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论文

时间:2020-09-27 09:40:50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论文

  关于网络,大部分理论将之作为一个“虚拟”空间。“虚拟”一词,强调的是对于真实存 在的模仿,由此,网络世界似乎仅只是现实世界的一个虚幻的镜象。笔者认为,网络与现实 的关系并非真与幻那么简单,诚然,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下,网络空间仍然是以现实为蓝本, 其中的大部分活动仍可以归之为对于现实的模拟性体验,但至少在网络中的生存方式和游戏 规则就已经无法在所谓的“真实”中寻找到一个简单的对应物了。况且,这一符号世界,并 非决然独立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相重叠,相交织,我们无法预测哪个时候 ,生活的某个环节又将网络化,电脑化;甚至有时,我们也难以将两重世界绝对地分离开来 。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并不简单地是一种虚拟现实,而是与现实平行交织、相互作用的一 个超现实空间。

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论文

  网络空间事实上是一个符码空间,人在其中的生存和一切活动都是以符号的形式进行,而 一 切声音、图象、文字又都可以还原成二进制代码。在这一体系中,不同符号的意义由差异来 决定。这就使得人在网上的生存本身就具有一种扮演的性质。要在网络中证实自己的存在, 就必须要以符号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的形象。符号是有限的,因而也是相 互重复的,同时其排列是线性有序的。在网上的扮演活动也就是用这些具有自身特性的符号 进行自我塑造,并对自我形象不断加以丰满的过程。网络中,对任何人的认识和了解,便只 有通过他在网上的活动,归根到底就是通过符号。

  网络生存的扮演性质使得人在这一符号空间中的选择和行动可以比在现实中走得更远、更 复杂,也更为自由。在现实中无法选择的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在网络中都可以任 意地回避或是改变;相应的,在现实中囿于距离的、经济的、道德的、习俗的种种束缚而无 法获取的生存体验,也可以在网上得以实现。一般来说,当人们在网络中为自己选择一个名 字的时候,就已经在为自己选择一种生活态度。网上的名字总是千奇百怪,也有人同时拥有 几 个风格迥异的用户名,但名字的风格与人用这个名字在网上的活动方式之间常常会有某种有 趣的对应性。

  “在‘超现实’中,事物与观念、对象与再现、现实与符号之间的界线‘被爆破了’,现 实、实在的根据也随之消失了,存在的只是由高技术生产出来的没有原型而互相模仿的各种 符码。”[1](P73)网络正是这样一个超现实空间。网上的符号生存方式使每个人都同时兼具 创作者和扮演者的双重身分。角色虽然是个符号存在,却投注着人的情感、人的认识、人的 理性,不管人在网上是延伸着现实的生活还是虚拟着一种全然陌生的体验,每一个在活动着 的角色都不再仅只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充溢着人性的生命。符号与现实、存在与观念的界 限被打破,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既平行又交织,既相异又合一,人在两重世界之中都 是以真实的人性获取着人类的生命体验,这正是网络的超现实性之所在。

  超现实空间的符号本质所带来的是对于中心的消解。不仅所谓现实的“中心性”受到挑战 ,个人的中心主义也在本质上被消解。这与表面的现实似乎是南辕北辙。网络不正是以其全 面的自由性而倍受称颂吗?诚然,每个人在网络上都自以为实现着最大的自由,现实中不可 说、不可做、受到压抑的,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释放。然而,聊天室里,名单上无数的陌生 人使你不得不尽可能地别出心裁甚至惊世骇俗,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你也只有以此才能 在茫茫人海中注意到某个人,这就是聊天室里的名字和话语看来往往夸张而触目惊心的原因 ;作为消费者,你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选购喜欢的商品,而事实上你的任何选择都是受到网 络广告的诱导和网络事先选择的限制;作为浏览者你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站点,作为阅读 者你可以摆脱经典的重压,选择最切近心声的作品并对之加以评论,但实际上,信息的无限 使你仍然是被动地受到媒体宣传的操纵,最成功的站点取决于最高的点击率,这反过来又引 导着网民的选择;作为写手你当然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但事实上你的声音已经淹没 在无数人类似的声音当中,而无异于自言自语。能够真正体现自我意志的终究只是极少部分 技术和文化上的精英,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所谓的个人选择最终只能落入大众的窠臼。个人 的自由在无数人的自由中也就失去了原初的意义,这是许多人所始料不及的。

  究其根本,由于在网上的生存既是一种自我的表现,又具有一种扮演的性质,这就使每个 人都将自我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将自我表现主体作为世界的中心,而将旁人的一切活动视为 角色的背景。同时,认识上的多元的、不确定的、未知的世界观所带来的怀疑主义,使人更 加夸大了网上生活的自由自主,不受操控,而事实上,即使在网上,自我的张扬仍是有限的 , 网络是以另一种方式更为彻底地消解了个人中心。当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自以为 摆脱了强权而实现着最大自由的时候,事实上所有人服从的都是同一规律,同一游戏规则, 而规则就是强权,强权下带来的就是事实上的大众化。正如狄康姆所说:“你们都想成为世 界的中心,你们必须明白,既没有中心,也没有世界,有的只是游戏。”[1](P73)作为超现 实空间中的一种典型的活动方式,网络文学创作也表现出它的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一方 面说,网络文学是一种自由创作的产物,它摆脱了先在的商业目的和直接功利性,强调情感 与体验的真实,可以看作是对于文学人性本质的复归;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超现实性 ,网络文学也以其更为突出的大众性走向传统纯文学的反面。

