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

时间:2022-12-10 00:39:25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

  论文摘要:本文对国民学者胡适等各自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理论逐一探析。
  论文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胡适;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
  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需要在历史沿革的链条中去把握。在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背景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言文教学在转型时期中面临许多问题,譬如,如何规定文言文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怎样设计文言文教学的过程?如何编纂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面对这些问题,胡适、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等学者在理论上做出了积极的重要的探索。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新研究他们的论著,还能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胡适:文言文教授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胡适对国文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其中涉及文言文教学(古文教学)的有多处,至今还有一些看法值得我们认真思索。他提出了理想的国文标准、假定的国文课程、国语文教材和教授法古文的教材和教授法、文法和作法等。作为第一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胡适对中学国文教育定了四条标准:
  一、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二、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
  三、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
  四、人人有获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
  这个标准和八十年后的今天语文的教学目的:“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相同之处。他当时强调的“国语文”,就是今天的“现代语文”,即当时的白话文。“能看古书、能用古书”的能力,从今天语文教育的目的来看,则仍然是需要的。
  对中学国文每周课程的学习时数,胡适作出如下规划:古文三学时(授课四年),国语文(授课两年)、文法与作文(授课四年)、演说一学时(授课一年),辩论一学时(授课一年)。从课时比例看,文言文的课时比例仍然是最高的。对古文教材,胡适主张第一年专读近人的文章,如梁任公、康长素、章太炎、蔡孑民、李守常等人的近体古文。第二、三、四学年,多读古人的古文。教材分为两类,一类用选本,从《老子》、《论语》、《左传》、《檀弓》、一直到姚鼐、曾国藩。一类自修书,为此他开列了一个史、子、文学书的书目。
  对教授法,胡适有许多新的见解。如上课有三件事可做:第一件,学生质问疑难。第二件,大家讨论所读的书的内容。第三件,教师可以随时加入一些参考材料。胡适主张讲古文文法应该处处同国语文法对照比较,指出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何以变了,变的理由何在,变的长处或短处在什么地方。用今天新课程的理念来看,我们注意到胡适非常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开发。
  朱自清:经典的训练
  朱自清认为文言教学和白话教学的目的要有所区别,他主张“文言的教学从高中开始,初中只学白话”;白话要达到能读能写的目的,而“文言教学的写的方面而只到造句就成。”并进一步指出文言文的学习注重古文学的欣赏和经典的训练,逐渐把文言文作为了解古代文化的载体。1946年,他编著出版《经典常谈》,指出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文书、一些集部在内的经典,是中学语文训练的一个必要项目。这是对文言文经典文学化的伟大工作,被称为是一项“嚼饭哺人”的工作,这种工作在今天仍然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关于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

  朱自清写过较多的文章强调诵读和写作的方法技巧。他认为语文教学要重视诵读,“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人手”。他很推重魏建功举行的“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指出课堂诵读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因为他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最大毛病是思路不清,认为思路表现在文字里可称‘‘文脉”,表现在语言里可称“语脉”,要解决文脉语脉问题,需要多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训练正确地朗读。
  在具体的教学理论上,朱自清先生对文言文提倡诵读而不是吟唱,诵读注重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而吟唱只是机械的重复。在文言文的欣赏上,特别批评了教学中容易产生的抽象讲解的弊病,认为其实欣赏就在正确的、透彻的了解之中。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精致”“豪放”“婉约”“温柔敦厚”“典丽”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就算数的;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这和了解是分不开的。那些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其实倒是避免的好。这些意见,对于分析和解决今天的文言文教学问题也是不无裨益的。
  夏丐尊: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初探
  夏丐尊关注文言文教学的阅读材料,他说:“‘阅读什么?’这是我屡从我的学生及一班青年接到的问题。关于这问题,曾有好几个人开过几个书目。如胡适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此外还有许多人发过不少零碎的意见。我在这里却不想依据这些意见,因为“国文”与“国学”不同,而且那些书目也不是为现在肄业中学校的诸君开列的。”把国文与国学的概念与内涵加以区别,就厘清了文言文在教学上的庞杂含混的选材问题。他批评当时的国文教学没有一定的轨道,今天选读一篇冰心的小说,明天采一篇柳宗元的游记,再过一日来一篇《史记》列传,教师走马灯式地讲授,学生打着呵欠敷衍,或则私自携别书观览。他认为只就学习者方面来说,中学国文课中既以选文为重要成分,占着时间的大部分,应该好好地加以利用。

