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时间:2020-09-02 15:03:13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探析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毕业论文

摘要: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教学现状却与其地位和作用相差甚远,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是1个重要原因。要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本文认为可采取以下6种教学策略:1,凸现语文特点,激发学习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3,及时反馈信息,多正面表扬学生;4,进行合理归因,引导学生自我激励;5,进行合作学习,促使协同竞争;6,提高教师素养,追求教学艺术。

关键词:高中  学习动机  语文教育   策略

从语文的地位和作用来看,高中生应该非常重视语文课程,可是事实却相反,好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持冷漠态度,认为可学可不学,认真学分也高不了多少,不认真学分也低不了多少。于是语文学习便成了可有可无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语文进行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有关。传统课堂教学是1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1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①]如何解决这个弊端,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寻找出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1定的学习目标的1种内部启动机智。[②]它与学习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够互相激发、互相强化。学习动机作为1种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开发。从某种程度来说学习动机这种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有效,更为重要。韩雪屏老师在《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中说语文素养是1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运动系统,其中1部分是以3个椭圆形表示的连续运作系统。

其中动力层包含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这些要素标示出言语主体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实施层是完成言语任务的核心和关键,其主要因素是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这个运作系统的顶部是言语操作层,是显露于外的听、说、读、写言语实践活动。[③]因此,可以说动力层是语文素养

形成的基础,隐匿于水下面的部分占冰山整体的百之8910,是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冰山模型”,来探讨激发学生处于最下层的动力层中的语文学习动机的基本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本文从以下6个方面来讨论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1.凸现语文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喜欢才能更好的学习它。语文作为1门传统的学科,进行的又是母语教育,学生入学前都有1定的基础,知识基础具备了,再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利用优美的课文篇章陶冶性情,体会人生百态,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语文老师在教鲁迅先生《孔乙己》“(孔乙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1碟茴香豆。’便排出9文大钱”时,就可以这样引发学生思考,买东西付钱有很多动词可以用,比如“放、扔、甩、抛、递”等,为什么鲁迅先生要用“排”这个动词呢?因为孔乙己是1个穷愁潦倒的穷苦“读书人”,没有钱。他常常好不容易弄到1点钱,于是非常看重。因此他绝不可能像现在1些喜欢摆阔的大款似的毫不在乎地甩出、随意地扔出1张大钞票;但如果要他像1般的穷苦老太太那样把钱藏在最贴身的衣服口袋里,付钱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掏出来,仔仔细细地打开1层又1层的包裹,将钱递到卖货伙计的手中,他也不会。因为,他还想保持“读书人”的矜持和体面。这样,就有了对孔乙己来说既很小心翼翼又不失“秀才”的矜持和体面地相对“潇洒”地排出9文大钱的“排”的动作。这也正应了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唯1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这句特别能反映孔乙己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④]语文我认为是1门最具创造性的课程,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不景气的现状,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竭尽所能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及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知识和早已了解的知识都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创造再创造。针对1定的内容,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创设1定的问题情景,提出有1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成就动机,让他们偿到成功的喜悦,多次累积下来,慢慢就能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从老师提问这方面来说创设问题情景主要分两种,1种是填空式提问,另1种是启发式提问。填空式提问指的是老师提出1个问题,学生不需要思考,在书本上就能找到现成答案;启发式提问指的是老师提出1个问题,学生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认真思考,才能解答。正如熊大冶老师所说,填空式问题是浪费时间,启发式问题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有1个语文老师在教鲁迅《祝福》时,他这样设计了问题情境:“同学们,昨天大家预习了《祝福》这篇课文,我想,大家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应该有了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吗?”学生不假思索地杂然回答:“叫祥林嫂嘛!”这位老师微笑着再问“祥林嫂是她的名字吗?”学生们1愣,再1想,回过神来:“哦,祥林嫂不是她的名字!”“是啊,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呢?”有些同学赶紧翻书:“书上好像没有她的名字!”这位老师顺势1转“是的,祥林嫂是没有名字。‘祥林嫂’只是她依附于丈夫‘祥林’称呼,不是她的名字。祥林嫂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从这个大家没有注意到的小小的地方,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出中国旧时代女性地位的`低下。中国旧时代1般的女性,深受所谓‘3从4德’的约束。她们小的时候可能还有1个‘虎妞’、‘翠花’之类的名字。1旦出嫁,‘既嫁从夫’,人身依附关系非常强烈,得叫什么‘黄周氏’、‘孙李氏’等等。尤其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的地位就更为低下。她们身上捆绑着‘神权、族权、夫权、父权’4大绳索。祥林嫂就是这样1个旧时代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理设计启发式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及时反馈信息,多正面表扬学生

