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归化与格义研究论文

时间:2020-07-09 14:22:04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文学翻译的归化与格义研究论文

  文学翻译批评主要涉及的研究方而大致可以分为八类,分别是:①对某一翻译家的翻译特点的研究,最早是刘炳善于1976年发表的《鲁迅与翻译》;②对文学翻译批评的纵向研究最早是《l一年来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③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横向研究有《文学翻译批评的困境与突破》;④对某一作品中的某一翻译问题的研究,如《就<莫德>的汉译文略谈人物语言的翻译问题》;⑤对某一文体的翻译研究如1980年第5期《中国翻译》中《诗的翻译》;⑥某一理论在某一作品或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如《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功能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⑦对批评研究的批评研究,如《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文学翻译批评事业—评介<文学翻译批评研究>》;⑧对文学翻译批评某一方而的研究,如《文学翻译批评标准探索》《文学翻译批评的“互文性景观”》。

文学翻译的归化与格义研究论文

  本文主要就第八种 :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即文学翻译方法中的归化与格义进行对比研究。在《文学翻译论稿》中王宏印“通过对翻译标准和文学审美艺术性的探讨,结合相关实例,论证指出,在文学翻译作品当中,文学性是实现译作忠实性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信、达、美”的原则,在保证译作忠实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文学性,使文学翻译最终成为翻译文学。”而只有对文学翻译方法的熟练掌握才能使文学翻译成为翻译文学。本文对文学翻译方法中的归化与格义译法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使译语与原语功能对等,翻译出更完美的文学作品。

  1.文学翻译中归化与格义的相同之处

  1.1 归化与格义的定义之比较

  美国学者 L.Venuti 在 1995 年提出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这两对概念。他认为,归化的翻译是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其调整的方面涉及译入语的政治的规范、文化的规范和意识形态的规范。站在作者的角度,归化的翻译最大特点,首先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更重要的是,在归化的翻译中,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而“格义”,首先从字面上看“格”为“比较,度量”,“义”为“名称,概念”,格义是一种类比理解的方法,也是个哲学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格义最经典的用法是在佛学上,比如,印度佛学初传入我国后我国人民就是用本土儒家、道家思想来解释佛学。同时道家思想和儒学之间的格义也极为普遍,如魏晋的.新道家何晏、王弼等便用老庄解释儒学。如汤用彤在《论格义——最早一种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方法》中所总结的 :格义是比配观念(或项目)的一种方法或方案,或者是不同观念之间的对等。”

  由以上定义来看,文学翻译方法的归化与格义的共同点在于 :归化对译文的调整,涉及译入语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几方面的规范,从而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被掩盖。同时格义法,寻求概念的比配,以期达到让读者认同的目的,也是尽量避免两种不同文化差异,达到“彼即此”的目的,与“归化”有相似之处。

  1.2 归化与格义涉及体裁种类之比较

  归化与格义两种翻译手法都涉各种体裁的作品。以实例来看 :中国经典的寓言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喝》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运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可翻译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half a boy, three boys nobody.”;同时王璨在《论归化翻译的层次》一文中也列举了发言稿、说明文章、诗歌和各种修辞的归化翻译的例子。这些都说明了归化翻译涉及的体裁多种多样。

  而格义翻译的范围,也涉及各种类型的作品,如康僧会所译《六度集经》卷第一《布施度无极》,其中律文部分有一些是说明文字,唱谒部分犹如诗歌。由于佛经的体裁,本就多样,犹如故事、小说。因此,早在佛教传播之初,各种类型的译文内容中,就均有“格义”内容的出现。无论是寓言故事归化的翻译还是佛经中格义的翻译,其翻译对象都是文学体裁,所以说归化的翻译和格义的翻译都是文学翻译中重要的翻译方法。

  2.文学翻译中归化与格义的不同之处

  2.1 归化翻译与格义翻译目的之比较

  归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为了理解的方便,更多地是为了目的语读者的享受,将文学作品中特有的文化含义词语以恰当的解释,翻译为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如李建军在《文化翻译论》一书中给出的例子 :“他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译文一 :They keep exercising in summer’s three fu and in Winter’sthree nine. 译文二 :They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Summer and the coldest days in winter. 在汉语中“,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译文一只能让译文读者处于迷茫中,不知所云,而译文二进行了归化处理,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呈现。

  白欲晓在《格义探微》一文中指出“……‘格义’,则指中土思想吸纳融摄外来佛教之文化交流现象”,明确了格义的目的是文化的交流。格义面对的是两种异质文化的概念传递,是不同文化沟通过程中,通过一个到若干个概念或者形象的类比,达到领悟、理解、最终形成新理论和形象的方法。因此从目的上讲,归化只是将原作的内容保存下来,把有文化含义词语的表达转换为读者可理解的表达,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而格义并不是对已有经典的阐释,它的目的是通过对原语和目的语的形象或者概念进行类比,而对一种新鲜文化进行翻译并为新文化的传播打开门路。

  2.2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格义的具体对象侧重点之比较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格义的具体对象侧重是截然不同的。归化翻译,以林纾的翻译为例,其译作可以说是对原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融入译入语的文化特色,但其译作一直以来都被奉为经典。所以归化翻译是为了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在形式上甚至是内容上,通过将深层结构转化成表层结构,或翻译“文章内涵”来获得“文化”对等。如“You seem almost like a coquette,upon my life you do-They blow hot and cold, just as you do.”归化法的译文是 :你几乎就像是一个卖弄风情的女人,说真的,你就像——他们也正像你一样,朝三暮四。“blowhot and cold”是来自于伊索寓言里的一句话,用来描绘一个人对爱人不忠实,很善变。为了凸显原文的情味,译文用归化法翻译为中国的成语“朝三暮四”。而格义的翻译是一个文化传统对另一种文化传统的诠释,在汉代,人们就是用黄老思想解释佛学,如,用“觉”解释“佛”,用“息心”解释“沙门”,用“无为”解释“涅粲”。与归化翻译法相比,格义翻译具体对象侧重的是对不同文化传统的相互认识与理解。这种方法以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为指向,强调诠释者的主体性与本土文化意识,其最终目的在于“会通”,通过新意的产生和创造,超越诠释者的主体性,以超越的立场实现不同文化传统的视界融合。因此,格义翻译目的侧重于对具体翻译对象中的不同文化思想传统的变形杂合。

  3.总结

  民族间的差异决定着其所使用的语言的差异,流畅地翻译以及把握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可接受的程度是文学翻译中基本的要求。因此,运用适当的、科学的翻译方法是文学翻译成为翻译文学的必要前提,而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格义一定程度上是有共同点的,但两者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过本文的系统分析与比较可以得出,归化翻译所包含的范围更广一些,能够包含格义的部分内容。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了这些异同,就更有利于文学翻译实践活动的进行,同时熟练运用这两种译法,才能更有利于译者使译语与源语功能对等,并翻译出更完美的文学作品。

【文学翻译的归化与格义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国外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论文

2.浅议文学翻译的移情文学论文

3.文学文本中归化与异化的个案批评论文

4.儿童文学语言自然性翻译研究论文

5.文学翻译创新分析论文

6.帝王文学研究论文

7.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论文

8.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