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

时间:2020-12-09 15:09:04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职校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

  一、教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职校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

  据相关调查结果,我院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改实验的有利条件:①77%的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以“语文教育”为第一专业志愿入读;②真正“不爱读书”的学生比例很少;③学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方面略高于其它文学专业课作品;④大部分学生有与他人讨论读书感受的愿望;⑤学生的阅读活动具有听从课程学习和教师教学进度指挥的特点,虽然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呈递减态势,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1]。不利于开展教改实验的因素:①我院属专科层次学校,录取的学生的高考成绩为3A分数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经典名著阅读量远未达到国家要求[2],进入中文专业学习前的阅读储备非常有限[3];②49%的学生不怎么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③大多数学生的作品阅读缺乏深度,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和评判标准有问题,并且这一情况并未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见好转[4];④大部分学生没有读书计划和良好的读书习惯;⑤教师对学生阅读上的帮助和指导不到位;⑥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作业方面的要求不够严格,且缺乏有效的检查监督手段;⑦学校在图书馆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⑧校园读书文化建设薄弱,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5]。总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多于有利的因素。

  二、教学实验及其效果

  (一)课程目标由宏伟高远变为具体务实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常见的说法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人文素质[6],或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启发人文关怀意识,强调精神价值与健全的人格,最终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7],或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当作“帮助人们‘安身立命’的整体性的、和谐性的教育,兼具人文性、应用性、审美性、趣味性”的重要课程[8]等。欧美学者的课程理论把教育目标分成四级目标:系统目标(由教育委员会为学区制定)、学科目标(由每一学科领域的课程设计人员制定)、课程目标(由教师小组为每门课或每个教学单元制定)和教学目标(由教师独自为日常教学安排制定)。[9]根据这四级目标划分,上述常见的目标应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最终要达到的长期的意图”,属“学科目标”或“系统目标”。这种宏大且难以量化的终极目标无需授课教师制定,授课教师也无权制定。笔者以前也与这些同行一样,没有明确区分各级目标,把该课程的一级目标“系统目标”或二级目标“学科目标”当成三四级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定得宏伟而高远。当然这样抽象的目标也只能停留在教学计划上,无法落到实处。基于此,本教改实验制定了务实、可供操作检验或基本可检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涉及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太过繁琐,这里侧重于“课程目标”的展示和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始开设。根据学生实际和文学的边缘化现状,我以为专科层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目标应回到文学阅读本身,培养学生的课程兴趣和教会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技巧。因为在网络时代,“文学让你进入一个通过其他方式无法得知的虚拟世界”[10]已成为过去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需与网络游戏、影视、动漫等流行元素及各种劣质的读物抢占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吸取自身教训和借鉴同行经验的基础上,笔者重新制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因我校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各自开设,相对独立,故下面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后文教改措施如不特别说明,均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目标如下:一、培养学生的课程兴趣。二、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基本的文学发展线索。三、让学生阅读100篇(部)现代文学名家作品(提供阅读书目)。四、让学生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五、让学生基本了解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重要作家目录)。六、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完成10篇读书笔记;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验收教改实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对本课程“越学越有兴趣”,目标一完成。闭卷测试表明目标二和目标五基本完成。作业完成情况表明目标六也基本完成。篇幅不论长短,学生的现代文学小说阅读量:50篇(部)以上8%、30-50篇(部)25%、20-30篇(部)23%;诗歌阅读量:50首以上8%、30-50首18%、20-30首29%;散文阅读量:50篇以上11%、30-50篇13%、20-30篇30%。其中,《呐喊》14篇作品全读过的才有10%;《家》、《骆驼祥子》、《雷雨》、《围城》等课堂上重点赏析的作品也只有50-60%学生读过,课堂没研读的作品如《四世同堂》则更少(只有5%的学生阅读),也就是说,目标三完成情况不理想。从作业质量和闭卷考试的“阅读鉴赏题”情况看,目标四的完成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并检验学生的阅读深度,确实是笔者困扰已久且没有什么解决办法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1“.文“”史”课时比例安排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顺序采用大家熟知的“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分期法,以左翼文学思潮运动为界分上下两个学期,每周4学时,总学时136;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法。这两项学界沿用已久,不想改变,是因为有利于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过程的清晰把握。教学中单篇作品的文本细读约占教学内容的80%,文学史和作家论知识则约占20%。具体安排如下。文学史和作家论知识的课时:晚清文学现代化和五四文学革命(4节)、二十年代小说发展脉络(2节)、新诗发展脉络(4节)、现代戏剧发展脉络(2节)、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2节)、解放区文学(2节)、重要作家生平背景知识介绍(12节),共28节。本来想删减作家生平介绍课,但最后没这样做,因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对培养学生课程兴趣有意义———76%学生认为课堂上对重要作家生平介绍“有必要,让其对该作家作品产生浓厚兴趣”;22%学生认为“有些作用,让其对该作家作品有点兴趣”。经典名篇文本细读课时:《狂人日记》4节,《阿Q正传》4节。《伤逝》4节;讨论课(相爱容易相处难———《伤逝》和《项链》比较阅读)2节。《沉沦》3节,《钓台题壁》1节。胡适《老鸦》、《小花》1节,沈尹默《月夜》、《相隔一层纸》1节,冰心两首诗2节,《天狗》2节,《死水》、《口供》、《也许———葬歌》4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偶然》4节。《秋夜》、《失掉的好地狱》、《风筝》6节。《背影》、《儿女》、《竹影》4节,《故都的秋》、《闭门读书论》、《北京的茶食》4节。《子夜》4节,《为奴隶的母亲》4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4节。《生死场》4节。《骆驼祥子》4节;讨论课(从祥子寻梦过程看人性的弱点)2节。《月牙儿》4节。《边城》4节。《家》、《寒夜》4节。《雷雨》4节;讨论课(爱情需门当户对吗)2节。陈梦家《一朵野花》1节,《雨巷》、《印象》、《我思想》4节,卞之琳《无题四》、《寂寞》2节,废名《街头》1节,臧克家《老马》1节。《围城》4节;讨论课(你心目中的知识分子)1节。《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6节。《小二黑结婚》2节。共108节。

