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素语解诗者-试析李广田的创造性批评

时间:2020-08-24 16:42:45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雅言素语解诗者-试析李广田的创造性批评


  论文摘要: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的批评不仅诗性优美,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针砭时代流风。他的深刻体味、鉴赏以及优雅素朴的文字一起构成了其早期创造性批评的特色。

  论文关键词:李广田;创造性;文学批评

  李广田是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在中国批评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写散文和诗的同时,撰写了果戈理、兰姆等人的评论。后到西南联大任教,主要精力用于文学理论和批评。主要论著有《诗的》、《文学的枝叶》、《创作论》、《文艺书简》、《论文学》等。其中《诗的艺术》是专门的诗论,包括《论新诗的内容与形式》、《论之琳的(十年诗草)》、《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诗人的声音——论方敬的(雨景)与(声音)》、《树的比喻——给青年诗人的一封信》等五篇文章。首尾两篇是理论,阐明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间三篇是李广田文学批评的代表作。

  李广田的批评在40年代中期以后转向化批评,越来越信仰“文学与政治”相配合的观念,最后向京派做了告别。但是真正代表李广田批评成就的却是他早期的《诗的艺术》,它典型地体现了李广田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批评”的特点,李广田的创造性批评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批评者必须是一个欣赏者

  在《谈文艺批评》里,李广田说:“一个批评者不仅应当是一个最好的欣赏者,还必须是一个创造者,他不但要在自己心里把作者的创造再创造一番,就连他所写的批评文字,也应当是创造者”。

  “他不但应当在批评文字中把作者的作品复活起来,并且要藉了他的批评使读者感觉得更多,理会得更深,使读者愿意一再去读那作品,而在读者心中引起更多的创发来”。李广田明确提出了文学批评中要有“创造”的观点。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的批评?他首先要求“一个批评者同时必须是一个欣赏者,一个创造者,因为最好的文艺批评,是必须含有欣赏的过程和创造的成分。假如一个人不能欣赏作品,当然也就不能批评作品。至如根本不读作品,当然无从说长道短,读而无所动于衷,又如何能有所好恶,知其是非。……一个批评家要能知道作家的寸心才好,要知道作家的寸心,就不只是一些主观偏见或客观法则所能办到,必须设身处地去吟味它,体贴它,也就是好好地欣赏它”。李广田对西洋法郎士印象派的批评很有好感,对鉴赏性的京派更是情有独钟,并认为最好的欣赏就是“用了自己的灵魂在人家的作品中游历的过程”。以此为资借,李广田的诗的批评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深刻的欣赏和体味的基础上,同时他以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要求为榜样,认为“最好的批评应该是描写”。描写的批评,就是创造的批评。在李广田的创造批评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的艺术》中对之琳、冯至和方敬的三篇诗论。即《十年诗草》、《沉思的诗》和《诗人的声音》。

  《十年诗草》是以散文的笔法,优雅而素朴的文字构写成的诗评。从章法和句法、格式和韵法、用字和意象方面,作了细致的分析。他把之琳的章法比喻为流水,“我说这种章法像流水,或者说像流水的波纹,只有在平川之中才会有的。”李广田这种独特的细读式批评,完全得益于他对诗人其人其作的深刻的欣赏和体验,而且有他多年写诗的经历作基础,这样的心得难能可贵。李长之在《评(诗的艺术)》中说,批评家“像欣赏字画样地一笔一划在吟昧着,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文字中,是很少有其那样翔实而细人的”。李广田通过对之琳诗的解评,得出的结论是:讲究形式,并不只是为了形式本身,而更是为了形式所表现的内容。这篇代表李广田批评特点的文章不仅在深刻“体贴”的基础上分析了作品,探寻了文学批评中的“一般精神法则”,对新诗的技巧做了严正的维护,而且有着文学欣赏,帮助读者提高鉴赏能力的批评意义。

  在《沉思的诗》中,他以里尔克为参照,指出冯至对艺术的严肃,说冯至是沉思的诗人。“他默察,他体认,他把在宇宙人生中所体验出来的印证于日常的印象,他看出那真实的诗或于我们所看不到的地方”。而冯至的十四行体,“像一个水平瓶,可以给那无形的水一个定形,像一面风旗,可以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而十四行体这一外来形式“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又插去,它本来是最宜于表现沉思的诗人的”。通过对冯至诗的体察,进而认识到诗人高贵而强大的人格或生命。

  在《诗人的声音》中,以时代的变迁为根据,说明了诗人方敬由稍带颓废和纤弱的《雨景》进步到内容比较强烈的《声音》,并且热切地赞颂在时代的声音中,还有诗人的声音,“诗人的声音,就是我们的声音,时代的声音,诗人替我们呼吸,替我们发声又发光”。这就是诗人方敬的生命力量。

  正因为深刻的体昧、欣赏,所以这三篇谈技巧的文章同时融合了批评者的感情、思想、经验,与所评论的内容浑然一体,造成了强烈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