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时间:2023-02-02 15:39:37 舞蹈论文 我要投稿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精选13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精选13篇)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1

  一、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艺术类舞蹈教学有这样一个现状:许多学生往往都要在进高校舞蹈专业之前奋力闯高考这一难关,然而,在进入高校之后就开始放松下来,对于学习和考试以及舞蹈演出都持淡漠的态度。如此一来就会导致一些学生难以热情对待舞蹈专业的学习考试以及其表演。近几年的升学情况可以看出,舞蹈专业中真正用心跳舞,真正喜欢舞蹈的学生相对较少。因为舞蹈教学并非易事,舞蹈训练又是枯燥的,所以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力,而且还要承受成功前的孤寂。因此,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况就会表现出焦虑和烦躁的负面反应,这就给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2、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对学生的培养计划都是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这样的计划虽然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在教师引导下机械的进行学习,对于学生的素质提高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都是一个不良的影响因素。此外,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技术不能过硬,专业知识的不丰富、职业道德素养不高,是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是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因此,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不仅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前“填鸭式”教学模式、推陈出新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创新意识,还要提高舞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能力素养等综合素质。

  3、舞蹈教学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目前我国的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在舞蹈基础、对舞蹈的兴趣以及学习舞蹈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而是进行统一的教授和考核,这样就会有部分学生感觉课程很难,跟不上进度;另外也容易忽视某一些同学的原创性。如此下去大部分统统可能会打消好好进行学习的念头。

  二、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状,作为高校舞蹈专业老师,最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慢慢使他们对学习舞蹈怀有信心,不断的激励学生去认识舞蹈,领悟舞蹈的意义,做到真正喜爱这个专业。所以,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号召,各高校艺术类舞蹈学校应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1、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加大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首先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必须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这也是减轻教师压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观意识也越来越强,所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比赛,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核心,自己进行舞蹈的编排和表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且开设一些基本的舞蹈训练课程,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现代舞等,还要开展一些国外的代表性舞蹈的欣赏。各个专业的教师都要注重学生成绩的考评,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课堂设置上,首先要设立合理的课时数,增加学生学习、练习的时间,其次学校应该引进相关方面的舞蹈教学人才,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考核和监督,督促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舞蹈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进”要受到“序”的制约“,序”表现为教材中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在艺术类舞蹈教学中把循序渐进原则作为教学原则,首先是由舞蹈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正是舞蹈知识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对它的教学应是按其逻辑顺序,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循序渐进地学习。其次,是由学生的认识学习的规律所决定的。人的认识学习总是由浅人深,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这样一个逐步提高的.讨程。因此,教师把握好每堂课的教学节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缓与急相结合,对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掌握的舞蹈动作要有缓的概念,循序渐进地实施舞蹈教学目标。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从学生的个体特征上去考虑的,是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方面的因素。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共性,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和依据。舞蹈教学要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这要求教师要对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有一个把握,并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集中精力,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学生本来基础上进行提高。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舞蹈教学不仅是注重学生的肢体训练,也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以及情感素养的提高。因为舞蹈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与情感,表演者要将情感展示出来就需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表现在学生的音乐素养,包括音高、音色、和弦等;然后是视唱练耳,使用听觉、视觉感受音乐;另外,对舞蹈作品中的音乐鉴赏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

  总之,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教学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并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能大大促进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2

  一、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在舞蹈教学中,情感培养是影响学生素质的因素之一。情感,是人类心里的活动,它所表现的是人类的喜怒哀乐,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是一种内心反应形式。然而,舞蹈就是通过人们的肢体语言将其这种情感表露出来,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表现形式相比,舞蹈表现的更唯美,更自然直接。舞蹈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心灵对外界事物反应的产物,可以这么说,人类感情表露的方式之一是舞蹈,那么,舞蹈的本质与内容则是情感。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然而,舞蹈又是因为情感的需要而产生。舞蹈教学实施中,教师能否将学生的积极状态调动到最高点,这关系着舞蹈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舞蹈是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表现的,舞者只能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以及感觉来感受舞蹈老师的教学内容,再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状态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这些舞蹈动作都是从学生的内心发出来的。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在舞蹈中,情感处于核心地位,在舞蹈训练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情感的培养与控制,将情感融入舞蹈中,把其当做肢体动作的内在动力,这样更利于学习舞蹈技巧,形成较好的表现力。因此,舞蹈教学中的感情培养有助于提高舞蹈能力,完善舞蹈技巧,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舞蹈教学中,创新思维是完成新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舞蹈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逻辑创新思维的要素,我们要将舞蹈创新精神有效的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就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所能观察到的事物为基础,在其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的性质就是新颖性和创作性。在创新过程中,不单单是想象,还要进行不断的积累和观察,这样才能提高对舞蹈的.领悟能力,能更好的用肢体语言将所要表达的故事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这样的舞蹈就有了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舞蹈教学的创新,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了舞蹈教学的层次。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一学科的目的就在于昭示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自然需求和审美欣赏,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及素质,陶冶情怀,提高整个社会的艺术境界。那么舞蹈创新作为舞蹈教学中一个关键因素,结合实际,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更能有效的发挥其素质教育的功能。

  三、舞蹈教学中的心里教育

  学生的素质的提升包括能力的提升和心里素质的提升,舞蹈教学有其特有的艺术特点和课程门类,作为一门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健康心里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舞蹈所展现的是运动着的身体艺术,也是运动精神展示,它既是行为艺术,同时也是心灵艺术,是一种用身体与肢体表现心灵的艺术。因此,舞蹈作为一种心灵的产物,如果能在舞蹈教学中合理的渗入心理教育,那么,舞蹈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中就显示出重要作用。笔者从众多舞蹈教学课堂中发现,通过舞蹈学习后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乐观、更自信、整体气质与素质都有所提升。由此可见,舞蹈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为心理教育提供了平台。首先,舞蹈能够是学生的体态优美,体型匀称,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体态仪表,舞蹈教学能够塑造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心理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如果学生中出现抑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适应性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以舞蹈动作为载体,采用一些适合的心理辅导方法来缓解消除。最后,在舞蹈教学时,学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自己,在表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认识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通过观众所给予的反馈,实现自我价值与自我肯定,这样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充分并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并且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在当代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传承古今文化,将舞蹈教学融合现代时尚,开拓舞蹈艺术的前景。舞蹈教学,就是对学生整体的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晶型客观规律的教育,我们要不断实践,不断认知。我们要在舞蹈中寻找情感,用情感抒发舞蹈,我们要在舞蹈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去发掘,树立自己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体态。舞蹈教学又是美的教学,它是一种投资,更是一种实践,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舞蹈现在趋于个性化、现代化、时尚化,我们要摒弃传统模式,放开视野,舞蹈教学一定会在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完善起来、成熟起来。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3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实施