  2.以提高课程兴趣为目的的活动⑴

  课前5分钟活动要求学生依次进行课前5分钟专题演讲,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文学的理解与发现。演讲内容可以鉴赏作品,可以介绍作家生平,也可以评价文学运动等等,不超出本课程的教学范围就行。开始几周每次课前5分钟安排2位学生,因为刚开始学生比较紧张,准备的内容少,说是演讲,更像是念稿子,有时两位学生连5分钟都不到。差不多轮了20人后,情况开始好转,学生越来越放得开,内容越来越精彩。这时,每次课前5分钟改为1人,一学期下来,每个人都有登台的机会。一轮完了,再重新开始。此活动一开始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实际课堂上经常主动发表看法的学生总是那么10位左右,从不发言的`学生多达10多位,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起。为了让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的学生参与进来,有一次笔者在学期剩下五六周时间时开展这一活动,并指名由从不发言的学生参加。结果超出预期,学生参与度很高。所以,新学年这项活动变成全员参与,且是教师投入最少却收效不错的措施,后来发现同仁也有相似的活动,且同样收获颇丰[11]。验收教改实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认为此活动很好,值得开展。⑵小组读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读书活动。每班大概50人,分成6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个作家的作品,第一学期,6个小组各负责鲁迅、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周作人和郭沫若等6位作家;第二学期,6个小组各负责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钱钟书和张爱玲等6位作家。每个小组读书活动包括搜集作家生平资料、代表作阅读、读书笔记写作(每学期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一篇自己小组所负责的作家作品的读书笔记)。此活动借鉴同仁做法[12]并加以具体深化,还没来得及在教学中深入全面开展。虽尚未开展,但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角度看应该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措施。

