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小说中的生态意识浅析

时间:2018-02-24 我要投稿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意识的建构关乎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命运,在与人类意识构建体系密切相关的文学领域中,生态意识的表达也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生态意识的唤起在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中日益高涨,乡土文学作为农业社会的文化标记在生态书写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乡土小说中,乡土社会变迁也使生态意识的阐发愈加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乡土文学;现代化;社会变迁;生态意识

  生态问题的由来不是新近才发生的,可以说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就伴随着生态问题。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一度追求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的破坏则是其严重的代价。这使得人们不断反思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以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愿望,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在诸多探讨生态问题的范式中,文学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显现,并发挥了其重要作用。在中国文学题材中,中国乡土小说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值得一提,“世纪之交中国乡土小说的第五种较为突出的创作现象,就是‘乡土生态小说’思潮及其‘生态主义’倾向”[1]乡土小说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其社会功用,“传达生态危机给人类造成的不安与思考,构建新的生态的情感空间与审美形态”[2]。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乡土文学扼守乡土文化的筋脉,从乡土社会的变迁中,阐发对生态意识的认知。

  一、我国生态文学研究回顾

  生态文学的发展与研究对于我国文学界来说可谓是“舶来品”。在世界文学研究中,生态文学研究最初也是聚焦于梭罗、爱默生等西方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强调自然环境、大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灵性――一种人类在自然中并通过自然能够也应该拥有的生命力”[3]。可见,生态文学作品的主要要义旨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早期书写生态环境的作家更多的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来找寻人类的生存之道。

  在随后的研究进程中,生态文学家对生态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人类中心观念发生变化,生态文学研究(也称为生态批评)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生态批评是一个由强调地方、自然和物质世界的作家、批评家和理论家构成的兼收并蓄的群体,该群体试图证实人类(及其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联性”[4]。生态批评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生态文学的名称也各不相同,被频繁使用的术语主要是“绿色文学”、“环境文学”、“自然文学”和“生态文学”,而后国内文学界对“生态文学”这一术语达成共识。

  从学术词语的共识达成以及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大可以看出,国内学界中生态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和人们的生态意识在不断提升。“所谓生态文学,主要是指那些敏感地对现代世界生态危机加以揭示,对其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加以批判,对导致生态危机的现代文明加以反省的作品”[5],为使人们的自然意识和精神境界达到一致的高度,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陈旧观念,生态文学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内涵在不断的延伸。

  二、中国早期乡土小说中的生态意识书写

  中国乡土文学自鲁迅开创以来就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乡土文学是作家故乡恋的形象的艺术记录”[6],故乡则是乡土小说创作中所无法规避的话题。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不过是“乡愁”更直接的表彰,通过对现世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之关系的观念性揭示,试图构筑起一个“家人一体”、情感与精神得以安顿的生态乌托邦的世界”[7]。世界范围内的乡土小说创作之初更多的是对农业社会的歌颂,大多描绘的都是一种静态的“田园牧歌”式乡土社会,很少涉及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乡土小说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工业文明参照下的‘风俗画描写’和‘地方色彩’”[8]。在讲求风俗画和地方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则一度形成乡土书写与城市书写两个二元对立的局面,但在早期乡土小说创作中,在农业社会还比较稳固的形态下,乡土小说更多的是坚守人文意识的书写。

  在中国乡土小说发展历史中,小说创作者对故乡的那种眷恋之情不可谓不深厚,尤其表现在对乡村社会的诗意描写上:沈从文笔下山清水秀的湘西田园景色、孙犁笔下白洋淀荷花映照下的无限风情、“山药蛋派”笔下的苍凉却有力陕北风光等,都有着乡村社会中独有的风土人情。沈从文、孙犁等人笔下的乡土社会中,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诗意的栖居,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息息相关。沈从文等作者所处的时代工业文明还没有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不可抵挡之势,农业文明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还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虽说在农业社会中也存在毁林开荒、水土流失这些生态问题,但这并没有形成在当时社会中广泛关注的焦点。这也使得在那一时代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作者更多着力描绘其记忆中乡村社会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宣泄的是乐观的生活气息,凸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但工业文明的不可阻挡态势打破了这种平衡状态,生态问题也引起了新一代乡土作家的重视,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

  三、现代化影响下的乡村社会变迁

  乡村社会是中国乡土小说创作的依托和温床,这是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历史产物。在工业文明席卷世界的强势劲头下,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也无可厚非。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上至国家意识层面,下至百姓普通生活,都与现代化紧密相连,而现代化体现在中国整个社会中,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这就导致了一种无奈的现实:中国城市化与农业文明之间的碰撞。用冉云飞的话说则是: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论证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9]。乡土社会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同一地方的居住者大多都具有亲缘关系,是一种熟人社会。费孝通先生还谈到中国乡村社会的“礼治”,他认为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很大,“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为前提”[10]。在这种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在传统的束缚下大体上都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但现代化的进程则打破了中国这种固有的乡土社会格局。

  现代化带来的影响我们都有目共睹:乡村建设日益智能化、规范化,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乡村环境状况恶化、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乡村人口锐减,城市压力增加等等,这些对传统社会都是不可逆转的冲击。植根于乡村社会文化的乡土小说也就回不到“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书写,生态问题在近年来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

中国乡土小说中的生态意识浅析相关推荐
  • 重建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体系的探究论文
  • 探究课堂教学改革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论文
  • 重建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体系的三个基本认识探究论文
  •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文
最新推荐
  • 广西当代文学的形成与文学体制建设论文
  • 当代文学中的作家身份问题研究的论文
  • 分析当代文学经典化势在必行的原因论文
  • 当代文学经典化为何势在必行论文
热门推荐
  •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 探析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原因
  • 中国动漫发展的历程简述
  • 浅析《边城》人性美
  • 略谈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影响
  • 莫言小说《蛙》中“姑姑”的人物形象分析
  •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