  (一)重视教学内容中舞蹈鉴赏和舞蹈实践的结合。

  舞蹈实践是提升学生舞蹈技能的主要途径。在舞蹈训练的实践中,教师要对实践内容作出合理把控以避免实践内容的过分单一,由于高校大学生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所以有必要秉着“技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理念来开展实践教学和实践指导。但是无论如何,在舞蹈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基础训练。由于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走进高校舞蹈课堂以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舞蹈教育,所以进行舞蹈基础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舞蹈基础训练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舞蹈技术的认识,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肢体的柔韧性、力量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等。基础训练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学生对每一步教学内容的掌握,但是在高校舞蹈教学的基础训练中,所有的基础训练内容应当建立在学生生理条件可以接受的基础之上;二是舞蹈组合训练。

  舞蹈组合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跳舞过程中手、眼、身、步的配合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应当是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并且通过舞蹈组合训练学生可以对各个舞种的特色进行认知,同时有利于学生提高编排简单舞蹈的能力。综上所述,重视舞蹈实践对于学生舞蹈素质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是有益而必要的。舞蹈鉴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舞蹈美感的体会与感悟,在舞蹈鉴赏中,教师不仅要确保舞蹈作品的美好和健康,同时要重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即教会学生怎样欣赏舞蹈。舞蹈作品的优劣主要有以下几点评判标准:一是舞蹈动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二是舞蹈动作的轻盈性和敏捷性;三是舞蹈动作的柔美性和刚健性;四是舞蹈演员的身韵以及风格;五是舞蹈演员的乐感以及节奏感。在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中,舞蹈演员往往能够通过与音乐的协调实现舞蹈动作幅度、力度以及速度的配合并展现出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实现舞蹈鉴赏和舞蹈实践的结合,能够让学生从鉴赏舞蹈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并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所以舞蹈鉴赏无论是从提高学生舞蹈基础技能还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舞蹈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高校舞蹈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开展课堂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传统舞蹈教学中的口传身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兴趣以及参与性的调动,所以对课堂舞蹈教学方法作出改革十分必要:一是课堂舞蹈教学可以实现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舞蹈的表现主要通过人类肢体的运动来实现,而如果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动作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就会很容易误导学生,同时舞蹈教学中的舞蹈情感、舞蹈韵律等相对内涵的教学内容用语言也较难表达。

  通过对多媒体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多媒体再现功能的发挥也能够让学生的动作模仿和练习对照具有更有利的条件,同时多媒体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进入教学情境并进行舞蹈动作的推敲、练习以及观摩;二是课堂教学有必要对舞蹈复习的方法作出改革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舞蹈动作的复习中,可以采用集体练习的形式进行舞蹈知识的深化和内化,这种复习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强调舞蹈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外活动在提高学生舞蹈素质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舞蹈基础知识讲座以及舞蹈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开展课外舞蹈知识辅导活动,如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教学内容中出现的舞种进行观摩,从而加深学生知识的内化。通过组织学生观摩舞蹈和讨论舞蹈的形式开展舞蹈作品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各个舞种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另一方面,舞蹈社团的创办也是舞蹈课外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社团是大学生自主组织的舞蹈团体,其本身具有着舞蹈推广的性质,在丰富高校文化环境以及提高大学生舞蹈素质两个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当引起对舞蹈社团的重视,通过支持和扶持促进舞蹈社团的发展,同时要强调社团中团员整体舞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舞蹈教学要突出三个特点

  (一)全面性。

  高校要以学生特点与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展舞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多种类型的舞蹈,即突出教师舞蹈才能的.全面性。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处在主导的地位,所以教师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这不仅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促使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来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本身也应当树立学习意识,通过不断扩宽自身知识面和丰富自身教学理论来适应高校舞蹈教学的需求。

  (二)引导性。

  高校舞蹈教学中无论是舞蹈鉴赏还是舞蹈实践,其目的都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而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提高仅仅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教学目的的实现需要突出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无论是舞蹈实践内容还是舞蹈鉴赏内容都应当由教师来进行合理选择,同时教师要通过一些基本审美方法的传授以及指明舞蹈美学价值所在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审视美甚至创造美。

  (三)文化性。

  文化性指的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将舞蹈的内容与舞蹈的文化内涵相关联,并让学生认知和理解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如通过《仿唐乐舞》的鉴赏,由舞蹈的变现迁移到盛唐时期的文化历史、经济历史的表达中,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人物气质以及服饰打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地认知和了解舞蹈表现技巧以及舞蹈文化内涵。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4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节奏感训练现状

  在目前的舞蹈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因素,其中节奏感的欠缺是较为普遍的一项。首先,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校前没有接受过专业舞蹈训练,舞蹈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仅仅限于肢体的动作展示而非情感表达,对舞蹈与节奏的密切相关性亦知之甚少;其次,节奏感训练基本上是通过视唱练耳乐理等理论课来进行,受本身素质及教学课时的影响,这种节奏感培养远远达不到舞蹈、声乐等技能训练的要求;再次,现今学前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各类舞蹈教材很少提及节奏感的训练专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也很少有意识去培养强化学生的节奏感。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其节奏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1895一1982)所创,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教学法是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唱、奏、动、听结合教学的音乐教育,是创造性的儿童音乐教育。奥尔夫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的节奏训练内容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组织过程,通过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对节奏掌握的积极性,可以让儿童以自身为中心有规律的创编出节奏形式,并随着音乐旋律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将奥尔夫的节奏训练用于幼师节奏感的培养,虽然针对的年龄阶段不同,但是依然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就能完成教学目标之外,学生在工作实践之后也可以进行教学传承。

  三、奥尔夫节奏训练的课堂实践

  节奏不但是音乐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舞蹈表现的灵魂。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节奏培养教学过程中,我借鉴了卡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实践证明,这对于节奏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一)语言节奏诵读寻找节拍感

  把语言引进音乐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人名、物品名称、动作名称等等都可以拿来做简单的节奏训练。我将这种训练形式做了奥尔夫节奏训练的引子。

  例1:给出学生最熟悉的语言节奏型,进行自报姓名的游戏。

  师先示范:

  2/4||我叫曹|静|你叫什|么||用相似的节奏让学生接龙报姓名,熟悉了这个形式之后,让学生拓展想象,自创问题,续编节奏。训练过程中,很多学生在问答时加上了表情及身体的律动(如拍手,颤膝等),课堂气氛空前热烈。除了利用词组、成语训练,我还利用了朗诵童谣及儿歌的节奏训练形式。比起儿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组织出来的节奏型变化更多样,也更生动。由于儿歌和童谣中有情节内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会有自然的画面呈现脑海,在这个阶段讲授儿童舞蹈动作,引导学生创作律动就会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例2:童谣节奏练习示范

  节奏型1:||老鸡|骂小鸡|你这笨东|西!||我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

  节奏型2:||老鸡骂|小鸡|你这笨|东西||我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训练时,我采取的是分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均编创了不同的节奏段落,另外,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小组加上了律动表演,如叉腰,单手点指,推收胳膊肘等等;有的加了双声部声势拍打;有的编创了类似于合唱中的多声部轮唱。

  (二)声势律动节奏感培养

  简单的来说,声势就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比如捻指、拍手,拍腿等。而律动则是身体有规律的简单动作重复,引用声势和律动结合的教学可以把动作教学由枯燥变得新颖、简单又生动。

  例3:双声部拍手练习例4:四声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3/4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我还引导学生编创了很多实用性的动物模仿律动、生活场景表现律动等等。

  (三)音色乐器节奏感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育有两类特色乐器,分别是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全套的奥尔夫乐器,只是借鉴了这种方式。只要是能发声的物品(如可敲打的空瓶子)都可以用于教学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语言或者声势律动,都有非常好的训练效果。

  四、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节奏训练,不仅适用于幼儿音乐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将奥尔夫节奏训练引入学前专业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舞蹈学习的兴趣和舞蹈表现能力,提升幼师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实际教学研究水平,使教学更符合幼师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5

  一、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高效开展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以构建科学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为基本特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舞蹈教学属于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强大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效开展舞蹈教学是学生科学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学校里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他们不仅要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实现技能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提升。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建设者”,学生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最后,高效开展舞蹈教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综合性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舞蹈教学的开展成为必然。

  二、舞蹈教学能够塑造学生的形体美

  在现实生活中,舞蹈是社会大众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受到了相当数量受众群的喜爱。舞蹈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在载歌载舞的肢体运动中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尤其是舞蹈与音乐的有效结合还能够给社会大众以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肢体的舞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美的感受。学生长时间坚持舞蹈练习以后,能够消耗掉身体内的多余脂肪,从而使学生的身体匀称、柔韧性和协调性得到加强,能够塑造出学生的形体美和气质美,使学生拥有较好的体形。另外,舞蹈作为一种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扩大学生的肺活量,增强学生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三、舞蹈教学能够凝练学生的内在美

  舞蹈教学中有许多具有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功能的优秀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舞蹈作品中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净化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舞蹈《长征》为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各种舞蹈技巧,在肢体的舞动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以及官兵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对那段艰难历史的理解,增进学生对国家和共产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党情结。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思想境界的升华,帮助学生凝练内在的思想美、道德美和品质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舞蹈学习和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只有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感知到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的存在,他们才会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主动接受美的熏陶和教化。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入手。以集体舞《东北秧歌》为例,该舞蹈作品旋律奔放,节奏活泼,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强烈的审美体验,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自我的欲望,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其次,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思想性,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舞蹈教学中,音乐的情感美、旋律美、意境美,音响效果的震撼美、想象美以及舞蹈者的形体美为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学习素材,可以让学生主动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的培养。舞蹈作品是作者对生活中的“美”所进行的科学提炼、精准概括和完美表现。因此,舞蹈学习本身就是学生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的过程。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借助于自己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力才能进行学习,在肢体的舞动过程中表现出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和感悟,并和着音乐表现出自己对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的理解。所以,舞蹈学习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的培养。

  五、舞蹈教学促进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发展

  舞蹈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集体舞,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良好素材。集体舞教学能够密切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更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首先,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肢体语言和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友谊,构建和谐而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学生在集体舞的学习与表演过程中,能够通过手拉手等肢体动作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密切彼此间的关系,尤其是集体舞中队形的不断转换和舞伴的有规律的交换,使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从而推动学生积极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心理感受的形成。其次,学生在舞蹈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整齐划一的协调动作以及舞蹈者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实现舞蹈者在肢体动作与情感体验方面的一致性,有效促进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发展。舞蹈课堂中的大镜子能够帮助学生欣赏到自己及他人的优美舞姿,也能欣赏到集体舞的震撼效果,从而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和集体协作意识,有效激发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最后,舞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无论集体舞还是双人舞都有舞蹈者之间的邀请和迎送等肢体动作,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彬彬有礼,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六、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舞蹈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理解、表演与创新的过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动作和舞蹈表演能够为舞蹈学习者提供课堂学习、舞蹈模仿与自我展现的教育素材。学生对于教师舞蹈表演的认知结果会和教师的舞蹈表现效果产生一定的“偏差”和错位,而正是这种认识错位与感知偏差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舞蹈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创新空间。学生在长期的舞蹈学习与表演过程中,能够促进自身对舞蹈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是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准建设者的必备素质,是经济社会优秀人才的基本能力,关系到学生在将来人才竞争中的成败,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教师应该积极开发舞蹈教学的强大育人功能,努力探究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实施科学、高效的舞蹈课堂教学,在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6

  摘要:

  纵观我国舞蹈教育历程,尽管很早就纳入了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教育教学的模式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但都离开不了主动教、被动学的尴尬局面。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研究性教育,促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使我国高等舞蹈教育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成为了众多舞蹈教育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研究性教育

  本世纪初,创新教育被我国教育界的专家们推到了教育改革的前沿,研究型课程教育的概念逐渐贯彻到各个教育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形成许多很有价值研究成果。但是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却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果把研究性教育方式注入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就可通过深入探讨学习的动机和舞蹈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丰富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等方面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舞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

  一、研究性教育的内涵。

  研究性教育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具体到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或课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研究性教育的载体必须借助于课题项目,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不但重视结果,而且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总之,研究性教育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二、研究性教育的特点。

  舞蹈研究性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在舞蹈研究中学习、在舞蹈学习中研究,实现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其特点有:

  ①研究性教育开放性特点。舞蹈研究性教育在选题方面不拘泥于一般的舞蹈学科问题,它既可以是专业性较强的课题,也可以是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的。在教学形式方面,它有巨大的时空开放性,舞蹈教学可以走出课堂,利用现代媒体信息丰富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知识丰厚、视野广阔的平台。

