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学创作主体论

时间:2020-08-08 17:50:37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众文学创作主体论

  论文关键词:大众创作主体  线性想象  扇形  表现欲望

  论文摘要:决定大众文学品质的,不是创作主体的身份、地位和生活阅历,而是与精英文学创作主体不同的独特的创作心理和思维方式,这就是:线性想象,扇形心理,以及表现欲望等。要做到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真正融合是不容易的,这种融合也没有必要成为文学发展的方向。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曾经说过:“凡是存在的同时是合宜的和不合宜的,而两者都对。;}i}y的确如此,若从精英的角度看,大众文学属于粗劣产品,它的存在有失文学的水准,是不合宜的;若从大众的角度看,它适合了大众的精神需要,他的存在却又是完全合宜的。

    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精英文学如此,大众文学也如此。

  大众文学存在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创作主体的创作;二是受众的阅读。前者是它产生的理由,后者是它存在的理由。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前提。本文探讨的正是这一方面。

   很明显,无论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界都存在着两个群体:精英文学创作群体和大众文学创作群体。这两个创作群体的不同,主要的还不在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从大众文学最主要的部分小说来看,它的作者和精英文学的作者一样,大都是水平较高同时地位也较高的人。黄禄善《美国通俗小说史》所论及的自18世纪末到20世纪后半期美国180余位通俗小说家中,标明是大学毕业的就有120余位,而风许多人都毕业于哈佛等名牌大学,不少还是博士或大学教授。从国内情况看,几位通俗小说大家,金庸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梁羽生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古龙毕业于淡江大学(淡江英专)。赵树理虽未上过大学,但他中师毕业(1925年进山西长治第四师范学校),这在上一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也算是了不得的文化水平了l2NA。可见,大众文学的创作主体并非都是文化水平低的大众,大众文学的创作并非是对文化知识的拒绝。同时也说明身份、地位并非是决定大众文学品质的重要因素。

    再从《美国通俗小说史》中得知,那些通俗小说作家,几乎都从事过多种工作,生活阅历丰富。这和精英文学作家也井没有什么差别。因为,这是进行所有文学创作的重要条件。实际上,即使是那些创作简单民间歌谣的作者,其生活阅历也是相当丰富的。

    那么,大众文学的创作主体和精英文学的创作主体有没有差别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布封说;“风格却就是本人。‑}3}中国古语云;“文如其人。”谈到风格,以往人们只就作家而言,亦谓作家才有风格。其实,作品的类别即品种也是有风格的。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就有各自的总体风格。按布封的说法,大众文学的总体风格,当然也是由大众文学的创作主体所决定的。

    决定大众文学总体风格的,是其创作主体独特的创作心理和思维方式。

    一、线性想象:大众文学创作主体的第一个独特之处

    虽然金庸曾经明确说过:“我的重点放在人物方面。作为通俗小说,人物突出,读者容易接受。‑}q}y但是,作为大众文学,这只是个案,是少数大众文学作家带有独特性、个人性的行为。实际上,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就被学术界认定为将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融合的范例,网上称其“完全打破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学者说它“非同一般。”15位该说,它已经不是纯粹的大众文学了。就大众文学总体而言,无疑,作者们都是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故事情节上,而不是在人物上,它们的人物类型化、模式化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对故事情节的偏爱、倾心与执着,是大众文学创作者的心结,也是他们的思维定势。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文学作品,无论小说、、剧剧本、评书,等等,无一不是以情节取胜的。即使它们有的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庸的某些小说,以及外国的《飘》等,但其情节依然是最重要的部分。无曲折、生动故事情节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绝不是大众文学作品。但是没有独特性格的人物的小说,依然是大众小说。在大众文学作品中,情节主要不是一种手段,而是情节本身。情节主要不是面向人物,而是面向读者。生动的情节是必不可少的。同样,编故事或者说想象、虚构故事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