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0-07-07 12:25:30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遭遇的尴尬现状

浅析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职高专的汉语专业以“宽口径,重人文,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总体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会“说”、会“写”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是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职业岗位上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因此,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相应的专业基础素质。在这其中,《文学概论》课程十分重要,它是连结文学类、写作、语言类等所有其他中文专业课程的一个中介,在专业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其教学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文学观;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文学接受、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学分析、文学创作打下理论基础。尽管其重要性一目了然,但在高职高专院校《文学概论》课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往往难以无视这样的场面:教师在上面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相应的,课程考试则成为学生眼中的“攻坚项目”,死记硬背成为惟一法宝,不求高分,但求通过。更令人担忧的是,学过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课程还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获,甚至以“对将来没有用处”作为评价,觉得高职高专院校没必要开设这种与他们将来就业毫无关系的理论课程。《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容乐观的局面呢?究其原因,关键之处就在于,其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无法与之完全接轨。

  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现代传媒的触角无处不在,如此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有着与传统大学生不同的特点。他们个性更加突出,选择更加自由,但专业文化基础却相对薄弱。中文专业大学生越来越缺乏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甚至少读文学经典,只对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学感兴趣。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高专的学生此种情况更甚。这是一个享受至上主义理念盛行的时代,消费和大众交流渐趋高潮、权威和惩戒规范走向崩溃,个人主义进入极端自由的境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无法阻止,但作为高职高专中文专业主干课程的《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却不能回避学生的这种变化。相反,我们要化劣势为优势,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地对教学模式和实践体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克服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厌烦心理,将其学习兴趣和关注点转移到与他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上来,使他们在具备必需的专业基础素质与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二战以后,国外尤其是西方,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越来越趋于艰深;而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学理论研究也是百花齐放。但无论是在研究还是教学诉求中,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不约而同地都有着一种精英化的情结和心理暗示,高高在上的理论难以与鲜活生动的大众文化真正融合在一起,更逞论为大众的文化生活服务。高职高专的培养对象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要真正落实这一培养要求,就应当抛弃生硬的理论知识,适应专业需要和高职高专的特点,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

  当然,必须承认,在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文学概论》课程起到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本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高专的《文学概论》课,十分有必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结合自身教学的特点,深入细化教学改革,积极地追求新的教学模式和实践体系,建构新的评价考核模式,在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同时,切实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以便走出“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真正实现与其他课程尤其是方向性实践课的对接。

  其实,自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文专业就开始陆续对专业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建设,并以此作为突破}!,积极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关键环节。《文学概论》课程作为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因其基础性、专业性和理论性,对于它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高专院校中文专业的重视,众多适用于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台,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涌现,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很多不容忽视的成绩,相关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为改革背景研究,如浙江绍兴文理学院陈浩教授认为大众化时代背景文学理论教学必须改革,湖南科技大学周兴杰先生研究传媒时代教学改革;第二类是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如以赖大仁教授为首的江西师范大学团队,广西师范大学张利群教授和玉林师范学院徐一周教授(《新理性精神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等均是从教学观念着手进行研究,盐城师范学院、宁波大学和唐山师范学院等院校则从课程群设置进行研究探索;第三类为教学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如中南大学欧阳文风博士提出合作学习法,江汉大学以吴艳教授为首提出的“对话互动”法以及立体教学法、趣味教学等;第四类教学手段的更新,如安徽大学泽庆先生发表了《视觉文化背景中的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河南焦作师专张娟老师发表了《PPT课件在文学概论课教学上的运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高天庆先生发表了《高师文学概论CAI案例教学探索》等;第五类是立足地方特色的改革,如北方民族大学的马志英发表了《民族院校<文学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而河池学院区级教改课题“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则立足本土、突出特色,合作民族师专的巩巧梅等人一直在从事民族师专文学理论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然而,就目前现有的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状况来看,却不尽如人意。上述研究多数是在本科院校视野下进行,大多数论文也是建立在本科院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虽然其中也不乏很有见地、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文章,但是,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单篇论文多,系列研究论文少;经验之谈多,行之有效的少;微观层面多,宏观构建少;尤其是本科院校多,而切合高职高专教学实际的少之又少。多数研究及改革基本上停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缺乏深入细化的思考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既没有符合高职高专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入探究,也没有建构起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文学概论》实践教学体系和能推广运用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难以真正地开展,就算偶尔为之,也是学生参与面狭窄,师生互动极其有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而在那些少之又少的符合高职高专特点的《文学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能推广运用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模式,探索与方向性实践课程对接的改革和研究,可以说基本上没有。

