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

时间:2018-02-12 我要投稿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启蒙文化对于唤醒民众的觉醒,投身革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老舍小说中启蒙者形象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一直以最有力的方式支撑着每一次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老舍以客观的角度、理性的思考和真实的叙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启蒙者形象,为中国早期的启蒙文化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指引和推动作用。本文从老舍小说中启蒙者的形象类型和塑造艺术两个方面来解析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

  关键词:老舍 启蒙者 启蒙文化

  引言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以鲁迅、老舍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将文学革命的重点转到了启蒙文化上。这场文化启蒙运动虽然是效仿西方的启蒙运动,但又有着当时中国文化革命的特色。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斗争的激烈时期,所以这场文化启蒙运动的最大特点便是救亡与启蒙相交织。启蒙者以手中的笔作为革命的武器,向腐朽的封建思想进行宣战,利用文学作品来宣传和普及新思想,希望唤起民众的觉醒,让民族救亡的精神理念深入民心。

  中国的启蒙文化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显性启蒙文化,在这种文化作品中,作家直接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毫无隐晦的正面批判,并直接提出救亡思想理论,从正面直接宣传启蒙思想;第二种是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隐性启蒙文化,在这种文化作品中,作者并不是直接提出启蒙文化思想,而是将其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潜在描写。而隐性启蒙文化的传播者意在反思和憧憬古老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这样的空想和对现实的逃避自然是无法引起社会的共鸣和认可的;第三种便是以老舍为代表的启蒙文化。相对于前两种启蒙文化,第三种启蒙文化更加关注当时中国社会在启蒙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典型人物,因而更具时代特征。老舍小说的第三种启蒙文化是对现实客观、冷静的思考。下面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解析老舍小说中启蒙者的形象。

  一 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类型

  老舍小说中启蒙者的形象是其启蒙文化的重要表现人物。作者的思想、观念都是通过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来具体化的。从类型上来看,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归来型启蒙者、矛盾型启蒙者和理想型启蒙者。

  1 归来型启蒙者形象

  归来型启蒙者是指一批出国留学归来者的形象。这些留学生由于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和教育,自然在思想上要比国内的民众更加先进,所以称他们为启蒙者。然而,老舍笔下的这些所谓的启蒙者并未给这个重症缠身的国家带来多少希望。中国国民几千年形成的劣根性并不是一次短暂的国外求学经历所能改变的。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求学者其结果不过是回国之后多了一个可以吹嘘和招摇撞骗的光环,对于国家的救亡,对于文化的启蒙,这些归来型启蒙者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如老舍小说《文博士》中的主人公便是这一启蒙者形象的典型代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文志强的美国留学博士。心术不正却又野心勃勃的文博士回国后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他开始通过种种手段,处心积虑地接触有钱人,并希望通过给有钱人当女婿的方式跻身上层社会。于是他通过中间人接触到了富商杨家,为了博得杨家人的欢心,文博士忍受着各种屈辱,他陪杨家的女眷们抽烟、打牌,并想方设法地接近杨家六小姐。终于,文博士得到了机会――杨家六小姐的大姐夫给了他一个所谓的官职。升官后的文博士一脚踢开了曾经给他莫大帮助的中间人并继续挖空心思地向上进行巴结。小说写到此处便戛然而止,留给作者巨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文博士代表了当时一批归来者的形象,他们空有一个留学的经历和一纸空头文凭,没有真才实学,更没有一个启蒙者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由于他们自己放弃了启蒙者的身份,自然也就无法担当应有的责任。而他们的留学身份自然也就只能成为他们升官发财的一种资格和手段。