  为防止教师随便敷衍,他以为“不妨由学生预先请求教师定就一学年或半学年的选文系统,决定这学年共约选若干篇文字:内容方面,属于思想的若干篇,属于文艺的若干篇,属于常识或偶发事项的若干篇,属于实用的若干篇;形式方面,属于记叙体的若干篇,属于议论体的若干篇。属于传记或小说的若干篇,属于戏剧的若干篇,属于书简或小品的若干篇。”(这就在理论上开启了后来教材编选的基本体例。
  选文的原则既定,那么在对选文的学习上,他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具体到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夏丐尊认为对于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作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张知识。例如选授陶潜的《桃花源记》,夏丐尊罗列了八个步骤:
  (1)求了解文中未熟知的字与辞。
  (2)求了解全文的意趣与各节各句的意义。
  (3)文句之中如有不能用旧有的文法知识说明者,须求得其解释。
  (4)依据了此文记叙文的作法。
  (5)借此领略晋文风格的一斑。
  (6)求知作者陶潜的事略,旁及其传记与别的诗文。最好乘此机会去一翻《陶集》,
  (7)借此领略所谓乌托邦思想。
  (8)追求作者思想的时代的背景。
  这里不仅停留在字词的学习,还体现了文言文的教学注重文学欣赏的一面。

  叶圣陶:文言文学习重在文学欣赏
  自20世纪二十年代白话文进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起,教科书选人的文言文相比以前更凸显文学性,文言的学习不再是一门工具,更重要的在于进行文学熏陶。叶圣陶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除了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还有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叶圣陶所谓的欣赏,就是内心体会而有所得,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而所谓体会,他主张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儿。这种能力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这段议论将文学欣赏的层次步骤与教学相结合,是对文学欣赏的专门的正面论述,在教学上是一次全新的理论创新。而文学欣赏与教学的典型的负面例子就是“逐句讲解”。旧时书塾里的夫子讲新书是逐字逐句且不厌其烦地讲,直到学生完全弄懂为止。叶圣陶认为,这样逐句讲解,弊病极大:“它不能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平凡单调,使人厌倦);它不能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平均用力,‘讲如未讲’);它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叶圣陶认为,如果课前不教学生预习,上课时候又只能做逐句讲解的工作,那就谈不到培植文学欣赏的兴趣。不教学生预习,他们便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活动,专教学生听讲,他们便渐渐养成懒得去仔细咀嚼的习惯。综合起来,就是他们对于整篇文字,不能做到透彻了解。欣赏文学要由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是预习之前的事儿。实际与文学对面,是预习与讨论时候的事。一个例子是:如教师讲解归有光“先妣事略”末一句,“世乃有无母之人,呜乎痛哉!”
  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句的情感的:
  要与上面的话连带体会,才知是表达孺母之情的至性语。上面说母亲死后十二年,他补了学官弟子,这是一件重要的事儿,必须告诉母亲的,母亲当年责他勤学,教他背书,无非盼望他能上进;然而母亲没有了,怎么能告知她呢?有说母亲死后十六年,他结婚了,妻子是母亲所聘定的,母亲当年给他聘定妻子,就只盼望他们夫妇和好,生男育女;然而母亲没有了,怎么能告知她呢?因为要告知而无从告知,加深了对母亲的怀念。可是怀念的结果,对于母亲的生平,只有一二成“仿佛如昨”,还记得起,其余的却茫然了;这似乎连记忆中的母亲,也差不多要没有了。于是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呜乎痛哉!”好象世间不应当有“无母之’似的,由于怀念得深,哀痛得切,故而这样决绝的话不同平常的话,正是流露真性情的话。
  这是所谓欣赏的一个例子。这就改变了“逐句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文学欣赏的训练。
  以上所举的几位专家学者分别从自身的学术长处着眼,对文言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文化学者,如胡适,站在文化继承、扬弃国学的立场,分别设想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文学家、语文研究教育工作者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则特别重视在文言文学习中文学的感受能力和感悟力,注重对文言文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开掘。总之,他们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论建设是一笔珍贵的研究资料,也是一笔值得继承的财富。他们的探索为文言文教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相关文章:

现代的新财产分类及其启示08-29

浅探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05-30

创新园区党建工作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08-16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04-19

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其立法体例06-09

浅析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及其启示05-11

浅谈雌雄同体理论在《啊!拓荒者》性别身份探索中的应用05-30

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论文11-06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05-26

西方商业银行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启示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