  ②研究性教育探究性特点。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舞蹈研究性教育要求学生利用外在媒介与实际调查获取信息,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方法及过程在高等舞蹈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③研究性教育主体性特点。打破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的主体,发挥学生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能动作用,避免教学内容和成果单一、简单的复制;避免一头热的被动局面。开展舞蹈研究性教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仅在各个环节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成为学生自发学习、研究的搭档,让学生从选题到结题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扮演审美活动的主角,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

  ④研究性教育互动性特点。由于舞蹈研究性教育是舞蹈问题获得解决的过程性学习.舞蹈知识有限的大学生在面临复杂的综合性、专业性问题时.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也需要教师以启发、激励与指导,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因此更加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

  三、高等院校舞蹈研究性教育的作用。

  1、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研究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舞蹈艺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高等院校舞蹈教学逐渐由注重学科体系和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是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高等院校舞蹈研究性教育可以改变课堂中教与学传统观念

  实践舞蹈研究性教育也必须以高等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尤其是教师、学生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先导。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舞蹈课程研究性教育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由原来的主动教学改变成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交流中。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将舞蹈研究性教育应用于现代的课堂教学中。

  3、高等院校舞蹈研究性教育可以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舞蹈研究性教育是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集体协作式学习,它能够为学生提供学生与教师等各种人群的接触空间,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创造情境中,运动思维变得敏捷流畅、新颖独特,动作灵感不断被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潜能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充分发展。

  四、高等院校舞蹈研究性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至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中。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调整课程内容,内容的主体偏重于赏析,让学生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调动热情。

  授课时注重形体训练。舞蹈教学过程中的形体训练可以矫正人的体型,改变一个人的不良动作习性,从而使人体更加健美。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

  综上所述,舞蹈研究性教育作为一种以学生为知识传承与创新主体的新型学习方法.是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迫切要求,它弥补了现代艺术教育体制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不足,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体现了多种能力培养、多样化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许采娟,试论高师研究性教育的理论基础[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王国华,研究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5

  [3]隆荫蓓、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09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7

  一、人文素养缺失

  当前国内高校舞蹈教学的学科特点来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传统舞蹈教学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的形体与动作上,课程多以室内实践课为主,以培养学生专业的舞蹈技能为目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关注度不够,从而放松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授与考核。国家对“体音美”专业的特殊要求也决定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事实上,只会跳舞而不知其他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文化知识的匮乏让这类学生难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有人将学习舞蹈的学生比作“花瓶”,意为只有美丽的外表、优美的姿态,却无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此话虽听起来刺耳,但也体现出了一部分事实。世界上的舞蹈纷繁多样、各有特色,每一种都在传承一种民族或地区的精神和力量,舞者如果无法体味其中的文化精髓,便不能在舞蹈中体现出来,这样的舞蹈空有其架势,而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无法得到观众的共鸣和认可。

  二、艺术实践不足

  在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中,艺术实践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附加环节,在舞蹈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小。大部分高校只有在为学校组织大型文艺演出的节日庆典等情况下才会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之中去。这种僵硬的、公式化的实践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艺术才能的成长,而且仅给小范围内的学生提供演出机会,造成学生之间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大部分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接触到舞蹈,出了课堂便沦为观众中的一员,这样既不能让其舞蹈技能得到充分的磨练,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的热情。舞蹈教学是一种具有灵性的学科,舞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个呼吸都能够传达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带给观众多样的审美体验,若一味将学生放置在封闭的课堂中进行技巧上的磨练,学生在枯燥而单一的环境中无法深入领会舞蹈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尽管教师在上课时会给学生讲述舞蹈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其舞美结构,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舞蹈动作,但是依旧是无法让学生在舞蹈上获得进展和突破。而且,封闭课堂教学里出来的舞者,大都循规蹈矩,尽管在专业技能方面基础较好、功底较为扎实,却在编舞方面能力不强,更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难以适应,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舞蹈人才。

  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对策

  (一)打牢生源基础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四个方面的基础训练。首先,加强舞蹈的乐感训练。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型在训练中对学生的舞蹈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的高、低、强、弱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想象,从而影响到舞蹈动作的训练。由于学生在高考前的基本功训练多集中于乐器教学上,而对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乐感训练较少。舞蹈需要根据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借助于人体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体现艺术的美感,因此乐感训练对于提高舞蹈教学质量是首选对策;其次,加强舞蹈的形体塑造。对于大学生来说,加强对学术的形体训练十分重要,舞蹈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训练出不同的形体特征,从而表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再次,加强舞蹈的动作训练。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动作可以表现舞蹈的节奏性和塑造性,只有加强舞蹈动作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最后,加强舞蹈鉴赏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在初期给学生播放和欣赏不同的经典舞曲和舞蹈表演,并辅助一些乐理和舞蹈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快速地修正自己的不足。此外,针对前文所讲的学生生源舞蹈基础较差的情况,各初级、中级以及高级学校都必须增加在舞蹈教学上的关注度,向学生普及舞蹈教学,因为“舞蹈教学的普及与发展史舞蹈教学事业前进的两个车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②。学校需要从小便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帮助意愿以舞蹈作为自己今后发展方向的学生在舞蹈学习的道路上保持较快的前进速度。

  (二)加强人文培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立足于时代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每一位合格的舞蹈毕业生都必须拥有完备的人文素养,“学习人文科学,让我们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意义的人”③。尽管舞蹈活动以形体为媒介倾诉感情、表达自己,但并不是只要拥有舞蹈技巧就足够,舞者举手投足之间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才是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因素,舞者若没有优秀的人文素养,对自己表演的舞蹈不知其渊源、不解其文化,便如同没有灵魂的牵线木偶,再美的肢体在观众眼里也乏味如一碗白水。由此可见,高校舞蹈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将注意力从技巧培训转移到人文培育上来。一方面,教师应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文知识的教授和学习,通过集体观看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充舞蹈方面的人文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制作相关的幻灯片上台进行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人文知识记忆;另一方面,学校也应适当增加文化理论方面的课程,并严格执行对文化课程的相关考核,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了解人文、重视人文。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从历史文人的身上获得积极的正能量,进一步提高其审美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三)增加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不仅是对学生专业技巧的磨练,而且也是让其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学校里,学生的人身安全是永远放在第一位的,但这不能成为将学生禁锢在课堂里的借口,学生总要毕业走上社会,如果不知道社会本来的样子,又怎能适应它呢?所以,必须改变现代高效舞蹈教学中艺术实践不足的现状,在充分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其接触社会、亲近自然,让学生在社会中感悟人生,在自然中释放青春,让学生不再是日复一日地对着镜子演练,而是用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舞蹈艺术和舞蹈教学并非只是一种形体训练,它还是主要的是一种心理训练、感觉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和自我意象的训练等”将学生带到开放的环境中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其对所表演的舞蹈产生浓厚的认同感、亲近感,而且能够促进和激发学生的自由思维,对其观感、思维和想象进行训练,引导其在肢体语言中融入自身情感,鼓励其创作自己的舞蹈。老师仅从旁进行辅助指导,帮助学生学会编舞这一重要技能,这对其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大有裨益。此外,增加艺术实践还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舞蹈的学生最后总是要走上舞台的,越早让其接触舞台越有利于学生适应舞台,同时也越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灯光、观众等,克服心中的羞涩和恐惧,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舞蹈教学质量,唯有充分认识到目前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改革。只要国内教育人士坚持不懈地探索,必将使舞者教育永葆青春、活力常在。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8