  其实,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与实践,许多高职高专的教改专业都形成了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实践的教学体系及模式,在夯实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往往存在偏差:认为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基础课程的任务;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则是专业方向实践课程要承担的。如此一来,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实践课程无法真正连结成一个完成的体系,学生的学习也就相应地出现了断层,在从专业基础课程转入专业方向实践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所适从,无法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启示,难以对专业方向进行选择。而在专业实践课的学习中,学生更是要适应与专业基础课完全不同的新教学方式和实践模式,等于是从头再学一次。《文学概论》课程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且矛盾更加突出。因为是理论课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难,而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困难。如果一味地坚守文学高雅的阵地,简单地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而忽视专业建设改革的实际情况,不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及实际学习需求结合在一起,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学将会举步维艰。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或操作型高技术人才州,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能力应当是建立在基础素质上的职业能力。从近几年的就业数据统计看,高职高专中文专业有很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是企事业文员、文化策划和新闻传播等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正如教高文件提出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研究型人才,不需要掌握《文学概论》中高深的学术理论,他们只需要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能用一般的文学理论对文学文本和现象“说三道四”己经足够。《文学概论》的教学目标在于适应专业培养目标,试图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用能力包括职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如此可见,在高职高专尽快探索出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建构与学生职业能力对接的课程教学体系

  不可否认,任何理论课程都有着与现实生活远离的特点,文学理论也不例外。因此,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应当力求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建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尽可能紧贴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文学理论走近学生的同时,学生也能真正感受到文学理论的魅力。从办学宗旨来讲,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应当是能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而当前课程改革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差,恰恰就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如此可见,建构与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和体系,既立足于现实,又真正地面向了教育消费者自身的要求。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学改革与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高专中文专业《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尤其是能打造出一套切实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文学概论》课程实训模式和考评模式,不失为解决高职高专理论课程困境,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大良策。原因如下:

  1.课程教学改革做到“纵横呼应”

  课程改革的眼光不应只放在片面的课堂教学改革上,而应当注重在纵横两个方向互相呼应的课程体系整合,与学生职业能力对接的《文学概论》课程新教学体系在纵向方面,在注重课程自身改革的同时,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背景出发,重新调整设置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建构起更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教学体系; 而在横向方面,则可以更加注重与方向课程的对接,进一步实现理论基础课程与方向实践课程的过渡与衔接,整合专业课程体系,为整个汉语专业改革建设提出建议、提供经验。

  2.与学生职业能力直接对接

  与学生职业能力对接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其着眼点在于高职高专基础理论课程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此,打造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实训模式和评价考核模式,摸索出一系列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训活动和教学环节并推广开去,对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可造作性强,可谓是行之有效,落到实处。

  在此基础上,《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将能逐步完成与专业方向实践课程的衔接,完善高职高专中文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在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同时,又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专业口径得到拓宽,就业能力获得增强,继而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文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能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做出一些可推广的改革方案及措施,使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基础理论课与专业方向实践课不再脱节,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选择不再迷茫,一定会为高职高专其他理论课程在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方面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也一定会为推动高职高专理论课程改革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浅析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2.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

4.小学语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5.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论文

6.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7.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分析论文

8.高中语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