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管窥

时间:2017-08-01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以王秀杰、李松涛等辽宁作家的生态作品为重点,运用生态批评视角审视辽宁生态创作的现状,着重分析其主要特征,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利于辽宁生态文学创作的健康繁荣发展。

  论文关键词:辽宁生态文学创作;生态;生态预警;生态和谐

  从梭罗的《瓦尔登湖》(1854年)到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1948年)再到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年),随着这些经典生态文本陆续发表以及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文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面前,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把目光转向生态问题以及自己置身其中的生态,自觉地进行生态文学的创作。何谓生态文学?中者王诺的观点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他认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笔者也以这种考量尺度选取王秀杰、李松涛、商国华、鲍尔吉·原野、林雪等辽宁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着重分析其创作特征和蕴藉其中的生态价值。

  一、辽宁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现状

  辽宁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在数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质量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商国华的《失衡》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诗歌集,诗作采撷环境变化的碎片,捕捉传统的弊端,对诸多生态问题用诗歌的给予了生动地诠释,旨在把挽救失衡的地球作为人类的自觉行动。李松涛的诗歌作品也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生态预警价值。他的长诗《拒绝末日》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和首届全国环境优秀文学奖,他的另一首关注母亲河生态现状的跨文体长诗《黄之河》获首届艾青诗歌奖。女诗人林雪善于聆听生命中自然的声响,感悟自然万物和谐一致的节奏与韵律,她用智性、灵动、略带感伤的诗句谱写出的《大地葵花》,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作家王秀杰作为“鹤乡的女儿”,倾情于故乡的鹤与苇,出版了《鹤与芦花》《生命与自然》《中华鹤迹》《与鸟同翔》和《水鸟集》等散文集,“用作品寻找故乡”,被称为“盘锦生态散文第一人”(王向峰语)。她的散文创作深入探寻人与自然的生态文学主题,充分彰显了作家鲜明的生态审美意识。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一直以“草原歌者”的身份,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去书写他所魂牵梦萦的草原。他的《银说话》《羊的样子》等散文集,给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久违的一抹绿色。相对于生态诗文创作的活跃,生态小说的创作略显沉寂。儿童文学作家常星儿的《回望沙原》《苦艾甸》等小说热切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带有强烈的生态意识。

  二、辽宁生态文学的创作特征

  1.对生态伦理观的形象阐释——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西方生态伦的建构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法国学者阿尔贝特·史怀泽于1915年提出

  “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他指出:“敬畏生命不仅适用于精神的生命,而且也适用于自然的生命……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的生命,这里所指的“敬畏”决非远古时期人类祖先以图腾崇拜的方式将一切自然现象看做“神灵的凭附”而产生的畏惧感,而是平等地尊重、对待生命的一种谦和的态度。敬畏生命伦理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把伦理关怀延伸到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体中。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土地伦理”(LandEthics,又译“大地伦理”)思想。他指出:土地是一个有机体和共同体。“土地伦理只是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他还进一步强调:“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一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可见,这与人类中心主义所坚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利奥波德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地生命共同体的成员都有其内在价值,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理论与古老的东方生态智慧有颇多相似之处: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经·第五章》),的“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庄子·秋水》),的“泛爱众”,孟子的“恻隐之心”,佛家的“普渡众生”等。这些具有朴素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在辽宁生态作家笔下都有形象化书写。

关于辽宁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管窥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