辑,当编辑们发现这些小区居民们的帖子后大感兴趣,决定在《北京青年报》上开辟“我的回龙观芳邻”,专门刊登业主们的优秀原创帖子。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一睹回龙观生活的各种有趣之处,更能深深体会到作者们对社区的深厚情谊。

  什么是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其中之一是,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17]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C.Wissler)将文化解释为mode of life[生活样式],我国的文化学者梁漱溟先生也称“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这两个表达十分接近,它们都明明白白道出,文化就是一种“活法”。可以说,因为有不同的“活法”,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18] 从回龙观社区居民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真实生活方式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种新型社区文化的形成。

  五、 社区管理的民主自治——冲突策略和社区行动策略

  “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19] 以往单位体制下的社区管理,侧重于政府领导下的居民参与,街道和居委会都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但是在回龙观这样的新兴住宅小区,由于自购住房所带来的私权范畴,居民即业主们有了很强的权利意识和自治精神,其具体的表现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组织动员,群众参与,而是靠社区集体行动和冲突策略,保护小区环境,维护群体利益。在这一方面,社区网同样起到了信息和互动平台的作用。

  在社区网上,常常有用户发出帖子,曝光商家服务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呼吁大家采取一致行动。著名的有华润事件,业主们集体抵制华润超市,迫使超市领导在论坛上发帖做出说明。业主们请来昌平质量监督局,鉴定回龙观龙禧一区五区单元对讲防盗门确实为不合格产品。然后大家集体向物业交涉,迫使物业做出公开说明。

  最大的一次业主维权事件,是被《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的绿地维权事件。2003年9月,回龙观云趣园二区的居民发现,原先小区内宣传规划为绿地和体育场馆的一大片空地,开始要建设公交公司住宅楼。业主们借助于施工现场的公众传播和社区网的信息互动平台,召开维权大会,成立了维权小组,并以维权小组的名义在小区内和社区网上发布公告,组织了抗议游行,集体上访,冲击房展会场,维权篝火晚会,义务植树等一次次集体维权行动。

  在11月北京市选举区人大代表期间,维权小组又在社区网上发出通知,号召业主们到居委会进行选民登记,选举自己的人大代表。[20] 在维权小组的呼吁下,回龙观区一下子出了三个自荐候选人,后来为集中票数,推举出聂海亮一人。聂海亮最终以该地区最高选票当选昌平区人民代表。

  六、 结语

  关于回龙观社区网的研究也许带有一定的个案色彩,但至少可以促进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关于互联网的性质。互联网是或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吗? 在此笔者赞同埃瑟戴森的看法,即应当“把互联网当作有生命的环境,一个可供社会、社区和机构成长的地方——而不是某种建构,例如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结构必须从个人行动而不是某些中央权威或政府的行动中产生。”[21] 二是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可能性和模式选择。几十年来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和都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造成大量以地缘或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区的消亡。但对社区化生活的渴望并不会消失,而可能成为人们社会行动的新指南。目前中国各地大量新兴住宅小区的建设已经使“去单位化”成为现实,但如何摆脱单纯行政化管理的旧思路,探索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却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研究社区发展显然是有拓展价值的新思路。

  [注释]

  [1]根据2005年 4 月 11 日上午 8:34 分的统计,注册用户 69385 人, 在线人数 586 人, 论坛贴子 4698249 篇, 新闻总 数 1119 条, 交易信息:54735 条, 图片总数 32803 张, 原创作品 2050 篇。

  [2]http://www.hlgnet.com/v1/

  [3]【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56 页。

  [4]李会欣、刘庆龙编著:《中国城市社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页。

  [5]曼纽尔. 克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445 页。

  [6]Carla G. Surratt: Netlife: Internet Citizens and Their Communities.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 Inc., 1998. 转引 自刘瑛:“因特网与社区”,杨伯溆编《因特网与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62 页。

  [7]John P. Hewitt: Self and Society: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Social Psychology, USA: Allyn & Bacon. p. 62.

  [8]康健:《试论网络社会及其特殊的现实性》,《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 年第 3 期。

  [9]田丹婷: “社区与虚拟社区”,中国康居网,http://www.mifun.net/community/lilun/category.asp?cate=1, 2002-9-5 9:55:57

  [10]转引同上。

  [11]http://www.hlgnet.com/aboutus.htm

  [12]http://www.hlgnet.com/guide/sports.htm

  [13]http://www.hlgnet.com/news/news_774.html

  [14]http://www.hlgnet.com/news/news_1018.html

  [15]http://www.hlgnet.com/news/news_954.html

  [16]以下引文转引自寇建平:《“回龙观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注中产新生活》,原载《新远见》杂志 2004 年 7 月, 转引于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6123.html

  [17]曾小华:《关于文化的定义》,学习时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xxsb/545593.htm

  [18]李文堂:《大地》 〔2002年 第05期〕,转引自 http://www.snweb.com/gb/dadi/2002/05/d0501010.htm

  [19]转引自:黄序主编:《城市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年 4 月,第 3 页。

  [20]邹树彬主编:《2003 年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70 页。

  [21]【美】埃瑟戴森:《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 28 页。

  [参考文献]

  1.康健:《试论网络社会及其特殊的现实性》,《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3期。

  2..寇建平:《“回龙观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注中产新生活》,原载《新远见》杂志2004年7月,转引于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6123.html

  3.田丹婷:《社区与虚拟社区》,http://www.mifun.net/community/lilun/category.asp?cate=1,2002-9-5

  4. 李强:《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http://www.mifun.net/community/huilong/shownews.asp?id=106

  5.曾小华:“关于文化的定义”,《学习时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xxsb/545593.htm

  6.李文堂:《大地》 〔2002年 第05期〕,

  http://www.snweb.com/gb/dadi/2002/05/d0501010.htm

  7.黄序主编:《城市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4月。

  8.李会欣、刘庆龙编著:《中国城市社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9.杨伯溆:《因特网与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

  10.邹树彬主编:《2003年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1.【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

  12.【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

  13.【美】曼纽尔. 克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http://www.zhongshan.gd.cn/bookroom/jishi/shuzi/number.html

  15.John P. Hewitt: Self and Society: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Social Psychology, , Mass. USA: Allyn & Bacon. 1997.

【从虚拟到现实-简析北京回龙观社区网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相关文章:

简析企业仪式在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03-06

人事档案的作用简析05-04

简析以超越的艺术对抗现实政治05-01

简析大客车横向稳定杆的虚拟疲劳03-05

心理学简析梦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09-29

简析职业教育中化学实验的作用04-17

简析语篇的意向性及其作用03-04

简析韩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作用11-12

2017年高考北京英语作文简析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