  2 矛盾型启蒙者形象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出国的机会和经历,留在中国本土的人同样在思索着如何在救亡和启蒙运动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便是老舍小说中矛盾型启蒙者的形象。这里之所以将他们称之为矛盾型启蒙者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救国愿望,另一方面又有着人性本身的懦弱,无法为了救国和革命而舍弃自己的小家。所以,当他们需要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做出选择时他们便会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骆驼祥子》中的曹先生、《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都是矛盾型启蒙者的代表。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中的第三代长房长孙,所以他身上既有老一代市民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又有接受新式教育而相信变革的一面,这就造成了祁瑞宣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他对侵略者的种种罪行深恶痛绝,刻骨铭心,并且知道国民应当奋起反抗,所以他才以一个启蒙者的身份劝说周围的人去参加革命。但另一方面,他不愿意面对革命所带来的牺牲和对生活的影响,所以自己并没有彻底投身于革命,只是以各种方式来帮助投身于革命的邻居、朋友乃至亲人。祁瑞宣的矛盾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只不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祁瑞宣的矛盾增加了新时期启蒙思想与传统小市民意识的碰撞。

  相对于归来型启蒙者,矛盾型启蒙者有了较大的进步。因为矛盾型启蒙者认同自己启蒙者的身份,并担当着启蒙者的责任。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并对国家的时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理解革命的意义,知道只有革命才能够解决中国受压迫、受欺辱的命运,所以归来型启蒙者积极地支持革命。此外,相对于不学无术的归来型启蒙者,矛盾型启蒙者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深受新思潮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明白“忠”和“孝”的含义,并在如何两全中陷入了深深的矛盾。

  3 理想型启蒙者形象

  无论是归来型启蒙者的虚伪、无能,还是矛盾型启蒙者的懦弱、犹豫都是无法发挥一个启蒙者应有的对民众的指引和表率作用。所以,在老舍的小说中还有第三种启蒙者形象,即理想型启蒙者形象。理想型启蒙者并不是天生的启蒙者和革命者,而是经历过困惑和苦难而最终蜕变成为一个敢于担当和表率的理想型启蒙者。如《四世同堂》中的钱诗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钱诗人的成长和蜕变是老舍心中认为一个理想型启蒙者必须经历的过程。也只有经历了这种过程,启蒙者才能够更加清晰自己的使命,更加坚定自己的责任,更加坚强地走完自己的道路。钱诗人早期虽然有着爱国情怀,但并为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想过着理想中的桃园生活来逃避现实的残酷。但在经历现实一次次无情的鞭笞后,钱诗人终于觉悟了要想去过理想中的生活必须拿起刀枪赶走侵略者。于是,钱诗人彻底投身于革命和对周围人的启蒙运动中。这样一个以自身的行动为表率的启蒙者才是老舍心中的完美的、坚定的理想型启蒙者。

  若是没有理想型启蒙者,那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理想型启蒙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早期革命者的心路历程,他们同样有过困惑和徘徊,同样经历了成长的苦难,最终觉醒的他们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人,才能够在那样一个混乱的环境中指引着中国民众一起寻求救国的道路并最终完成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

  二 老舍小说中启蒙者形象的艺术塑造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文化又是最具力量的。所以,无论是历史的演变还是社会的变革,文学都发挥着巨大的力量和作用。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下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应该说这和老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所倾注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下面从叙事艺术和结构艺术两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对启蒙者形象的艺术塑造。

  1 老舍小说中启蒙者形象塑造的叙事艺术

  首先,相对于鲁迅小说中的经常以“我”为第一人称来叙事,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都是以第三人称出现的。这也反映了鲁迅小说所代表的显性启蒙文化和老舍小说所代表的第三种启蒙文化的差别。老舍小说已经褪去了显性启蒙文化中浓郁的主观色彩和隐性启蒙文化中的理想主义,而是以更加理想的思考和更加客观的角度来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毒瘤进行剖析。所以,在叙事的手法上,老舍采用更加客观的、能够跳出环境的第三人称来进行叙述。而小说所启蒙的对象则是以普通的中国民众为主,所以第三人称的叙事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从小说中看到一个鲜活的自己,更容易引起最底层市民的共鸣。而作者对人物故事的叙事也更加地细致和真实,所以形成了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艺术。