  1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艺术大众化教育在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社会背景下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这种教育的大环境下,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被视为“没有用的东西”,被学校和学生抛诸脑后[2]。相比而言,美国早在1994年就制订出版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有一个副标题,指每位年轻的美国人在艺术中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这种全新的素质教育规定艺术等同于数理化等核心学科,这显然是以全球宏观的文化视角来关注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符合人类渴望心灵感知、审美体验的本性。《标准》强调,艺术教育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所有学生,不论背景、天赋,即便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舞蹈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社会物质、文化、感情和审美等方面进行了开拓与变革。李岚清在其《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在重视共同基础和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逐步创造条件,安排丰富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同时,可以试行学分管理的办法。实践表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3]。这无疑给高等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综合化的要求———必须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类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将“快乐体育”融入体育中。这种教育形式不但具有艺术教育静态美学的渗透,而且有体育动态运动的渗透。它不但充实和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而且拓宽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对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自2006年12月“阳光体育运动”开始实施以来,体育舞蹈以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节奏感而深受大学生喜爱。但目前由于学校认知、场地设施条件、地区经济发展及师资等各方面原因,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舞蹈选修课程,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体育舞蹈艺术教育。尽管有的高校学生自发创建了体育舞蹈艺术社团,但在日常的训练中,由于场地及指导教师的缺乏,导致社团的活动难以得到保障,训练效果不佳,舞蹈审美能力也相对较低,对舞蹈作品的赏析仅仅停留在形式美欣赏的.层面上。另外,很多高校的体育舞蹈社团门槛过高,原因在于社团要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和表演,因此对入团学生的要求较高,这样自然就将许多“条件一般”的学生拒之门外。目前,体育舞蹈在普通高校的普及手段主要是开设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程。然而受上课所需硬件(如舞蹈房大小及数量)及软件(教师人数及专业素养)的限制,将很多热爱体育舞蹈的大学生阻挡于大门之外,使体育舞蹈大众化受到制约。加上大多数学生舞蹈基础薄弱,甚至在进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舞蹈,在基本姿态和动作协调性上都难免存在一定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更会影响他们对体育舞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高校的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与其他课(如专业课等)同时开课,选课的时间冲突也会使很大一部分对体育舞蹈感兴趣的学生放弃选修。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体育舞蹈的大众化教育似乎是校园里的一个口号。而将体育舞蹈教育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发挥其独有的功能,并使之逐渐走向大众化,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的问题。

  2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具体意义

  作为一项新型体育运动,体育舞蹈融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将艺术与运动相结合。在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健身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2.1丰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体育课开设的可供选择的项目可以说是越来越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三大球”外,瑜伽、形体、攀岩、户外运动、定向运动等各种比较新颖的项目也已加入到高校体育课中。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将艺术与运动高度结合,符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体育舞蹈种类较多,分2个项群,10个舞种,如华丽典雅的华尔兹,欢乐跳跃、轻快灵活的快步,婀娜多姿、柔媚抒情的伦巴,热情奔放、诙谐风趣的恰恰等。舞种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不同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提供了可能性,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的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2有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气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注意自身气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学业繁重或者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了驼背、斜肩、歪脖、O型腿等不良体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气质。体育舞蹈中的形体训练主要是以芭蕾舞的基本动作为基础来塑造人最基本的身体形态,有规律地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实现有效的生物学改造,从而塑造优美的体形,并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体形,使体形符合一定的美学标准,为塑造良好的形象气质奠定基础。

  2.3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体育舞蹈是一种全身性的高负荷运动,表演者需要身体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的健康发展,更需要表演者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各项素质全面发展,还需要表演者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智能水平,表现为伶俐、聪明、悟性好、表演意识强。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舞蹈活动,学生的肌肉可以得到放松和锻炼,呼吸循环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平衡能力和灵敏度得到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体育舞蹈可以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疲劳,缓解因为学习压力而造成的精神极度紧张。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翩翩起舞,将情感注入到舞蹈当中,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来,忘却了学习的疲劳,得到了全身心的放松。

  2.4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想像力以及创造力

  美具有形象性、愉悦性、陶冶性、体验性等特点。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均是从知觉开始的,通过感知事物的表象,进而激起美感,心情愉悦,从而享受美。体育舞蹈中的形体美、动作美、服饰美、音乐美等无不体现出美的这些特点。体育舞蹈是以肢体语言的美感使学生得到熏陶,同时以所有艺术共有的内在情感来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升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除了培养审美能力,体育舞蹈对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培养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理学家认为,人的想像力、创造力源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好坏决定了人是否具有想像力、是否具有创造潜力,而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着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可通过自身学习和教师启发、引导去开拓和创新,勤以想像,把日常所见所闻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变成艺术素材,并巧妙地用肢体语言传递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整合创新、灵活贯通的多种能力。因此,体育舞蹈教育对激发学生想像力、挖掘学生创造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2.5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它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同时也是社会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体育舞蹈是两个或者多个人合作的艺术,需要在给定的音乐节奏范围内,运用身体技术与舞伴或团队配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进行舞蹈知识与技术上的交流与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男女之间的心理制约,并逐渐学会理解和包容对方,出现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素质。同时,体育舞蹈要求舞者气质高雅、姿态挺拔,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3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基于体育舞蹈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决定了体育舞蹈教育在高校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然而如何在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育,并使之趋向大众化,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笔者认为,将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育放在大众化视角下进行研究,既有利于推动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育向前发展,也有利于实现体育舞蹈的普及和艺术价值的最大化。

