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论社会发展机制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辩证关系(5)

时间:2017-08-22 我要投稿
和实践主体数量在数值上有一种组合关系,但是就考察二者与经验值的关系上可以认为在一定时点和一定数量点的组合下(如)必有相对应的经验值获得。(这里采取了类似于经济学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

  当然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函数1中存在如下差异:第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如同样生理条件的单位行为人,可能因为家庭出身而从事了不同两种具体实践形式,而经验就以分散的形式散存在两个不同的行为主体中;第二、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得行为人在可能从事某些具体实践形式的情况下,主动或被动地放弃实践活动,使得单位行为人无法获得相应的经验,宗教的束缚作用就是最好的例证;第三、个体的认知水平是不可能代表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是如此。同函数1的解释类似,函数2的假设是很严格的。在现实中生产力水平的不一致和各个社会成员中认知能力的差异是十分明显。可以说是取不到,当参与各种实践的主体数量总和趋近于无穷时,。但这种假设正如经济学中对于消费者偏好的假设一样,是为了使问题简化,便于分析。(如需相关的详细证明表达可与作者联系)

  【】[7 修辞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学习借鉴外国名著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哈耶克等经济学家,都是经过了严格的逻辑训练,十分注重措辞,有时还有新的词语被创造出来。“一种视觉想象,亦即一种符号性抽象模式儿不是反应性图景,可能比语词在我的思想过程中起着更大的作用。”(Hayek,1994,p135)所以本文借引相关的英文文献,以供参考。]7: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费方域等译,1994年版,三联书店

  哈耶克,1960:《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1997年版,三联书店

  哈耶克,1988:《不幸的观念》,刘戟锋等译,1991年版,东方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远荣译,1997年版,商务印书馆

  诺斯,1995:《制度变迁理论纲要》,《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诺斯,198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译,1994年版,上海人民/三联出版社

  诺斯、托马斯,1973:《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译,1999年版,华夏出版社

  North,D.C.,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yek,F.A., 1967,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Hayek,F.A., 1973,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Rules and Order(Ⅰ),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yek,F.A., 1982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A New Statement of the Liberal Principle of Justice and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Hayek,F.A.,1994,Hayek on Hayek ,eds. by S. Kresge & L. Wenar,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免费的论社会发展机制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辩证关系(5)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