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与“醒”的罅隙间——一种精神向度上的鲁迅小说(7)

时间:2018-02-02 我要投稿


与鲁迅有着重要的传记性联系的“梦”与“醒”,是鲁迅思考及表现的重要命题。围绕“梦”与“醒”的冲突,小说出现众声齐鸣的复调风格;而鲁迅对“梦”与“醒”的超越,则凭借开放式的循环结构而实现。在作品中,主题和诗学特征既互相支持又互相制约,一方面,主题内容的表达要求并决定了最后的诗学特征;另一方面,借助于叙事风格、叙事结构等诗学特征我们才能够准确和充分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因此,应该以一种有机结构式而非单线因果式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在鲁迅小说,“梦”与“醒”为我们提供了把握这种关系极好的线索。

透过鲁迅的杰出小说,见证着一个热烈中卓绝的冷静者。

注释:

(1)《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页。
(2)《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
(3)《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第456页。
(4)《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512页。
(5)同注(3),第455页。
(6)《书信250411·致赵其文》,《鲁迅全集》第11卷,第442页。
(7)《且介亭杂文末编·我要骗人》,《鲁迅全集》第6卷,第487页。
(8)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无地彷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400页。
(9)同前注,第393页。
(10)M·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年7月版,第29页。
(11)同前注。
(12)此处及此后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作者”概念沿用了巴赫金的用法,实际上它相当于当今叙事学中的“叙述者”。
(13)《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第20-21页。
(14)[美]李欧梵《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与大众》,伍晓明译,《当代世界鲁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6-27页。
(15)《两地书·二》,《鲁迅全集》第11卷,第16页。
(16)同注(10),第58页。
(17)[法]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此处译文采用谭立德译《米兰·昆德拉访谈录》中引文,见《20世纪世界小说经典》(下),华夏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444页。
(18)同注(10),第109页。

在“梦”与“醒”的罅隙间——一种精神向度上的鲁迅小说(7)相关推荐
  • 宋元话本小说的文体形态与繁荣经济文学发展路论文
  • 通过美丽的谎言和残酷的真实浅析文学中相反的两个向度论文
  • 对《美国往事》文学创作的解读浅析论文
  • 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论文
  • 有关英美文学的论文
最新推荐
  • 比较文学核心构建理念论文
  •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论文
  • 比较文学发展前景论文
  • 探究世界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
  •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浅
热门推荐
  •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 浅论《傲慢与偏见》写作特点及语言特色
  • 儿童文学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