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德”与无为-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三

时间:2020-11-03 11:36:30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老子的“德”与无为-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三)

【摘要】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关键词】德;无为;天道;人道;生态平衡;天下大治


如何“以道佐人主”治国?郭店《老子甲》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第6-7简)、“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第29-30简)、“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17简)、“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第14简)。对于“以道佐人主者”来说,要向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第10-11简),要“知足”(第6简、第12简),“含德之厚”,要像无知无欲的婴儿一样。

一、老子的“德”的天道内涵

“德”是人在活动中的品德和操守。“德”、“行”并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1]“德”是伦的核心范畴。从古代伦理思想考察,有两种建构“德”(道德)的伦理观,一种是儒家的心性伦理观,一种是道家的天道伦理观。
孔子曰:“天下之达道五,所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之达德也。所行之者一也。”“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2]P28-29儒家的“道”乃“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德”乃“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道”“循其性之自然”[2]P17,“德”“行之者一也”。“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2]P29知、仁、勇三者具备,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人生最高理想准则。
郭店《老子甲》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2-23简)“道恒亡为”(第13简),“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第18简)“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第33简)老子认为,“道恒亡为”是“道”的特质,也是社会生活的原则。“道”对天下万物,永远无所求取。“道”永远没有法子称说,其本真之性隐匿而细微,然而,以天地之大却不敢支配它。人生天地间,应该效法“道”,对社会无私奉献,永远无所求取;应当“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像无知无欲的婴儿一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亡为”(无私奉献,永远无所求取)便是道家所推崇的人生最高理想准则。
老子的“德”是得之于“道”(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天道“亡为”,人得之于“道”,则应“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道“亡为”,幽隐无形的“道”显现于万物,万物因“道”而生,“道”并不想得到什么,对万物无私奉献,永远无所求取。因此,圣人守持无为之道而事事,对百姓不是用言语进行说教,而实施以德感化使其效法。一切顺应自然,即使对百姓有所帮助,也不要以为自己出了多大的力;有所成,也不要自以为有功,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有些人违背“亡为”的准则,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有所为而为之。这样的人(为之者)没有不失败的。有些人办一件事,不深入调查,单凭主观想象,如此这般地拿出一套方案,硬着头皮去实施。这样的人(执之者)没有不事与愿违的。因此,圣人“亡为”,所以事情一定会成功,“亡执”所以能把握住事情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