  3.1从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入手,抓好体育舞蹈课程开设工作

  开设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是普通高校进行体育舞蹈教育的重要途径,各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促使该项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另外,可在开好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开设体育舞蹈必选课。

  3.2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当前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舞蹈基础较差,要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掌握体育舞蹈,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首先,体育舞蹈教学应是一种快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人际关系的宽松和谐,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健康发展[4]。其次,在课时量允许的前提下,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开阔学生的舞蹈视野。另外,还可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加入运动损伤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预防学生身体受伤。

  3.3积极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舞蹈教育属于校园文化的软体部分,是校园文化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宽泛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因此,在搞好体育舞蹈教学的基础上,搭建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体育舞蹈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获得认同与自信[5]。

  3.4加强体育舞蹈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项目,必然会吸引众多学生参与,然而要长久推广这一项目,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十分重视体育舞蹈的规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优美而准确,且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并能根据教学需要做出正确示范或正误对比示范。因此建议各普通高校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外派进修、校际间技术与教学交流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高思想素质和较强舞蹈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3.5学校领导应提高对体育舞蹈的重视

  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体育舞蹈运动实现大众化的重要因素;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是学校能够与时俱进培养优秀人才、推动学校改革的重要因素。学校领导对体育舞蹈的认可度决定了学校对体育舞蹈的资金投入、决定了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因此,只有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体育舞蹈才能在普通高校中真正实现大众化的长久发展。综上所述,艺术和教育天然就有着一种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艺术化的教育、教育的艺术化、艺术化的学习、学习的艺术化,都将成为面向未来的综合艺术教育应当涵盖的主题。体育舞蹈正是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发挥着它的优势和作用,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体育舞蹈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使体育舞蹈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大众化,而且有益于澄清体育舞蹈这种艺术教育仅仅是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偏颇认识[2]。

  通过在普通高校探索体育舞蹈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途径,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对推进国民素质教育,培养既具备高尚道德情操、严谨科学态度,又具备较高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体魄的高等人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9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舞蹈课堂都是教师通过语言讲授舞蹈专业知识和动作要领,配合直观的示范教学,随堂纠错,使学生模仿动作,并通过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来掌握舞蹈的技术技能,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灌输,学生仅局限于对舞蹈动作表象的认识阶段,无法体会舞蹈艺术的本质和审美特点,这种单纯的示范加机械的模仿过程的舞蹈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舞蹈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舞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转变观念,通过对舞蹈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加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根据受众差异性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

  因学生的生理、心理、生长环境所存在的差异性,使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在初次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舞蹈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以非专业新生为例,教师的第一节舞蹈课,教学内容应设计相对简单易学,通过教学,了解学生的乐感、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领悟音乐的能力、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根据所掌握的学情,教师需快速的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舞蹈教育的重点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在非专业班的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长期重复枯燥,辛苦的柔韧性训练会很快消磨掉非专业学生对舞蹈课堂的热情,应适当加入有趣有效地教学互动。比如:学生和学生之间形体上的互动,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动作,通过肢体接触,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鼓励学生敢讲,敢演,敢跳。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优秀的舞蹈作品,鼓励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课堂大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赏析能力。因我校的舞蹈课程设置为实践课,所以理论课的空白对于专业班的学生是一大缺憾,这就要求教师会利用实践课堂穿插舞蹈理论知识教学。例如学生排演《我的偶像》这个剧目,学生对雷锋形象的理解就是好人好事的形象代表,教师可以播放关于雷锋事迹影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还原历史事件,讲解人物性格,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把雷锋当做自己的偶像,使学生在表演时自然地揉入情感,使表演更加真实动人。这也是对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宣扬,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再比如给非专业学生讲解中国民间舞———秧歌,根据地区分类,分为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和陕北秧歌。通过各地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等解读不同地区秧歌的基本动作特点和风格差异,区别男女生动作,让男生也可以大胆的舞蹈,改变男生对舞蹈的认识。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深受非专业学生的喜爱,拉近了学生和舞蹈这门高雅艺术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舞蹈不是一门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艺术。

  2.丰富学生的校内艺术生活,校外课程实践

  舞蹈教师在促进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艺术修养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校内艺术活动,帮助学生组建艺术社团,开展各类主题的舞蹈文化活动,让学生自发建立和形成对舞蹈的.热爱。例如我校每年一次的集体舞大赛,全院48个班级,各班参赛率达到90%。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又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次的比赛,都能够让老师惊喜的发现学生的进步。在集体舞排练过程中,鼓励有组织创编能力的优秀学生起带头作用,放手给予学生排演空间,与学生及时沟通创编想法,适时的给予指导,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在丰富校内艺术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师范院校的特色就是向社会输送教育人才。经过长期的校内学习,如何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走上社会,从学生走向教师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也是我们一直不断努力追求的方向。近年来,学校与校外单位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实习,组织大型招聘会走进校园,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年轻的优秀教师。

  3.教学相长

  在这里“以人为本”的舞蹈教育理念不再是单纯的“看人下菜”,而是师生之间真诚的沟通、合作过程,是师生双方通过对彼此的关怀和尊重而达成的教育理念的共识和融合。教师通过学生的认可获得积极的精神满足感,不断放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产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本着对工作的热情,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不断地学习,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寻求更为科学、更具效率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解决舞蹈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学生通过教师的专业教学,学习鼓励和思想引导,体会自我的存在价值,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在老师的言行影响下,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建立起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各类高校开设艺术课程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标志,艺术课程的开设正在发挥其他任何科目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特殊效果,是当代年轻人文化价值的需求所致。在不断强调综合素质人才的社会背景下,艺术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舞蹈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高校舞蹈艺术教师应清楚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工作道路依然曲折漫长,任重而道远。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10

  一、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人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既独立又依赖、既自觉又叛逆,各种矛盾在他们身上交错。特别是步入高校,学生身心各方面才开始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社会性:心理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环境。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接收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广泛,反映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对父母、老师不再是迷信、依赖甚至是依恋,他们开始独立思索,用自己独特的的见解和行为方式传达自己的独立意向。闭锁性:不再像高中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动荡性:青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时而热情似火,时而冷若冰霜,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敏感性:处在身体、视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智力发展高峰:与生理发展,特别是与神经系统发展的成熟相适应,逐渐达到智力发展的高峰。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初中的知觉能力即可达到100;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初中时为80左右,到高中时达100;动作及反应速度也从初中时的90左右发展到高中的100。社会需求高峰:青年处于富于理想、充满追求的时期。对知识的求索、对人的思索、对理想的追求、对各种情感的向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及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急剧上升。创造高峰:青年是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他们拒绝保守,勇于探索和实践,智力又处于发展的高峰。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无不从青年时期起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可见,青年时期是人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平衡,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舞蹈与德育教育

