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文学创作对书画技法的借鉴

时间:2017-08-01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鲁迅是中国史上的一位拓荒者。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履行了他“拿来主义”的主张,凭着自身深厚的功力,融入书法艺术中的飞白手法,有意在作品中留下一点空白,使主题或形象更加突出。他还借鉴绘画艺术中的黑白木刻技法和白描手法,使作品形象入木三分,形神兼备。这,自然得益于作家与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渊源。

  论文关键词:飞白;木刻;白描;艺术;艺术渊源

  鲁迅先生确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早在1923年,茅盾就在自己所写的《读(呐喊)》中评论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其实,不仅是小说,就其散文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来看,鲁迅先生巧妙地“拿来”,借书画等艺术技法,左右逢源,铸造自己的文学作品,为现代文学园地增添了朵朵奇葩。本文仅就其文学作品中借用书法、绘画表现技法的特征,予以粗浅评析。

  一、对书法艺术中飞白手法的借鉴

  出于表达的需要,鲁迅先生常常运用以虚衬实的,以达到“情到深处于无声”的艺术效果,这种语言风格,人们称之为“飞白”艺术。“飞白”本来是书法用语,指笔画中露出一丝丝的白地,表面看好像是一种缺憾,但它使书写显现出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达到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文学作为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其相通的运用形式:描述或刻画形象时,运用“一丝丝的白地”式的语言,使人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它常因作者情感、背景或人物性格表达的需要,比实际描述或直接抒情更能突出主题的要义,甚至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鲁迅运用“飞白”式语言,尤为频繁。

  如《祝福》,文章对鲁四爷家中的摆设作了一番细致描写之后,突然一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语句联在一起,留给读者一块空间和疑问:刚刚回来,为什么就要走呢?仔细对比分析才会发现,这何尝不是“我”对此的厌恶之情而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呢?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当作者得到柔石等人遇害的确切消息后,用了独立成段的“原来如此……”,省略号留下一个“令人不解”的空白,其中又凝结着作者多么浓烈的爱和强烈的恨!作者多是在“飞白”的语言中,表达出更加强烈的爱憎。

  文学家在刻画人物的复杂个性时,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言行、肖像、的多种描写来表现的,而鲁迅,不仅如此,还巧妙运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空间”来揭示人物性格。即运用飞白手法,衬托人物复杂的性格。《为了忘却的纪念》写冯铿女士时,后面有一个“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结句,有些同学奇怪这句为何不插入前文段落中。这段独立,是抑是贬还是恶?只有填充此句的“空白”内容,改为“虽然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但她的意志(精神)……”的句式时,其中的含意就迎刃而解,可见作者此句强调的,并非是她的身体、相貌,而正是她不易被人注意到的精神和毅力。作者不直接描写她的性格,一方面是对她了解不够,更重要的是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阿Q正传》第一章重笔写一个自高自大却又能自轻自贱的阿Q,末段突有一句“他睡着了”,看似闲着,却是神笔,一个愚蠢、麻木的小人物就这样又过去了一天。

  此外,这种“飞白”艺术还可以节省笔墨并且使语意绵长。细细品味一下语句,可以深味其中的效果。《灯下漫笔》:“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纪念刘和珍君》:“时间永是流失,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些语句语意空间很大,表达形式言简意赅。“直露”中的“飞白”确实体现了一个文学家的完美的语言风格。

  二、对绘画技法的借鉴

  在赞誉鲁迅艺术手法高明时,人们常断言他是一位高明的画家。追根求源,这个高明的画家在以文字为笔墨描绘形象时,是以什么画种,什么方式来塑造形象的呢?我们只要对绘画稍加了解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是一位黑白木刻大师,那些人木三分的小说形象,就是他以犀利的文笔为雕刻刀刻画出来的黑白木刻作品。

关于鲁迅文学创作对书画技法的借鉴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 比较文学核心构建理念论文
  •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论文
  • 比较文学发展前景论文
  • 探究世界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
  •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浅
热门推荐
  •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 浅论《傲慢与偏见》写作特点及语言特色
  • 儿童文学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