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华的狱中诗魂

时间:2020-10-31 14:29:36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潘霍华的狱中诗魂

  德国青年神学家迪特利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的传世之作:《追随基督》、《团契生活》和《狱中书简》,早已是基督教界广为流传的名著。自七○年代起,因著中译本的发行,华人教会早有诸多引介文字。

  可惜,最具争议性的《狱中书简》,所据之英译只是节本,其中书信多遭删头去尾,尤其美中不足的,多首精采的诗作被删除。而在《狱中书简》(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八版)和《潘霍华的心灵世界》(雅歌,1995年再版)二本中文著作中,所收录的诗更有节译、漏译、错译之现象。(注1)

  本报告根据《狱中书简》全译本(注2),完整收录潘霍华在狱中所作十首诗,译成中文;并尝试从文学和神学的双重角度,初探潘霍华的狱中诗魂。诠释潘霍华的诗的论述,似乎只有一本德文著作,Hampe所著的《善的力量》。(注3)

  时空背景

  一九四三年四月五日,潘霍华被逮捕,囚于柏林之提格(Tegel)监狱。同时他的二姊(Christine,后来活到一九六五年)和二姐夫杜南毅(Hans von Dohanyi)也被捕。他们都被控告阴谋叛变。

  隔年七月二十日,舒道芬堡伯爵(Colonel Klaus von Stauffenberg)谋刺希特勒失败,反抗运动的组织曝光。十月初,潘霍华和朋友原本计划越狱,但旋即放弃,因为在十月四日哥哥克劳斯(Klaus Bonhoeffer)和大姐夫施来舍(R?diger Schleicher)等人也遭逮捕,潘霍华不想因越狱再连累家人。十月八日,潘霍华被移到高度设防的阿布雷希王子街(Prinz-Albrecht-Strasse)监狱。

  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潘霍华在福洛森堡(Flossenburg),被处绞刑,享年三十九岁。姐夫杜南毅同一日在沙身豪新(Sachsenhausen)受死。四月二十三日,克劳斯和施来舍也在柏林被处死。

  自一九四四年六月到十月,潘霍华从提格监狱,先后寄了九首诗给他的好友贝德格(Eberhard Bethge)--同时是他的学生和亲戚,因贝德格娶了潘霍华的外甥女,就是大姐乌苏拉(Ursula)和姐夫施来舍的小女儿雷娜特(Renate)。最后一首诗,是潘霍华于一九四四年底,从阿布雷希王子街监狱寄给母亲的。这些作品按照寄出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 回忆 ( Past, June 1944)

  2. 忧伤与喜乐 (Sorrow and Joy, June 1944)

  3. 我是谁? (Who Am I? June 1944)

  4. 基督徒与异教徒 (Christians and Pagans, July 1944)

  5. 囚牢夜语 (Night Voices in Tegel, July 1944)

  6. 通往自由的四站 (Stations on the Road to Freedom, July 21, 1944)

  7. 朋友 (The Friend, August 1944)

  8. 摩西之死 (The Death of Moses, September 1944)

  9. 约拿 (Jonah, October 5, 1944)

  10.善的力量 (Powers of Good, December 1944)

  【以上诗歌译本请访问:《狱中诗选》】

  这里,正好以刺杀希特勒失败的七月二十日,作为划分这十首诗的分界。七月二十日以前的五首作品,让我们得窥这样一位意识高超的人物被囚的内心世界--他的沮丧和希望、恐惧和勇气、忧伤和喜乐--这些内心剖白,在在见证他的狱中生活和他对苦难的态度。

  以后的五首作品,除了「朋友」,其余四首都充满被浇奠的死亡意象。

  为什么要探讨潘霍华的诗?

  诗,是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和散文相比,诗较多感性,散文则更具知性。不过,潘霍华的诗作,没有一首论及儿女私情,都是寄给贝德格的。除了「回忆」和「囚牢夜语」两首,比较多个人主观的情绪宣泄,其余八首作品,单从标题来看,无一不具有鲜明的神学主题。即使是个人性的「回忆」和「囚牢夜语」,也都探讨了受苦和公义。

  因此,潘霍华的诗兼具感性与知性、主观与客观;如同他的神学,试图在巴特(Karl Barth)所强调的客观启示、和布特曼(Rudolf Bultmann)的主观主义之间,寻找以基督为中心的平衡点。如果说,我们希冀从他浓缩而精练的语言中,捕捉一些他最后的神学精华,应当算是合理的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