  1.德育教育

  1.1概念。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总称。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1.2现状。

  社会、学校、家庭三大因素构成了德育教育系统,而在这三个因素中,社会的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诸多思潮的激荡中彼此渗透,对青少年的成长很难带来稳定而持续的正向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和留守学生,又使得家庭教育面临真空的沉默。基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得不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不得不承载更多的.家庭教育,不得不为学生的三观形成担负责任。面临违法犯罪低龄化的趋势,面临厌学生队伍日益扩大的问题,面临理想的缺失和诚信的不足,面临传统美德观念的淡薄,使得学校必须在德育工作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

  2.高校体育舞蹈在德育教育中的实施

  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出发’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结合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教育。目前我国在体育锻炼上仍保持着长期不变的内容与结构,这种僵化的方式不能持久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多层次的锻炼需求。而高校体育舞蹈集文化、体育、音乐等艺术素养为一体,是一项综合课程,其所传达的文明向上的精神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节奏明快、旋律悠扬、热情奔放的音乐节奏下进行高校体育舞蹈训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体形、培养良好气质和增强乐观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功效’同时它还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平衡’疲劳得以消除’体质得以增强’学习精力和效率得以提高。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舞蹈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显示出的重要的作用。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高校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产出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3.高校体育舞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强身健体

  随着独生子女这一社会现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家庭的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学习压力等又使得疾病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高校体育舞蹈的适时推出,为高校学生的强身健体提供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所谓的&宅’人的生活方式。加之其负荷量不强,节奏有规律,避免了高强度对抗性运动中容易造成的创伤,使其健身的作用更易实现。加拿大学者利格曾对进行高校体育舞蹈的健身效果进行长时期追踪,发现参加高校体育舞蹈活动的学生心肺系统明显好于不参加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加速了新陈代谢,机体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衰退机能得以延缓。这一研究结果更好的表明了高校体育舞蹈强身健体的功能。

  3.2有利于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舞蹈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力是有指向性的,在舞蹈过程中,人的注意力指向舞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舞蹈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舞曲、节奏和舞姿上,而注意力的集中使得其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与放松,所以高校体育舞蹈具有缓解机体疲劳、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高校体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体形态,对于正在发育中的学生,更容易得到自信心的提升。这种自信又会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积极地情绪,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有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人的舞蹈技能会有所提高,而随着舞蹈技能的提高而产生的骄傲和愉快的情绪能促进自尊心的发展。

  3.3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

  高校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较高,这些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单一,性格形成期的主要交往对象是父母或其他长辈,上学后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交往中始终没有成功的范本或模式可供参考,无怪乎报端屡屡出现由于交往障碍造成的高校惨案。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很高,情商很低。而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能取代的作用。学生们在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必须要尝试与别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摩擦与不适也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可以说,在这项运动中,每个人对于如何与人合作交往,如何通过舞蹈表情达意都是初学者,而共同探索的过程就是在一次次的交往和调整中完成的,这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3.4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的大学校园,对于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必须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增进精神文明建设,这就要求开展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建设思想阵地的文娱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体、寓教于智、寓教于美’形成宽领域、高品味、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国的学生学习压力、竞争压力之大居于世界前列,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又使得学生也处于迷茫中,这就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要求。纵观所有文化建设形式,高校体育舞蹈的参与面广、形式活泼,更容易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切实起到了健身文明建设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标语、黑板报、校园广播都可以作为宣传媒介,为学生展示体育舞蹈所带来的正能量,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小结

  德育教育究其实质就在于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高校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陶冶良好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坚毅品质,增强社会交往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这也就决定了高校体育舞蹈在实施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11

  一、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对于舞蹈专业的教师而言,一堂成功的舞蹈课,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广大舞蹈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影响下,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略舞蹈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在了解学生舞蹈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智能和体能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应预料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发生的一些潜在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舞蹈教学,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二、加强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

  (一)加强基本功训练

  扎实的基本功是舞蹈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广大舞蹈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逐渐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如行走、站立、手势等方面的不美观之处,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姿态,训练自身的柔韧性与稳定性,最终能够迅速、优美地改变肢体的位置或方向,达到舞蹈界常说的/直、绷、软、开0状态。比如,在学习舞蹈之初,有一部分学生的平衡感较差,在单脚站立或移动时总是左摇右晃,无法稳定地站立或移动。针对这一现象,广大舞蹈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刷牙或看书时,多采用单腿站立的方式,训练自己的平衡感,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重心,提升稳定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午休的时间,训练髓部、大腿和小腿的.肌肉能力,为日后的高难度动作打下力量基础。

  (二)加强技巧训练

  21世纪,对舞蹈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舞蹈专业的高、精、尖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在学生练好基本功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舞蹈技巧的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杆训练,训练学生各个关节的肌肉、韧带的收缩能力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各种传统的跳、转、腾、翻技巧,同时还必须在科学性、难度上、审美上、个性上对技巧训练进行改造,使学生不断挑战自己体能与技术的极限,逐步练就高潮的舞蹈技巧,提升自身舞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三、加强文化学习,充实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常常存在这种现象:舞蹈专业的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低。而一个舞者如果缺乏文化内涵,那么他所跳的舞蹈也就是去了光彩,不仅无法提升自身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更无法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可见,文化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着学生艺术道路的成败。因此,广大舞蹈教师应在指导学生练舞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认识生活和感知生活,并在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这样他们的舞蹈表演才能更上一层楼。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舞蹈教学内容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广大舞蹈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还可恰当地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舞蹈教学充满活力。具体而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可以将枯燥的舞蹈动作直观、形象地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舞蹈的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示范、表演舞蹈动作时,用VD把学生的表演拍摄下来,然后对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具体剖析,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准确地控制及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可以在这种直观的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进而使舞蹈教学更加富有活力。

