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美博物馆的文化异同

时间:2020-11-11 19:56:1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中美博物馆的文化异同

  在过去,我们去博物馆的时间确实有点少。即便去了,也常抱怨“不好玩”、“没意思”。这次去美国,切身体验了一次“在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的感觉。

  仔细回味,发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博物馆其实都凝聚了太多故事。那句“爱上博物馆”,可以是一本书,一个口号,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上的融合

  进门之前,妈妈又一次对3岁的孩子说:“一直紧跟着爸妈,不要大声说话,所有的东西只能看,不能摸。”在国内的博物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叮嘱。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我见到了另外一幕。“谁知道比萨饼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讲解员胖叔叔问。一个男孩说:“奶酪和番茄酱。”胖叔叔说:“原来比萨饼是用这么多原料做成的。拼贴画也是一样,是由各种材料拼凑起来的。”他一边讲,孩子们一边临摹墙上的名画。

  这一幕不同的细节当然反映了中美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折射出了双方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不同。中美博物馆最直观的区别是,中国的博物馆相对正统、严肃,而美国的博物馆则更注重互动,强调观众的参与。

  不过,这种差异正在悄无声息地变得模糊。如今,许多中国家长越来越重视带孩子去博物馆。一些博物馆也会人性化地在入口处为游客发放导览图片,指导参观。展厅里陈列的说明、灯光都经过精心的安排,游客的参观会变得非常舒适。

  大众化的狂欢

  “到波士顿要去哈佛,到哈佛要看博物馆,到博物馆先看玻璃花。它们不仅是哈佛生物教学的教具,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收藏。19世纪中叶,波士顿的手艺人莱昂波尔德和布拉什卡,以传统玻璃工艺制作了大量植物模型。”我参观时,正巧遇到老师在指导一群学生分辨北美大陆的农作物,学生认真做笔记,也热烈地讨论着。

  另一天,小雨,我去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门口,不少人在台阶上举着伞整齐地排队。隐约听到有人讲解:“圣诞节期间,这里一天平均接待1万多人,最多时达到5万人……”今天的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

  有评论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逛博物馆成为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各大博物馆都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在这方面,中国的博物馆还有待改进。其实,博物馆不仅可以让人们从展品中获得知识,更可以成为周边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运营中的借鉴

  近年来,服饰展览馆、电影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的'出现填补了我国传统博物馆的部分空白,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体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这是一个博物馆迅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私人艺术收藏者正开设或计划开设博物馆。”

  截至2010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已达3020座。绝大部分省级以上博物馆及部分新建的地市、县级博物馆设施齐全,藏品保存、展示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各博物馆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有效保护,不少保护修复技术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国内博物馆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外国同行学习和借鉴。通过多年实践,美国博物馆形成了丰富的筹款经验和一整套操作模式。除了门票收入外,其资金来源还包括政府拨款、相关纪念品销售、会员费、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专项基金运作收益、授权和特许销售费以及借展费等。

  最重要的是,在保持自身非营利公益事业性质的基础上,美国博物馆已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

【浅谈中美博物馆的文化异同】相关文章:

浅谈中美博物馆的文化差异论文06-17

浅谈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论文04-27

浅谈中美教育差异11-05

浅谈我眼中的中美教育的差异10-29

浅谈壮族的文化11-02

浅谈茶的文化11-01

浅谈士的文化10-24

浅谈博物馆的管理与发展11-10

浅谈历史中美与美育的功能论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