  首先,大众文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其不以文学深入剖析人性的神圣天职和深度意义为己任, 也不以对艺术形式的孜孜探索为追求,而是以娱乐性、消遣性为旨归,它的迅速崛起是适应 于以市民阶层为主体的普通大众的欣赏趣味与文化需求。而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由于网络 的 超现实性决定的人的生存和一切活动的符号本质,写作也只能作为一种符号行为与网上生活 处在同一平面。同时,如前所述,人在网上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扮演的性质,这与艺 术活动对于创作者心入其境的要求有某种重合性。因此,事实上,在网上的写作与生活本身 便在某种程度上融合。这一方面表现在,对于很多网络写手而言,写作是源于自己对于某段 生活的记录和思考,是面向自身,对自身感情和体验的一种交待或是设想,而非一种自觉的 文学行为。这就是大部分的网上文学作品都带有很浓的自传色彩的原因,正如被称为“网络 文学界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宁财神所说,作品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就是不断地生活 ,不断地写”[2](P2);而另一方面,网络写作本身也只是作为网上符号生活的一个部 分,人们正是通过包括网上文学、论坛言论、在线聊天在内的各种符号行为塑造起个人的网 上形象。正所谓,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除了符号行为,没有人能够知道网络 背后的所谓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文学对于网民而言,是与生活处在同一平面的活动,作品 更大程度上是作为自我在网上生存的一种标识。而传统的文学创作历来是与原初生活保持相 当距离的符号活动,这便于从更高的层面审视生活,抽象出隐含在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度内涵 ,以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而在网络这一超现实空间中,生活与写作某种意义上的同一也给 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游戏性和自娱性,随之而来的势必是对于文学教化功能和深度模式的放弃 。《榕树下》网站的创始人WILL说:“现在的网络文学追求的就是一种写出来就爽了,就舒 服了的感觉,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3]这与传统精英文学将人文理想和审美品格视为 首位的文学价值观是迥然相异的。

  其次,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的世界,它所带来的是一个广泛参与、平等自由的新天地, 这对于文学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正因为写作也只是网上生活的一个部分,这就使得网络文 学在其参与者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大众文学”。如王朔无可奈何地承认的:“我们面对的 不是更年轻的作家,而是全体有书写能力的人民。”[4](P404)广泛的参与性是网络写作的 一个重要特征。书籍文学时代,严密的编审机制在限制了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合拍的同时也 确保了作品的艺术质量,而作家在这两方面都理所当然地承担了文化精英的角色。网络时代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是一句极具诱惑力的承诺,但事实上,写作只是网上活动中一 个极为平常的部分,如陈村的玩笑:“以后的孩子怎么也搞不懂,把文字弄到网上发表有什 么可大惊小怪的。他们从识字开始就那么做了。”[4](P2)网络空间的超现实性本身就已经 消解了符号与现实、文学与生活间的距离,不论作者和作品都不再能仅仅依靠发表本身而获 得精英的地位。同时,这种参与的普泛性与随意性也是造成网络文学整体质量偏于低下的一 个重要原因。当代作家杰克·明戈曾经这样说:“80%的网络上的写作都是令人讨厌的,10% 由于其思想偏执而让人发狂,而只有10%是精彩而有趣的,值得让人拼命地想看完它的余下 部分。”[6](P12)

  再次,大众文学的另一特征是其风格和题材上的类型化、雷同化,网络文学也从整体上表 现出这一特点。首先,网络文学的题材多集中在爱情、武侠及对传统题材的戏仿,而每一种 题 材又基本上都有其固定的模式。以网上爱情故事为例,这类作品多沿袭网上畅销小说《第一 次的亲密接触》的体式,以青年男女的网上交往为起点,将恋情延伸到现实世界,最终以爱 情的幻灭为结局,甚至许多作品同样会设计女主角的死亡、远行或是逃遁,以此为爱情的终 点;同时从整体上也不约而同地呈现出情感上的颓废与唯美,以及行文中跳跃灵动的网络风 格。这种体式上的类型化与网络的超现实性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超现实主义消解了包括 自我在内的一切中心和所谓权威的神话。自我中心的被消解带来的是对于人自身力量的怀疑 和 不确定,表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题材局限于个人情感、与现实保持有一定距离的武侠以及 对传统题材后现代式的再阐释,以避免与现实生活及命运相对抗;另一方面即使是在自我情 感的世界中,也不能够把握自己的感情,更无法面对现实中的真实交往,在作品中便只有共 同的幻灭的结局。网络中的泛滥的爱情题材事实上表现的反倒是一种“爱情的死亡”。这种 模式化是由网上人群所共同的文化心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在网络这一符号空间中,人们的 生活本身就表现出某种雷同,人们在网上做的是相似的几件事、在聊天室里聊的是相似的话 题,用的是相似的话语,可以说,媒体所制造的时尚将大部分人都席卷其中,文学作为网上 生活的一种方式也往往成了时尚的一个部分。因此,风格和体式上的相互模仿也便是自然而 然的了。

  究其根本,网络文学也是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现人类生活的语言艺术,这与传统纸质媒介的 文学没有本质的不同。它所显示的种种特点最终仍是依赖于其传播媒介的变化。网络空间的 超现实性就决定了网络文学在传统的精英化、高雅化和后现代的大众化、通俗化之间的选择 。虽然文学的巅峰最终是要由少部分杰出人物的天才和努力所奠定的,但网络这种大众文学 形式,始终都是巨人站立的肩膀。

  【参考文献】

  [1]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注意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 8。

  [2] 宁财神。酸段子·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3] 宋辉,赖大仁。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J]。文艺理论,2001,(1):63—69。

  [4] 陈村。蚊子的遗书[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6] 黄鸣奋。比特挑战谬斯——网络与艺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论文】相关文章:

1.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论文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论文

3.美学特色与流行元素网络文学论文

4.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比思考论文

5.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探讨论文

6.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联性论文

7.关于网络文学论文

8.网络文学中学教育论文

9.网络文学审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