  其次,在语言的运用上,老舍作为第三种启蒙文化的代表也并不像显性启蒙文化中的语言那么激进和鲜明,也不像隐性启蒙文化中的语言那样唯美和充满意境,而是更加真实和细腻,更加接近于普通民众每天的真实生活。当然这同样和彼此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有关。以鲁迅为代表的显性启蒙文化的写作目的在于用最猛烈的激情唤起已经麻木的国人。所以,激进的标语式的语言更能够最直接地刺痛民众的神经,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而老舍所宣传的第三种启蒙文化是要为鲁迅等所唤醒的民众头脑中注入一种更具理性的思想和更具长久的韧性。老舍的小说告诉民众应当如何理解、对待革命,最终如何投身革命。老舍小说中的语言虽然并不激进,但却以更加真实、幽默的语言指引着读者如何在混沌的社会环境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便是老舍小说中独特的语言艺术。

  2 老舍小说中启蒙者形象塑造的结构艺术

  首先,老舍小说中对于启蒙者形象的塑造都是选择一个有着凝聚性的焦点,并以此作为基本点向其他的人物和事情进行发散。由于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众多,所以作者必须选择一个焦点作为叙述的突破口,然后以发散的手法进行小说中其他人物和故事的叙述。如小说《老张的哲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如其名,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老张这样一个焦点的叙述引出了由于老张逼婚所导致的李应、王德进城以及由此所关联出的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假启蒙者的社会现状等。这样的叙事结构,很容易从一开始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之后让读者也就是被启蒙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应有的启蒙。这样的写作结构相对于一开始便提出各种启蒙理论的写法更加引人入胜,也更能引起被启蒙者的共鸣。

  其次,老舍小说中并没有单一的对某个人物的讲述,而是对于某个家族的叙述,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前文所述的《四世同堂》。老舍小说中虽然以某一个焦点为突破口,但在其发散叙述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个完整的叙述结构,而家族的人物关系结构自然是最好的结构模式,而且也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家族的结构关系。第三种启蒙文化所讲述的中国社会每个家族都有着复杂的结构关系,正因为如此前文才剖析了一些矛盾型启蒙者无法在家庭和国家中求得两全。小说中家族式的结构叙述一方面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在告诉被启蒙者,每一个投身革命的人都有着同样的家庭和亲人,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摆脱被屈辱、被压迫的命运,不怕牺牲,舍小家顾大家才是革命的正途。无论是归来型启蒙者的虚伪还是矛盾型启蒙者的懦弱都无法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

  结语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启蒙文化对于唤醒民众的觉醒,投身革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显性启蒙文化的主观色彩太浓和隐性启蒙文化的过于理想化,以老舍小说为代表的第三种启蒙文化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更加真实的叙述让中国民众更加理解什么才是真实的革命运动以及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本文从老舍小说中启蒙者形象的三种类型和启蒙者形象的塑造艺术两个方面分析了老舍小说中真实、细腻的启蒙者形象。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启蒙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1] 杨铮铮:《老舍小说对市民世界的表现和批判》,《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S2期。

  [2] 何英:《独辟蹊径,后来居上――评〈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 宋青林:《试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3期。

  [4] 韦易:《试论老舍小说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苏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年第6期。

  [5] 郝长海:《论老舍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试析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相关推荐
  • 浅析当代文学中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
  • 高职当代文学教学中的茶文化形象解析
  • 浅析当代文学中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
  • 试析莫言小说中的酒神精神
  • 论《祝福》中的女性形象
最新推荐
  • 广西当代文学的形成与文学体制建设论文
  • 当代文学中的作家身份问题研究的论文
  • 分析当代文学经典化势在必行的原因论文
  • 当代文学经典化为何势在必行论文
热门推荐
  •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 探析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原因
  • 中国动漫发展的历程简述
  • 浅析《边城》人性美
  • 略谈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影响
  • 莫言小说《蛙》中“姑姑”的人物形象分析
  •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