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洞穴———论金庸小说中的一个原型意象

时间:2018-01-17 我要投稿
与小说叙事中包涵特定的文化心理原型有密切的关系,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洞穴意象实质是个体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文化心理原型,主人公出入洞穴具有 “再生仪式”的特征,它负载着主人公成长中克服困境的叙事功能,读者在阅读中也体验着这种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 武侠小说 洞穴原型 文化心理 再生仪式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当代广为流传,被人称为“有华人处,必有金庸小说”,其情节之曲折,人物之生动,之精湛,品位之高雅构成了它雅俗共赏、魅力四射的接受基础,当前大众文化中普遍被认可接受的武侠文化也几乎是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底蕴起来的,金庸武侠小说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与文化的需求相契合,小说本身蕴涵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民族文化心理接受图式的顺应等第,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武侠文化已经生长发育为当代大众文化中重要的文化想象类型,理解和消费武侠文化艺术作品常常是华人对自身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同时武侠文化作品也是当代个体意识和消费意识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金庸的武侠小说能够流传四海,弥久,除了上述原因外,与小说叙事中包涵一定的文化心理原型也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一点在金庸的小说中似乎很少提到。金庸的武侠小说能够在众多的武侠作品中卓尔不群,与金庸以比较高明的艺术形式负载了人类的心理原型分不开,如小说中蕴涵的“成人礼原型”,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具有的“母亲原型”、“智者原型”以及“阴影人物原型”的特征,它们负载着人类心灵进化史中沉淀下来的经验与模式,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着这种力量,并且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获得面对生活困境和挫折的心理力量,此处我们简单讨论小说中一再出现的“洞穴原型”。
“原型”是神话原型批评中的术语,瑞士心家容格认为“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通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1]神话原型的批评对象一般是包含神话性因素的古典作品和经典作品,大众文化作品一般是在其批评视野之外,事实上当代影响大,流传广的大众文化作品包含着许多神话性因子,表征着人的集体无意识。武侠小说被称为“成人的童话”,在叙事模式上比较单一,如主要是的情节模式是:主人公优于小说中的其他角色,通过一系列的巧遇,偶得,历险,斗争,使得主人公不但战胜了对立面角色,而且可以超越环境,从叙事学的意义上讲,武侠小说中除主人公以外的其他角色和环境都是辅助性设置,其功能是凸现主人公的优越性,
这其实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个体神话,这使得的现代人在代入式阅读中获得了无尽的快感,极大地释放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竞争带来的挫折感和压抑感,这种神话性与弗莱在《批评的解剖》提到的文学史的仪式原型五阶段中的前两阶段极其相似,既“神话”阶段和“传奇”阶段,“主人公在种类上高于他人和环境,便是超的存在---神,关于他的故事便是‘神话’。”[2]“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他人和环境,便是典型的传奇主人公了,其行动卓绝超凡,但他本人是人而非神。”[3],那么借用神话原型的批评来观照武侠小说并非是“关公战秦琼”。
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再出现“洞穴”的意象,便具有“原型”的特质,这是因为金庸小说中的洞穴大多具有深层心理仪式功能,即主人公在进入洞穴前后发生了巨大的无意识心理变化,这种深层心理变化以隐喻性的“武功修为”的变化为表层叙述,武侠小说的核心性要素是“武功修为”,正是凭借着“武功修为”的变化,即使主人公在进入洞穴时处于一种“成长困境”但在出洞时却具有了克服困境的能力,隐喻着主人公获的了新的心理能量,经历一次精神的再生仪式。我们把金庸武侠小说涉及洞穴的情节大致梳理一下,如下所列:
1、(1)陈家洛在被敌人战败逃走后,来到一座古城遗址,在山峰上发现一个“只是年深月久,洞口已被沙子堵塞”的洞穴,进入一座迷宫。(2)发现羊皮册子和竹简,得到迷宫的宝藏地图和上乘武功秘诀(3)依此武功战胜了阴影人物张召重(《书剑恩仇录》)
神奇的洞穴———论金庸小说中的一个原型意象相关推荐
  • 文学类论文题目
  • 谈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论文
最新推荐
  • 比较文学核心构建理念论文
  •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论文
  • 比较文学发展前景论文
  • 探究世界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
  •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浅
热门推荐
  •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 浅论《傲慢与偏见》写作特点及语言特色
  • 儿童文学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