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尔雅》在注释学上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0-08-28 16:42:17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尔雅》在注释学上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 :《尔雅》是按词义系统的体例对先秦注释所作的大总汇,它通过对古注的系统整理,提出一系列
注释与条例,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了可靠依据。《尔雅》开“雅学”
之先河,堪称辞书之鼻祖。
《尔雅》为十三经之一,在传统学术长河中素有通经之“阶路”、学问之“梯航”的盛誉;在语言文字学
史上被奉为训诂学的鼻祖;在词典学史上拥有乃至世界“第一部词典”的桂冠。此外,《尔雅》对注释学
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注释学是吾师汪耀楠先生殚精竭虑,把传统训诂学和古籍整理实践结合起来研习而提出的一门新的学科,
它是“文籍注释的和方法,探讨注释文籍的的”[(1)]。
注释学之名的提出是当代的事,其形成则有悠久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
四部著作的产生标志着注释学基础工作和基本的完成”[(2)]。本文试探讨《尔雅》在注释学上的重
要地位与作用。

《尔雅》是按词义系统的体例对先秦注释所作的大总汇;是注疏工作不断,人们对词义的理解要求有
一个共同标准的结果。它的问世,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这里首先要触及到《尔雅》的成书,因为它关系到注释学初步形成的时间。关于这个问题,至今
积讼千年,莫之能一,主要有以下数说:其一,《尔雅》为孔子门人所作。这种说法最早由汉代鸿儒郑玄提出
,晋葛洪承继之。其二,《尔雅》为周公所作。这种说法源于魏张揖,后世宗之者不乏其人,晋郭璞、唐陆德
明等均持此说。其三,《尔雅》为秦汉学者所纂集。此说由宋欧阳修提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予以肯定,
对当代学界极大,有人视之为定论;但持说立论者未曾提出过有力证据,并且至少不能回避两个问题:一
是《尔雅》在汉文帝时一度与《论语》《孝经》《孟子》“皆置博士”[(3)],为国家所倡。汉文帝即位
距汉高祖开国仅20余年,此间如有人编纂《尔雅》,其姓名当不能湮没无闻;二是《尔雅》资料来源于《诗
》《书》、百家语等,而秦王朝对学《诗》《书》等是有明令的:“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4)]在这样的气候下,谁敢而走险?由此可见,
《尔雅》成书不会是在秦汉,而在秦汉有所增益,当是事实。
那么,《尔雅》到底成书于什么时代呢?当代学者何九盈、徐朝华诸先生通过对《尔雅》深入而全面的研
讨,认为《尔雅》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古籍词语训诂资料编纂而成,并非一人之
作。他们分别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和《尔雅今注》中有详备论述,其资料翔实,持说有据,透辟,令
人信服。限于篇幅,姑不征引。
理论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一定是空中楼阁。注释学作为一门科学而异军突起的条件之一就是“有
广泛深入的注释实践”[(5)]。《尔雅》正是对先秦到西汉注释实践的。“如果此时没有大量的注释
,就无法编撰出这样的专著。如果不是注疏的发展兴盛,也就没有必要编撰出这样的专著”[(6)]。
从汉字特殊性的角度看,文字与语言的分离之时,就当是注释工作的开始之时。上古《易》《书》,著于
甲骨,简奥而佶屈,非有注释,实难通之;即便有注,连韩愈、王国维等博学之士也有难以尽晓之叹。到了春
秋时代,精当的词义辨析语料蜂出,诸如“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7)],“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
止戈为武”[(8)],“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9)],“凡师,有
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cū?①者曰侵,精者曰伐”,“苞人民、殴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
伐”[(10)],“凡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国曰崩,邑曰叛”[(11)],“凡诸侯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