  五、开展课外舞蹈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教学,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舞蹈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舞蹈的真谛,提升自己对舞蹈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舞蹈表演、舞蹈创编当中去。具体而言,首先,广大舞蹈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舞蹈活动,如/民族民间舞蹈欣赏0/校园舞蹈欣赏周0/舞蹈理论知识讨论会0等,让舞蹈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不断地感受舞蹈美、创造舞蹈美;其次,教师还可以多开展一些竞赛性的舞蹈活动,如/舞蹈智力竞赛0等,通过这样的比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舞蹈知识,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舞蹈视野,磨炼学生意志和毅力,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再次,教师课可以开展宣传性的舞蹈活动,如/舞蹈墙报0等,让学生参与介绍国内外的舞蹈信息,中外舞蹈艺术家对社会、对艺术的贡献,以及最新的舞蹈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增强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总之,高校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教学过程,其所涉及的范围广、要求的标准高。因此,我们广大舞蹈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并在课内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课外积极开展各种舞蹈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舞蹈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艺术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12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当代人类思维模式的最高境界,在舞蹈创作和表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指表演者创作新的舞蹈作品以及对原有舞蹈作品理解、品味、消化和二度创作的过程,每个人对舞蹈的理解程度,对舞蹈的深意,对舞蹈所具有的天分,甚至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同一个舞蹈,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舞蹈表演效果。这既体现了每个人的舞蹈素质、接受能力问题,也体现了舞蹈的二度创作问题,同时也是运用个人创造性思维进行舞蹈创作和实践的结果。我国新舞蹈艺术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的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老师也曾指出:“舞蹈教学不能仅用纯生理训练去追求体操技术,不能仅用科班程式化的方法,舞蹈教学需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只是造就一些仅有身体技能的匠人。”即是说,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舞蹈的创作能力和舞蹈创作水平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对舞蹈行业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生舞蹈学习活动中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舞蹈表演风格,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及时赞许和鼓励学生的成就,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活跃教学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的,这种平等与和谐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和帮助,关系融洽,而不是“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教学关系,学生应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立、自主地学习。教师还要爱学生,认识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中有机会选择,有不同的疑问,有不同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给他们制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既有利于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养成探究的习惯,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也只有在这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才能促使求知欲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拓新的思路。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向学生灌注知识,在舞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问题意识,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求式,使学生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智力的发展,慢慢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舞蹈教育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师傅带徒弟的科班教育模式的特点,因此舞蹈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同时还应贯穿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善于思考和提问,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人格的舞蹈人才。

  3.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三个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性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流畅性是灵活性的基础,灵活性是独创性的内在表现形式,独创性是流畅性的最终体现,独创性是流畅性和灵活性的最终目的,这三个特性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有了较为流畅的创造性,再加上较为灵活的创造性,就为独创的创造性提供了服务。因此,我们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培养,三者都不可忽视,都不可偏向。三者的统一对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很大帮助。

  4.加强舞蹈艺术实践教学

  舞蹈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舞蹈人才,而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证明了艺术学科教学中,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得早。但是艺术领域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至少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这一发现有力地表明了给学生以充分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表演、制作或者行动来学习的重要性。”舞蹈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所有现实中的实践情境,以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直接的运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安排实践的环节,创造舞蹈实践的情境,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是为创造服务的,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育要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有身体技巧的匠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舞蹈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示范,并不断给学生机会参与到情境和表演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舞蹈创作,加强指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创作出独具风格的舞蹈作品,让学生在舞蹈创作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总而言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已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表演形式、表演风格、表演技巧、舞蹈作品进行系统化的掌握;将舞蹈的专业知识敞开心扉毫不保留地输入到学生的思维中,使其对它进行整合和开发。学生时代是学习知识、本领、技术的重要阶段,很多的创造性思维都是在这一黄金阶段养成的。所以学校应对舞蹈教学的模式进行适时的改革,让学生真正学到科学的、准确的、规范的舞蹈技能,积累更多的舞蹈精华,便于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培养更多的舞蹈人才,繁荣我国的舞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 篇13

  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同样是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体育舞蹈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教材的选用是否合适、包含内容是否全面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所选教材需要同时包含体育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具体的编排步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如今许多高校所选用的体育舞蹈教材大部分都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对舞蹈动作以及舞蹈编排的详细讲解。

  2.教学设施的制约。

  体育舞蹈由于其项目特点的特殊,使其对教学设施也有一定的要求。它属于舞蹈类项目,因此,需要有正规的舞蹈教室以及良好的音响设备,教学设施是否完备也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导致室内体育场地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可以讲,教学设施的制约也是影响体育舞蹈课程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开展的一大影响因素。

  3.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手段。

  通过调查发现,现如今许多高校体育舞蹈的'考核评价仍然是以期末考为标准,通常将期末考分为理论考与术科考两部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测试。但是这种以期末一次考试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会导致学生考前压力过大,也会使得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与训练。并且一些平时学习训练认真的学生,可能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没有发挥好,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肯定,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现如今,体育舞蹈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够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因此,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了体育舞蹈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高校应该尽可能地聘请一些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对于从其他项目学科兼任而来的体育舞蹈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其的培训力度,以期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首先,作为一名体育舞蹈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传授学生准确的技能以及最新理论知识。然后,教师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实施,体育舞蹈教师也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制定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念的指导下,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编排与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教材,并且要随着学生对体育舞蹈掌握程度的逐渐加深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总而言之,教学内容应该包含理论知识、教师示范、图片展示以及视频教学等,应具有全面性与多样性。

  3.努力提高学生的舞蹈意识。

  (1)加强学生对整体动作的理解。学生是否能够对整体动作有个完全的理解,是其能否正确运用技术动作来表现舞蹈美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领悟技术动作中所蕴含的寓意,让学生在重复的练习中领悟动作间的一些衔接技巧。不同体育舞蹈舞种的风格都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是何种舞蹈的舞蹈风格、配乐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一些民族特色。

  (2)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毋庸置疑,体育舞蹈具有丰富的健身价值,通过体育舞蹈训练,练习者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性等多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改善。不管是进行体育舞蹈的单个动作练习还是组合动作练习,形式多样的舞蹈动作都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全身进行运动。体育舞蹈优美的动作再与优美的配乐相结合,使得体育舞蹈具有艺术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感受到这种艺术美,让自己的情感与舞蹈动作相融合,便也是学生体育舞蹈意识的重要体现。

  4.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以一学期一次的期末测试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也势在必行,应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例如:在考核成绩中加入平时分,平时分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以及进步程度为主要标准;进行月考,然后期末成绩为学生月考成绩的平均分;加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一测评的形式。这样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日常学习的重视程度,也能够让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不会因为一次考核的失误而使其学习成果没有得到肯定。并且平时分以学生学习态度以及进步程度为标准,这也能够增强一些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舞蹈教学的论文08-31

舞蹈教学论文09-25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论文3篇03-12

舞蹈伴奏教学论文08-28

有关舞蹈教学的论文08-29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03-20

关于舞蹈教学的论文10-03

幼儿舞蹈的教学论文09-17

幼师舞蹈教学论文精选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