反馈信息即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效,会从中体会到1种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更加发奋学习。反馈,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石沉大海永无回音容易造成学生的失望和无助,往往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方向,产生迷失感。人都是感情动物,需要别人的认可。这些还未成年又承担着巨大高考压力的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是需要周围人的鼓励,特别是来自老师的鼓励。所以及时的反馈信息,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对学生都很有益。批评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哪里没有做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表扬同样也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做好了,并且期望以后能做的更好。及时的反馈信息能够使学生肯定自己的价值和位置,为以后继续努力学习留下契机。[⑥]

在及时反馈信息的同时,进1步运用表扬奖励等手段,可以进1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正如马克•吐温所说:“1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3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每个老师都应当适时地多正面表扬学生,激发(论文网 )他们的学习动机,因为表扬具有激励引导等作用,同时又能提升课堂融洽度,拉近师生关系。于是老师要抓住表扬的最佳时机,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1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学生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表扬的渴望,老师应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同时老师要把握好表扬的分寸,表扬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向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表扬要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过轻的表扬让学生失望、泄气;过头的表扬有时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或者反过来认为你在取笑他。

 

4.进行合理归因,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归因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从行为结果寻找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⑦]1972年,维纳(B.Weiner)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会使个体感到自豪,觉得自己聪明导致了成功。相反把成功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则会对未来类似活动上的成功不敢肯定,产生担心的情绪情感体验;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引起无助忧郁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反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则会对未来类似活动的成功期望不至于过低,会继续努力,这将有助于保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维纳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3个维度-可控制性,即事件的原因是在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维纳看来,这3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制性这1维度有时本身也可以发生变化。他认为,当归因对象是自己时,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会充满自信。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则产生惊异的感觉。若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会感到内疚。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则会感到无奈。

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加以引导。如小学生刚入学时积极性都是很高的,开始当他们遇到挫折时,1般归因于运气不好或问题太难,但当他们重复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慢慢地就有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差,长期这样就会失落感,以后也就不想努力学习了,反正能力差,学也学不好。这就产生了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采取1些帮助学生正确归因的措施,如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努力做好扬长补短;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完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碰到挫折引导他们合理归因等等。

 

5.进行合作学习,促使协同竞争

2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210世纪31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1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进行合作学习,促使协同竞争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因为班级人数很多,所以老师每节课不可能照顾得到班上的每1位同学,这样的话1部分同学就会被忽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使部分同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不愿思考问题,养成惰性。但是老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1定要做到,1是分组合理,优、中、后相结合,这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很有帮助,他们可以各自发挥各自的优点,做到相补相成。特别是优等生可以帮助后进生提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长期相处,对他们自己的学习也很有帮助。2是实行小组长制,每组的组长由小组成员轮流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才能,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是分工明确,不能让组员抱有偷懒的幻想,明确分工,人人动脑,积极思考。

                                   

6.提高教师素养,追求教学艺术

正如《学记》里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1个好的老师就像1本好书,他讲课能够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和学习。我们经常看到,1样的教学内容,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熊大冶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1书中,就提到钱梦龙老师在江西庐山中学“借班”上课的情形,由于钱梦龙老师良好的个人素养、对教材的滚瓜烂熟、多年积累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及高超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全被调动起来,发言10分踊跃,思维非常积极,成功的上了1门公开课。1位同来的“名”教师看见钱梦龙老师如此成功,也主动要求上1堂公开课。第2天,她“借”钱老师“借”过的同1个班上课,但任凭她怎么启发,学生1个个就是不举手、不吭声,怎么引导都不行,课堂气氛与钱老师相比,天壤之别。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性,简单的说它决定着1堂课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能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要想成为1个好老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为他们搭建脚手架,即维果斯基说的最近发展区,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稳定学习兴趣。(2)要摈弃程式花的教学方式,避免每堂课都1个模子刻出来的,要利用各种手段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他们的兴趣,正如陆继椿老师所说的“1课有1得,得得相联系”。(3)创造性的钻研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堂课都变得生机勃勃。

虽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很多,但如果能切实采用以上6个策略,1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张海燕(江西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南昌  330022)

[①]王瑞风.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②]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③]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J].语文教学通讯,2002(9)

[④]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⑤]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⑥]张晓东.论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J].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⑦]彭蚺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探析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探析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相关文章:

1.浅谈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研究

2.浅谈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3.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途径论文

4.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育理论论文

5.如何激发员工的正确动机

6.激发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探索论文

7.浅谈如何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论文

8.探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

9.大学外语翻译学习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