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神乌赋》的伦理思想倾向

时间:2017-07-29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1993年出土于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的《神乌赋》,是西汉最早的一篇民间寓言故事俗赋,寓意极其丰富,不仅具有影射现实的意义,还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一是以鸟意象蕴涵伦理教义的“孝”;二是体现着重教化的伦理思想;三是体现的“三纲五常”思想。这一创作倾向不仅是独尊儒术之社会大环境的产物,还在于《神鸟赋》出土的墓主人所生活的东海郡的特殊背景。

  论文关键词:《神鸟赋》;伦理;孝;重教化;三纲五常;文化背景

  《神乌赋》的出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热情关注。此赋语句精炼整齐,叙事完整清晰、情感质朴、寓意深刻。从一个简单的两乌相争的故事中,反映了很多伦理思想,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分析这一问题,无疑对了解西汉末年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有所裨益。

  一、《神乌赋》的基本内容

  据考证,1993年出土于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的《神乌赋》,是西汉最早的一篇民间寓言故事俗赋。此赋是西汉人的真迹,遣词造句,都是原样”。据《发掘简报》记载,尹湾汉墓的墓主师饶,字君兄,在东海郡作过卒吏、五官椽、功曹史。师饶下葬时间在汉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可知其大致生活在西汉中后期至王莽专权的时期。

  俗赋是相对“雅赋”而言的概念,雅赋一般出于文士独创,多流行于社会上层;而俗赋虽亦有文人创作,然而又多带有民间色彩,相对而言,多于社会下层。有寓意性、叙事性、通俗性强的特征”。《神乌赋》是一篇典型的民间寓言故事俗赋,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两乌相争的故事:阳春三月,雄、雌二鸟在春季筑巢时,遭遇一只盗鸟偷窃它们辛苦积攒的筑巢。雌鸟拦下盗乌,与之讲理。盗乌不肯认错,反而故作怒色道:“女人本应性格温良,看你态度傲慢,十分不对!”雌鸟耐心劝说道:“我听说凡是君子,都没贪婪的丑行。因一时迷惑而知道悔改,迷失的道路并没走出多远,改邪归正,今尚不迟。”盗乌听罢突然怒气发作,恼羞成怒,击打雌乌致伤。
雄鸟赶来见雌乌伤势严重,命在旦夕。他扶翼伸颈,向天祈并回头劝慰雌鸟说:“这是命呀!吉凶难料。但我情愿与你共赴患难!”雌鸟回答:“以死伤生,圣人禁之。你赶快走吧!再去到新的家园娶妻生子,善待我们的子女。不要听信后娘的谗言,让我们的儿女孤单愁苦。”遂自缚双翼,投污自尽。雄乌顿时无比哀痛,高翔而去。

  这显然是一个影射现实的寓言故事,其寓意极其丰富。既有深刻揭露不公正封建下老百姓悲惨命运的社会意义,又有赞美夫妻生死与共之真挚情感,歌颂孝慈、贤德、勇敢之传统道德思想的伦理意义。本文拟侧重探讨其伦理意义。

  二、《神乌赋》的伦理思想内涵

  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它分为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我们这里仅在规范伦理学范围内探究《神乌赋》的伦理思想内涵。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过程的伦理学。《神乌赋》以形态,特别是“乌”意象展示着规范伦理学的某些内涵。主要是:

  (一)乌意象体现着伦理教义中的“孝”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它长期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被看作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之一。特别到了汉代,在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氛围中,“孝”成了封建统治者“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从而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极力提倡孝道。

  西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鸟类多比况人间,模拟人情百态。这些鸟意象中,有比拟爱情的,有比拟妇人贤德的,有比拟善恶的。有孝鸟、善鸟,有瑞鸟、恶鸟之比。如贾谊《惜誓》、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以及东汉王逸《九思》等作品中就频频出现的鸟意象。其中以乌为孝鸟的比喻最为常见,也最为深刻。《神乌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神乌赋》作者欲传达的孝道伦理教义是通过“乌”意象为载体完成的。《神乌赋》选择了一个传说中知道反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乌”意象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开头就称赞“乌”道:“惟此二月,春气始阳。众鸟皆昌,蛰虫彷徨。环飞之类,乌最可爱。其性好仁,反哺于亲。行义淑茂,颇得人道。”对“乌”大加称赞,把“乌”的品行上升到“仁”的地步,但其出发点还是反哺之“孝”的品行]。这恰好是极力倡导的有利于家庭、社会之巩固和稳定的孝道的主要内容。

试析《神乌赋》的伦理思想倾向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