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美学思想对中晚明文学人物的作用

时间:2023-03-28 06:56:16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学美学思想对中晚明文学人物的作用

  阳明美学作为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以及文学内涵,想要深度刻画人物形象,则需要将美学内在本质发挥出来,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阳明心学美学思想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前言

  阳明心学能够直接通往人的本真世界,注重自由境界的相互切换,强调内在的美学特性. 结合阳明心学美学的本质,能够发展其是一种以良知为本体,精神境界为辅助的一种实现境界. 在这一基础之上,感受审美评判与本质内涵,注重人格之美. 阳明心学美学的出现, 推动了中晚明文学创作, 文学理念与思路被拓展, 下面对阳明心学美学影响下的中晚明文学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 阳明心学美学内容概要

  阳明美学作为心学的根本构成,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以及文学内涵,想要深度刻画人物形象,则需要将美学内在本质发挥出来,包括审美认知、审美判断以及审美体验多个环节. 如何在心学角度出发,准确的理解美学特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良知美学

  良知一词的内在价值分析,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当中,阳明在探索其美学环境中,借用这一词语,但赋予了其不同的含义,并将其上升到本体论中.得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一理念,解释过程更加通俗易懂,进而使得良知美学得以推动. 但在形而上的环境下理解良知美学,其并无歧义. 但长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作用下,良知美学受到影响,存在诸多误解. 主要是以阳明心学的论证内涵相关, 其论证的是一种与人意识沟通的环境. 并且在不同的环境范围中,阳明对良知的解读还存在其他概念,例如"良知即是是非之心"、"意之本体便是知"、"良知即是独知" 等. 阳明心学,仅仅围绕"良知"作为主题,掌握理论演进的基本方向,定位适度. 在现代来看,阳明心学的动态化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至今仍具备活力. 在良知不断演化的状态下,已经逐渐拓展到审美领域与审美环境中,运用艺术手段呈现出心灵之美, 从而步入到美学的构建环境中.

  (二) 知行美学

  知行美学在阳明心学当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哲学领域当中, 其中最高的境界则是人格至尊与人格至美. 无论是哪一位古代的哲学思想家,在思想上都是共通的,都能够诠释知与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阳明则探索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其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1]. "知行合一理念的提出,有效解答了关于朱熹知与行相互矛盾的问题.将知行拓展到美学领域当中,则是一种人格美学.

  在文学形态上所展现出的艺术美与知行合一的人格之美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使得文学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具有新的塑造途径, 也使得对人物的评判具有全新的标准进行衡量, 提出了新的发展尺度. 阳明美学的出现,强调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人文内涵,注重主体意识的完整性,在根本上营造与追求艺术美学环境下的人文环境. 知性美学,诠释了阳性心学美学的本质特性,重新塑造了美好世界的追求宗旨. 这一本质内涵的诠释, 对解读中晚明文学人物塑造效用显着.

  (三) 意动美学

  针对王明阳的内心世界, 在思维上分析认为良知的本质含义便是"意",意动表现出的是良知的触发点,属于一种信息交互的内在环节. 在此基础之上,阳明则对意的本质内涵做出这样的表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在这一段表述当中,其中的本质包括心、意、知、物等,属于一个系列的变化转换过程,注重"良知"与外在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当然,在阳明心学当中,也强调内在价值以及主观意识形态. 意动美学的出现,主要是在意之美誉的基础之上,强调主观能动性,主要意动美学的实质内涵.

  二、 阳明心学美学对中晚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对阳明心学美学本质内涵的探索, 开启了文学创作书法良知性情的闸门. 在中晚明文学当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塑造, 刻画了让人难以忘却的人物形象,对文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一) 良知遮蔽的西门庆

  良知一直是阳明心学的根本所在, 对良知的研究阳明也曾做出过多种解读与诠释. 阳明认为,人的道德境界与良知相互影响与作用. 文学之所以能够走进大众视野,主要是其具备的生活内涵与教化作用. 增强人们对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审美标准理念下甄别美丑. 良知之美的表现,通常由中晚期文学人物当中所表现出的"丑"进行刻画,明万历年间流传于世的名着《金瓶梅》,在"丑恶"的刻画方面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结合阳明心学塑造了一个"良知遮蔽者"的形象.主要代表则是以西门庆为首的商人阶层, 在物欲条件被极度满足的状态下,人的"良知"逐渐被遮蔽. 而作为"物"的一种代表,"女色"被开发. 造成整个社会奢华之风逐渐蔓延[2]. 在小说当中刻画的情景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社会背景下,物欲横行,人的欲望被占据,造成社会最终走向没落. 在小说当中极力刻画的社会背景,侧面也反映了现实社会所呈现出的发展状况,起到警示作用. 西门庆在小说中曾有一段独白,独白中所展现出的内容是暴发户的本质,同时也彰显出其"良知"已经丧失.

