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近情”理论的人性体现

时间:2020-09-23 11:27:15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林语堂“近情”理论的人性体现

  摘要: 林语堂的“近情”理论关注人的生活,重视情感和事理,高度赞扬人性。这正与学术界对“人学”的定义相吻合,本论文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研究林语堂的“近情”理论是如何表现“文学是人学”的原则的。

  关键词:近情 生活 人性

  林语堂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发明家,他称自己为“一团矛盾”,这主要是因为他最大限度地接受了中西文化,造成了思想上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中西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林语堂最为热爱的是人文主义,他在《从基督教到异教徒》一文中写道:“我热爱这种理论,我已从一个基督教徒转变为了人文主义者。”他将他挚爱的人文主义理论完全放入到他的文学创作理论中。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他将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观定义为“近情”,他说:“近情,中文译作情理,其中包括着人情和天理两个元素。情代表着可以活动的人性元素,而理则代表着宇宙之万古不移的定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林语堂的“近情”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类生活为描写对象,二是注重情感,尊重事理,三是文学肯定人性。钱谷融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提出文学最后必然要归结到作家对人的看法、作品对人的影响上,因此文学是“人学”。林语堂的“近情”理论关注人的生活,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人性,林语堂的“近情”观至始至终践行者文学是人学的原则。

  一、以人类生活为描写对象

  林语堂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围绕着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创作。他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对人类享受生活的事件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从躺在椅中,抽着烟卷到是穿西装还是中装。每件极其细小的事件他都可以用很大的笔触写出,着装的不同表现了他对自由的看法,烟卷和躺椅体现了如何享受生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以最大限度地还原苏东坡的生活状态为目的。他的散文、小说对生活的细枝末节也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叙述。他说:“文学最要紧的必须是打动人心,只要它把生活描写得真实。”“人必须自寻其相近的灵魂,然后其作品乃能成为生活的。”林语堂正是在把握生活的基础上才创作出了很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文学作品。卡希尔在《人论》中提出艺术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它不是对实在的摹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林语堂通过文学创作表述了自己向往自由,寻求人性解放的终级目标。由于对人性的崇拜林语堂推崇莎士比亚式的创作,反对席勒式的传声筒。他的文学创作以生活为基础但是并不是单纯地模仿,他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提升到了展现人性美和人性力量的角度,使文学创作高于生活,具有了典型化的功能。《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爱恋和婚姻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具有新思想女性的爱情观,同时她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了别人或许一生都不会经历的事件。林语堂通过姚木兰的生活表现了中国人乐天知足的生活,达到了以一个典型人物代替整体生活的目的。

  二、注重情感,尊重事理

  林语堂认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是人的心灵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林语堂认为文学创作要蕴含人的情感,而不能一味单纯地呐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林语堂在文学创造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投射到创作对象上,得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通过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林语堂以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表现了人性的舒展。红牡丹》中牡丹摆脱了世俗的眼光,勇于追求爱情的自由和自由的人性。同时林语堂认为文学描写的对象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都有自己的的事理,文学创作不能忽视这些事理而随意写作。失去了这些事理,文学就丧失了真实性,我们必定要正确认识我们文学创作的对象,以种内在的尺度使客体事物人性化。林语堂在《论西装》中没有忽视中西装的客观事理,把中装松垮的特征硬加到西装上,而是原原本本的还原了西装原有的属性。

  三、文学肯定人性

  从人类诞生文明一直到现在,古今先哲们一直在探索人类生存的意义或者人生的本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众说纷纭,柏拉图认为是理式,老子认为是“道”。但这些说法有一样共同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让人类能够发展完美的人性,走向最终的自由。林语堂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一生都以自由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践行者着人性的最高理想。从小生活的环境让他度过了淳朴而天真的童年。坂仔的居民日出而作,闲暇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童年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林语堂今后的文学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青年时期林语堂的文学活动遵循言论自由,想说什么就什么,毫无禁忌。中年时期思想成熟,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幽默和闲适,快乐自由的享受生活,完善着自己的人性。晚年儿孙满堂,林语堂更加珍爱生命,更加豪爽不羁,一生的积淀都在此刻化为了能够享受自由的赞歌。林语堂认为只有合乎人的天性才能够在人世中自在的生活,人世中自在的生活才能够引导人类走向幸福。他说:“一切知识之目的,在谋人类之幸福”。林语堂强调人的自由,追求人类的幸福。在这种幸福中林语堂高度赞扬,肯定了人性。钱谷融在《文学是人学》中提到:“凡是能够美化人们的灵魂,引导人们向上、刺激人们起来为争取美好的生活而斗争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反之就是坏作品。”林语堂的文学创作通过“近情”理论中肯定了人的情感和人性,引导我们积极向上,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最后走向人类的自由。

  卡希尔在《人论》中:“艺术家不仅必须感受事物的‘内在意义’和它们的道德生命,他还必须给他的情感以外形。”林语堂的“近情”理论正是在重视人的道德生命的基础上,展开了对生活的赞美和人性的推崇。林语堂的理论将他推向了“人学”的行列。

  四、结语

  林语堂一生都在追求人性的解放,即使是在战火年代,人人都以政治为重,他都没有放弃。他通过融入自己血液的“近情”观尽情地进行对人性的歌颂。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卡希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J].文艺研究,1980(03).

【林语堂“近情”理论的人性体现】相关文章:

1.浅谈人性假设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2.浅析颜元《存性编》的人性理论

3.人性化体育行政管理论文

4.地图人性化设计艺术理论与方法论文

5.体现友谊的名言

6.人性断裂的救赎

7.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体现论文

8.体现友谊的名言名句

9.团队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