  3.以操练学生阅读技法为主的课型———文本

  细读课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共识,而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行细读却是难题。以笔者的经验教训,中短篇小说和诗歌采用文本细读方法成功率较高,也比较便于操作,较能调动学生热情参与、踊跃发言,而长篇作品成功率则较低;爱情题材作品成功率较高,其他题材作品成功率较低;课前教师的“问题”准备越充分,成功率越高,反之越低。笔者较为成功的教学实例是鲁迅《伤逝》的解读,课前教师提出10个紧贴文本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因《伤逝》是爱情题材,篇幅不长,加上课堂发言计入成绩的刺激,课堂反应热烈。学生依次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后再提出6个超出文本内容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完成对文本的深化理解。16个问题如下(破折号后的内容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所得):

  (1)从子君的肖像描写,可获得这一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等哪些信息?———女学生、家境富足、单纯、害羞、柔弱、内向、文静、对生活充满希望等等。

  (2)恋爱时双方的相处模式怎样?从中看出双方的恋爱地位如何?———总是涓生讲,子君听,涓生像导师启蒙着子君;单纯腼腆的子君像学生一样被灌输。恋爱时期涓生自信、口若悬河,唱主角,子君崇拜并听从涓生。

  (3)同居时双方付出(物质和精神上)、心态怎样?———涓生出资租赁房屋,子君卖掉金戒指和耳环;涓生断绝了几个朋友的关系,子君与家庭决裂,离家出走。从付出代价大小看,两人是不对等的。子君勇敢无畏、坚定坦然、丝毫不怕人言;涓生犹豫不决,害怕人言、胆小怯懦。

  (4)同居后双方为家庭付出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付出?———涓生工作养家,子君打理家务。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子君没有付出,少部分学生指出子君的家务劳动也是付出。

  (5)双方对同居生活的满意度如何?有无差别?如有,为何有这种差别?———子君满足同居生活,脸色红润,胖了;涓生对子君不满甚至到厌恶程度,不满于一成不变的平淡生活。

  (6)相处出现问题后,双方如何解决?从解决方法看出人物怎样的个性?———涓生开始冷待子君,不想回家,最后提出分手;子君则试图通过让涓生“温习”求婚的语言和展示爱来挽回两人感情。涓生活在未来,子君活在过去;涓生自私薄情、责任感不足,子君庸常。

  (7)罗列子君在作品中总共说的四句话;罗列文中描写子君神情的词语;从语言和神态的变化可看出同居前后子君有怎样的变化?———语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我们……。”→“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两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神态:无畏→有点凄然→怯弱→凄惨沉默。从坚决语气到迟迟疑疑的口吻,从微笑无畏到凄惨沉默,子君失掉了与涓生同等的地位,没有了与涓生平等对话的权力;仅一年共同生活就让涓生心目中的子君从单纯柔美女孩变成庸俗肤浅的黄脸婆,而仰赖其生活的子君面对爱人也失去了当初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和果敢无畏的态度。

  (8)子君离开前把面粉、菜、几十个铜元等生活资料聚集一处的细节描写,表现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爱意、勇敢、坚强、无奈、悲哀等等。

  (9)子君跟父亲回去后将会面临怎样的现实处境?最终结局如何?———回到家中,有家人安慰;一个与人私奔又遭抛弃的女人,早已身败名裂,难以再被世俗社会接纳,萧红即为现实例证。

  (10)如果换成涓生离家出走与人私奔又被抛弃后回家,结局会如何?———社会依然会接纳涓生,涓生如果出息了,就是一段“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佳话。

  (11)涓生对子君的离开态度如何?———涓生没有后悔内疚,也无追回子君的冲动和打算,而是“松了口气”,感觉解脱了,显得残忍、无情。

  (12)你怎么看待涓生的忏悔?———表面是真诚的忏悔,实质上是假惺惺,是为了自己心安。即是说,表面上是忏悔,实为把责任推卸给子君。

  (13)这场爱情悲剧留给你什么样的思考?———答案多元,内容太多,这里从略。

  (14)对于女生来说,从子君身上你得到怎样的教训?———家是女人幸福的港湾,但不要把家庭当成你的整个世界;女人可以永远站在男人的背后,但一定不要成为男人的装饰[13];对于女性来说,爱情不再等同于寻找归宿与依附,自己才是自己的归宿,只有这样,爱情才能真正“不断更新生长”。

