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让”、“两自”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时间:2020-08-31 19:50:30 物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五让”、“两自”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五让”、“两自”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我校依据“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校训,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本校师生的实际,对师生提出了“五让”和“两自”教学观点。
 一、“五让” 、“两自”的内容及本质
 “五让”是指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这其实是让老师把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现代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上的自我构建,老师只是作为其学习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两自”是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
 “自我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具体地说自我教育就是在学习的同时以自我为教育对象和教育者,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评价、自我命令、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心理活动,以达到改变自我的思想品德结构,提高自我思想境界,改变自我的言行方式等。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坚持“五让”,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
 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总以教师为主,教师按照预先准备的教案在讲台前表演,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其所能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至于“听众”反应如何,就不得而知。在新课程中,教师面对的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人,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必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并且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1、改变观念,坚持“五让”
 “五让”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做到“五不讲”,即:(1)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讲;(2)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3)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讲;(4)学生自己能做的,不讲;(5)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不讲。
 讲课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是根深蒂固的,在实施课改的初期,我也曾对老师不讲、学生是否能学会、是否能考好持怀疑的态度,于是我就在所教的两个班级中选择一节课暗自进行试验,回想起来,记忆忧新:
 案例:《温度计的使用》
 在八年级(1)班,采用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先通过老师的讲解、板书详细地给学生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把温度计分发到每组学生的手中,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练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教师巡视检查,并给予纠正。
 在八年级(2)班,主要采用学生阅读、讨论、自由操作、互相合作、教师点拨的教学方法。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温度计正确使用的内容,然后分发温度计、学生分别独立操作测量水的温度,同组的其他同学负责检查,寻找这位同学操作的失误之处,最后各小组整理、汇总,老师板书点评。
 通过两个班级的比较,我发现在(1)班上课的过程中,在老师讲解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心不在焉(他们可能认为老师讲的教材中都有,没有必要听),在测量水温的操作中,依然按照生活中的习惯随便测量,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对还是错。在(2)班上课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少讲,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又有了小组同学的监督促进,相互纠错、补充,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特别是在下课前的课堂检测中,对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从整体上看,(2)班的同学明显优于(1)班的同学。
 从作为老师的我的行为来说,在(1)班虽然讲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在(2)班虽然没有讲多少,但学生却学到了许多东西。从中我深感到学生的学习并不在于老师讲得多、讲得好,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材中是有的,学生能看懂、能学会、能会做,老师的所谓的规范的、详细的讲解真有画蛇添足之嫌,也可见“多言何益哉”!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都努力使自己少讲、精讲,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经过近半个学期的努力,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学生也更喜爱学习物理了,物理成绩也提高了。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他们有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为了适合学生的特点,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操纵环境的机会和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少讲,坚持“五不讲”和“五让”,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体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自身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要求获得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教学艺术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皮亚杰也曾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兴趣”。
 2.1以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具有疑问性的环境,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学生对此抱有极大的兴趣,都想知道自然界的秘密。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掘和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创设情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小平面镜,照照自己的脸,然后提出问题:镜中的像能摸到吗?镜中的像有何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激发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学习;其次,在探究“光路的可逆性”时,让学生对“甲在镜中能看到乙的右手,则乙在镜中也能看到甲的右手吗”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判断,然后实际操作探究验证。
 2.2以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去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我们每个人对未知世界都充满着好奇,满怀着探索的欲望,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探究为学生实现自己的希望、提高学习兴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如:在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探究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而且使笔套保持竖立状态?学生在经过积极的思考、探究后可以得到多种做法(如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
 又如:在《探究电磁铁磁性》一节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分析电磁铁的磁性是因为有电才产生的,电流有大小和方向,磁性也有强弱和方向,那么电磁铁的磁性的强弱和方向是否和电流的大小与方向有关呢?然后让学生根据猜想进行积极的思考和交流,设计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这样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所设计的实验,教学活动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同时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探究实践中提高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2.3以结果、应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在对成功的体验中激励自己前行。在学习了声的知识后,学生可以知道如何调节弦乐器和控制、减弱噪声污染等;在学习了热的知识后,学生可以解释雨、雾、露、霜、雪的形成;在学习光的知识后,学生可以知道日食、月食和皮影戏的秘密;在学习了压强的知识后,学生可以解释诸如针为什么很尖、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盖房子地基为什么要做得很宽、载重汽车为什么要用许多轮子等现象;……。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能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坚持“两自”,让学生在舞台中充分地展示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弘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这也就必然导致学生不能只凭听老师的“讲”去学习,而要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
 1、自主学习,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足够的思考空间、较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如在《让声音为人类服务》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调查、阅读、讨论,充分感知噪声的危害和来源,并思考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做法,既有利于环保,也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又如《水循环和水资源》中,让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探究发现水资源的破坏现状,并找出一些应对的方法,特别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检查、反思自身的行为,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服务于社会,为营造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做法,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着自我教育。
 2、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根据美国《教育领导》杂志介绍的一种小组伙伴式学习方式——差异组合式,成立合作讨论(学习)小组。通常8人组成,其中两个为优等生,四个为中等生,两个为后进生。他们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后进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成员之间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同时要求小组成员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
 (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3)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使自己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学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91.3%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不再惧怕学习”,54.8%的学生“更加喜爱学习了”,73.1%的学生“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了进步”;许多学生的家长也说孩子比以前喜爱学习了。
 3、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信心
 好玩、好动、好乐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都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都愿意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场景和舞台。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适当的情境,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在课堂上根据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其次,允许学生出错,呵护学生的信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在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要不拘泥于答案的错对,更要关注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从精神上给与肯定和鼓励,并且发动其他学生一起帮助,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让他们感受到共同进步的快乐。这样学生对学习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也就能建立起持久的学习信心。
 四、结语
 课程改革迎来了教育的春天,教师就是这春天的甘露,悄悄地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给每一位同学展示才能、发挥特长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我能行”口号的鼓舞中大胆创造,让他们逐渐养成开放式的学习模式、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他们一定能在课程改革这块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参考书目:
 1、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2、李德显  《主体自我教育过程论》
 3、傅道春  徐长江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五让”、“两自”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相关文章:

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2.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3.在《会计基础》教学中应用CAI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4.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情感教育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6.电化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7.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8.探索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9.现代教学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