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文学伦理学解读论文

时间:2020-12-05 18:49:45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文学伦理学解读论文

  作为美国妇女文学和黑人文学的优秀代表,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玛娅·安吉罗一同被称为美国三大黑人女作家。由于沃克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美国民权运动时期,这给她的创作历程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参加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后,沃克认为面对美国黑人的处境自己责无旁贷,决定留在南方深入民权运动,摆脱狭隘的自我,为改善黑人的生存状况和保护其传统文化而奋斗。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文学伦理学解读论文

  自20世纪80年代小说伦理批评的兴盛,西方关于文学伦理学的研究得到发展,而我国直到20世纪末期才出现有关“文学伦理学”的专业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术语由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它既吸收了伦理学的内涵,又融合了文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作出价值判断①”。

  《外婆的日用家当》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黑人家庭的姐姐回乡探望母亲与妹妹,她与妹妹对于外婆留下的被子持不同的意见,这体现了她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角度重新解读 《外婆的日用家当》,通过对小说中母女言行的分析,揭示小说蕴含的伦理观点。

  1 伦理环境

  自从人类文明史上文学的出现,个体就成为其叙述的内核之一,个体的生存环境对于文学的描写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而言,文学伦理环境的研究十分重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有其固定的属于特定历史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对文学的理解必须让文学回归属于它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②”。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创作背景,正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黑人的英文单词“Black”逐渐代替“Negro”,黑人民族意识大大觉醒。当时,一些年轻黑人受过良好教育却盲目追求黑人的传统,在言行和服饰上严格模仿非洲风格。

  身处这样的环境,迪伊被刻画成一个典型的激进者形象。她极力寻找非洲文化,甚至用非洲名字“万杰萝”来代替以前的.名字“迪伊”,因为她认为“couldnt bear it any longer, being named after the people who oppress me③”。而迪伊的母亲和妹妹,属于典型的非洲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形象。她们过着简朴的生活,遵循着以前的传统。当面对祖辈遗留的物品时,尤其是在被子一事上,她们想要更好地保护遗产。

  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母女三人处于这种特定的的伦理环境。艾丽斯·沃克通过描绘两种文化的冲突,真实地揭露了美国黑人面对自己传统文化而采取的不同做法。这种来自白人主流文化和黑人传统文化的双重制约共同阻碍着黑人的成长,使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探寻陷入迷茫,这时伦理意识的萌发对于他们来说格外重要。

  2 伦理意识

  纵观艾丽斯·沃克的作品,不难发现女性的成长一直是沃克描写的重点。由于个体与他者的的相互影响是促进黑人女性成长的重要因素,个体如果要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前提是要具有相應的伦理意识。在《外婆的日用家当》中,面对两个性格完全迥异的女儿,母亲做出了何种选择?在这里,沃克主要描绘了母亲伦理意识的觉醒。

  母亲是一位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家庭妇女,勤劳而善良,像男人一般地干活,有着一双粗糙的双手,是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她曾想改变自己以得到大女儿迪伊的喜爱,“I am the way my daughter would want me to be: a hundred pounds lighter, my skin like an uncooked barely pan-cake. My hair glistens in the hot bright lights③”。但她后来意识到自己的改变只是为了符合白人社会的审美规则,祈望白人接受自己。母亲是矛盾的,在她的内心深处既希望改变,又畏惧改变。

  经过争论百衲被的归属权及如何使用一事后,母亲从迷茫中回到了现实。百纳被不仅代表着家庭的历史,更代表着非洲的传统和文化,而且会给黑人带来希望与温暖。黑人女性只有保卫好本民族文化的整体性,才有可能获得平等与独立。母亲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下醒悟了,所以她要维护黑人的传统,发扬黑人的文化。伦理意识的对立面是它自己的现实,小说最后母亲将被子从迪伊手中抢回给了代表传统文化的二女儿,正体现了母亲伦理意识的觉醒。

  3 伦理身份

  《外婆的日用家当》不但涉及了伦理环境的影响和伦理意识的成长,也探讨了伦理身份的作用。“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伦理问题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有关②”。特定的伦理身份必然与相应的伦理环境息息相关,其伦理身份只有被社会大环境接受,生存的尊严才能获得保障。

  迪伊漂亮独立,有良好的教育,一直渴望跻身白人主流社会,“pressed us to her with the serious way she read, to shove us away at just the moment, like dimwit, we seemed about to understand③”。迪伊蔑视自己的家人,究其根源是内心深处的强烈自卑感。当黑人民权运动兴起后,她意识到了非洲文化的影响力,因此开始找寻自己身上的非洲身份。但她盲目追求非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因此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人们通常总是习惯于按照社会环境中一般人了解自己的尺度,而不是按照大多隐藏在他们之外的精神事实,来衡量他们的自我知识④”。迪伊身在两种文化交锋的处境是迷茫的,她的伦理身份是混乱的。之前她排斥自己的黑人民族文化,一心学习白人主流文化,但始终无法融入白人主流文化;后来她开始追求非洲文化,可是没有了解黑人文化的深刻内涵,结果流离在本族文化之外。最终,迪伊陷入了尴尬的伦理身份状态,成了伦理身份的“边缘人”。

  4 结语

  艾丽斯·沃克生长在美国的佐治亚州,那里是黑人聚集地,种族歧视现象十分严重,加上早年的不幸遭遇使她格外关心女性,作品主题几乎都是关于黑人女性的成长。伦理学的终极目标是把关于伦理的科学认知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进而转化为道德实践。因此,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有着深厚的伦理意义。

  描写个体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第一要素,这里包含了作者的伦理观点。在《外婆的日用家当》中,沃克通过描写黑人女性的伦理观,表达了她对女性伦理的期盼:黑人女性只有认清自己的伦理环境,具有正确的的伦理意识,摆正自己的伦理身份,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独立。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文学伦理学解读论文】相关文章:

1.从文学伦理学解读《卡斯特桥市长》论文

2.廊桥下的爱与责任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解读论文

3.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管见论文

4.《穿夏装的姑娘们》的文学伦理学探讨的论文

5.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论文

6.苏东坡的文学解读

7.解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喜好重复论文

8.网络伦理学的兴起论文

9.医学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