  (15)与莫泊桑的《项链》比较,涓生和路瓦裁先生在与妻子日常相处方面和应对生活突然打击时有何异同?———路瓦裁先生赞美和尊重妻子的家务劳动,包容妻子的弱点;面对妻子因虚荣造成灭顶之灾时,没有抱怨,积极面对,与妻子共同承担,不离不弃。涓生蔑视子君的家务劳动,视子君为拖累;抛开累赘自己新生。

  (16)面对生活突然打击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同舟共济还是劳燕分飞?埋怨迁怒亲人来宣泄恐惧无力感还是保持平静积极面对?我们又能否真正做到不埋怨责骂迁怒最亲近的人?这样的讨论课较能引导学生专注于文本,从人物的言谈举止去认识人物,在纵横向比较中让学生较全面深入地认识爱情、人生、社会。

  (三)教学方法、作业标准和评价方式

  课程开始时发给学生必读书目和教学进度表,布置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去阅读相关的作品。每一单篇作品赏析课再事先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课堂上则采用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和教师小结的讨论课型。有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则采用其它的教法,如选用合适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欣赏,教师稍作提问点拨即可。记得《故都的秋》赏析课,笔者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现代美文名篇赏析———故都的秋》,学生自发集体跟着朗读,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不作分析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讨论课实践起来并不容易,真正能形成热烈讨论气氛的比例不高。以笔者的教训,爱情题材作品或涉及爱情问题易于展开讨论,其它题材作品和问题较难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中短篇作品较好开展讨论,长篇作品的讨论课则较难开展或根本开展不了,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来得及阅读或仅限于囫囵吞枣地阅读,而讨论课成功的前提是大部分学生认真地阅读了作品并思考了相关问题。验收教改实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认为教师能调动学生热情,课堂气氛活跃;50%认为教师基本能调动学生热情,气氛一般。总结课堂教学不太成功的原因如下:首先,教师准备不很充分和学生阅读准备不足。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讨论的能力还有欠缺,特别是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第三,费时过多,不可能每一课都开展课堂讨论。第四,大班制教学和图书馆藏不足。每班50人左右,不可能人人参与;馆藏不足,学生无法及时阅读作品,这些也是讨论课不成功的客观因素。有限的几次成功的讨论课如“相爱容易相处难———《伤逝》和《项链》比较阅读”、“从觉慧和鸣凤、周朴园和梅侍萍、周萍和四凤三场爱情悲剧看,爱情需门当户对吗”、“从祥子寻梦过程看人性弱点”或“从乡下人进城遭遇看城市的残忍———阅读《骆驼祥子》和苏童《米》”等,都基于教师和学生准备充分。作业和评价标准则参考乐山师院的做法[14]并作了改变。第一学期要求学生完成6篇读书笔记,第二学期完成4篇读书笔记和1篇按规范的学术论文格式写作的中国现代文学评论。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去阅读作品;学术论文则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实验结果表明,这样的作业量对于加强学生阅读方面是很有必要的。评价方式的改变主要在平时考核部分,把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堂发言、作业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能更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前演讲、课堂发言、作业等按一定比例形成平时成绩。期末闭卷考试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部分:基础知识占40%;基本技能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题型为论述题和作品赏析题———选择学生没读过的作品进行鉴赏,占60%。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占50%。当然,这样的评价方式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不过,就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言,还是值得的。一系列教学尝试的实施,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的付出多数时候效果不显著或效果不会在短时间显现,从教师个人的实际利益角度讲不划算。故而,如何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是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职校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相关文章:

1.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2.职校计算机教师教学论文

3.薪酬管理教学方式革新论文

4.当代教学技术革新论文

5.基础会计教学革新研讨论文

6.中职会计教学革新途径论文

7.关于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8.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