  西门庆是"良知遮蔽者"这一个人物群体刻画当中的典型人物,被"物欲"的快速膨胀逐渐吞噬,最终达到无法自拔的地步. 虽然在小说当中极力刻画, 但人的"良知 "并未被完全的掩盖 ,即便是西门庆在李瓶儿死后, 也出现了偶尔的良知发现, 抱着尸体哭的死去活来.《金瓶梅 》当中通过以西门庆作为代表 ,诠释了一群"良知遮蔽者"也展现了当时封建皇帝,下至奴婢,道德的整个群体已经逐渐沦丧,致使最终社会出现沦丧.作者在小说的诠释当中,在一定程度上自人的"良知"出发,表现了一种社会沦丧的形态,抨击晚明时期社会的发展弊端. 诠释一种内在的价值及手段,内心存善.《金瓶梅》的成功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思维,强调人的另一个层面,彰显出不同的内容. 在这一角度环境下,结合阳明心学与美学的实质内涵,实现传统审美的转型升级.

  (二)为情而死的杜丽娘

  阳明心学美学对中晚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中,"殉情者"形象刻画较为深刻. 本次主要是针对为情而死的杜丽娘作为研究对象,探索阳明心学的内在本质. 汤显祖戏剧作品,表现出最高成就的则是《牡丹亭》,在该作品当中,成功的刻画了一个殉情者的形象---杜丽娘.对杜丽娘所表现出的"真情"、"至情"的形象进行分析,充分诠释汤显祖的戏剧美学的基础之上, 彰显出阳明心学美学对文学人物刻画精髓.

  《牡丹亭 》当中所刻画的杜丽娘 ,运用了超现实表现的手法,结合"为情而病,为情而死,为情复生"的一个过程, 歌颂了杜丽娘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在个性解放中殉情[3]. 杜丽娘的任务背景刻画,其生长在官宦家庭当中,是一个内心纯洁的淑女形象. 《诗经》中的情歌诱发情丝,杜丽娘内心对爱情的渴求逐渐强烈, 最终在行动上冲破了礼教的约束与规程,在花神的引导下与梦中情人相会,梦醒之后一些归为现实. 但内心的波澜使得杜丽娘忧思成疾,郁闷而死. 但其在冥府据理力争,最终获得同情,死而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整个人物的刻画当中,并未受到礼教与世俗的约束. 这种在个性上追求解放,个性得以彰显的行径,与阳性心学美学当中刻画的内容保持一致,属于一种主体意识与个性解放的真正诠释.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并非单单表现任务在故事当中的所表现的行为及状态, 而是能够真正的与中晚明时期的社会情况相融合,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一种缩影.

  (三) 击鼓骂曹的祢衡

  阳明心学美学当中诠释的内容, 需要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深意,注重一种人对自由境界的认知过程,追求现实性因素. 指引人追求现实生活当中的"脱俗". 当然,阳明心学美学对文学人物形象刻画产生一定影响.

  徐渭《狂鼓史》的创作与阳明心学美学息息相关,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移用三国演义当中的人物,再现祢衡击鼓痛骂曹操的场面, 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的斗士形象[4]. 徐渭在开展创作的过程中 ,对阳明心学的思想尤为重视, 并且对其思想形成影响较大的两位老师均为阳明的学生. 虽然阳明心学注重对"良知"本质的探究,但凭借其内在的美学特性,使得文学思想具备独特魅力.

  《狂鼓史》当中,徐渭在进行人物刻画的过程中 ,采取超现实的手法,将曹操打入地狱,而降祢衡升为天使,在地狱的审判中,将祢衡击鼓骂曹的场景展现出来[5]. 在阵阵鼓声当中,彰显锋芒剑戟、霹雳风沙,战斗气息十足. 在整个人物刻画过程中,既表现出作者对好友遇害的不满,想要对其进行歌颂.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祢衡怀才不遇的信念,想要表达不平之声.中晚明文学人物的形象塑造, 诠释了一种内在的本质特性. 阳明心学美学当中,唤醒了文人的主观思想意识形态,其内在自由意识被发挥与深刻解读,强调心灵的重新拓展. 针对这一现象,文人主体意识的塑造,使得创作空间与心灵空间被扩展,追求人格的独立. 在阳明心学美学的影响下,树立追求"良知"精神的"狂狷者"形象.

  结论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的崛起,使得中晚明时期文学人物刻画得到个性解放, 强调人的主观价值与弘扬人的精神,社会思想浪潮得以兴起. 本次自阳明心学美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体验"良知"的道德实践性,彰显出阳明社会责任感. 该学说的出现,为中晚明时期叙事文学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推动了古文学的发展空间,读者的审美意趣与审美标准得到更新.

  参考文献

  [1] 邓 绍秋 . 阳明心学美学对禅学的融摄及 启示[J].中国文学研究,2011,10(04):105-108.

  [2]楚小庆.阳明心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现代美学精神[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12):175-180.

  [3]邢洋洋 .阳明心学对明朝通俗文学的影响 [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01):124-127.

  [4]秦博尧.明代中后期心学思潮及对当时文艺创作的影响[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4(04):118-122.

  [5]丁 芳.情 即理:阳 明心学对 〈 牡丹亭 〉 情理关系的影响[J].兰州学刊,2012,11(12):167-173.

【心学美学思想对中晚明文学人物的作用】相关文章:

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论文(精选9篇)04-26

浅论先秦“中和”美学思想05-03

试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08-09

美术学与美学关系探索03-15

浅谈数学美学对数学的作用论文(通用7篇)05-28

播音主持中传播美学表达浅谈论文05-04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通用10篇)08-24

试论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04-24

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06-05

形式的超越:电影《罗生门》中“雨”的镜头美学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