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时间:2022-03-25 19:23:42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下面小编整理的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欢迎阅读收藏。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学校校园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品质、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的制约,但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超前性、渗透性特点,社会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往往是以校园文化为中介来实现的。通过积极向上,富有品位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大的作用。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观念与文化活动两个方面。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具体环境。在素质教育得到重视的现阶段,我们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陶冶学生情操、警示学生不良行为的无声管理机制,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的育人功能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陶冶学生。

  陶冶;即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校园文化产生之日起,在氛围和环境的有形、无形方面已经发挥了教育主体的职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校园走廊墙上、在活动的房舍里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随意安排,孩子周围环境应当对他有所启示。”在班级里建立“荣誉角”、“学习角”等;学校里绿地、草坪、花草、树木,校园里挂上诸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校风”之类的大幅标语,这些精心设计和规划的教育环境,可以有力渲染教育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感染学生。

  感染,即以一定的教育机制来感染学生。校园文化设施地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时向周围辐射着文化的氛围和气息,给学生以强烈的精神影响和启迪。因此,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健康的,优秀的环境。要根据教学、生活的需要,科学安排校内各个功能区。要大力改善校容校貌,搞好绿化美化和校内建筑物的装饰,开辟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娱乐休闲专场所,建立各种宣传栏,购置必要的娱乐健身设备和器械等,起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再如校园的队室、宣传窗、阅报栏、红领巾广播站,刍鹰优化站队报等这些校园文化的重要设施,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在这里,他们将会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校风的熏陶作用。校风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工程。所谓校风,即学校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的教学意识、育人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以及为全校师生认同的目标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校风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班级的班风和学校干部的作用上,它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良好的校风,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下受到激励,健康成长。榜样的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榜样是校园这个特定区内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是师生员工公认的学习楷模。他们集中地反映出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行为方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既是校园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对于弘扬正气、优化校风、培植校园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三、结合教育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和时政讲座,增强学术研究信息,扩大与外界交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探讨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举办读书会、报告会、讨论会、演讲会等,使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才华,培养学生求知、进取、开拓的意识。校园文化是以队员为主体的。如娱乐型、求知、思维型、时事型的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既可以展现个人才华,又可以学习知识、扩大交际,增强实践能力,以生动的形象和浓厚的感情色彩,将真善美融为一体。它与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迁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少年儿童受到熏陶,对队员德、智、体全面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的校园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育人出发,精心设计,综合治理。既要培育学校传统,又要吸纳时代精神,既要建设精神环境,又要重视物质环境。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产生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精神,展示新的风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抵制不良文化和思潮的侵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克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信意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在学习上的潜力是极大的,只要教育得法。”几年来,我们用以上几种方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提高了育人功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 校园文化的认识

  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场所,对师生具有长久、深远的影响,它时时向周围幅射着文化氛围和气息,给师生以强烈的精神影响和启迪,使之获得心理上的平稳,默化价值观念,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方式,使环境进一步美化、净化、绿化、新化,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绚丽的画,一曲动人的歌,在这里师生们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爱国意识,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品质。

  80年代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方兴未艾。然而对什么是校园文化,人们的观点不一,可谓见仁见智。这一方面反映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认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认识本身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近年来,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提出了许多看法和观点。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众体,并且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对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增长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德育的培养

  1.可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合理的设施布局,以至于校园的建筑、教室的布局,校园的花花草草、师生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就容易受到好的影响和感染,使他们触景生情,“近朱者赤”,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的学生,会觉得舒心怡神,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环境中生活,对一些庸俗的和不合理的消极腐败的思想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可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健全的监管框架和健康的'舆论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起着巨大的规范作用。在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健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很快的认识到,并自我进行调节矫正。有时候,学生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学生不会去反驳同学们的建议、批评,没有人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从有名的“破窗效应”就可以看出:优美的校园环境,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干净的地上扔纸屑吗?会随地吐痰吗?会在干净的白墙上乱涂乱画吗?当然不会!

  六、智力的培养

  1.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整个学校为集体为单位的,所以应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协调。如果有必要,也应该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否则会受到一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的压力,就会要求学生主动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团结、和睦友好的小组里的学生也会亲身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集体力量的伟大,这也便于他们建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

  2.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以避免对学生教育的“一刀切”,造成学生单一的性格倾向。而是应该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现在的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差,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则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轻松愉快,在轻松的心境下,打开心窗,可增强学生的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孤僻不合群的学生能够找到好的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

  七、审美的培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不例外。然而,在处在少年时期,小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弱点: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可能认为凡是少、新、奇的就是美;同时也有很强的虚荣心理,只求外在美,而忽视真正的内在美,容易形成扭曲的审美观,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比如校园里的宣传栏,走廊上的板报,教室的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师生劳动的结晶,也是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知识,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 “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会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相关文章: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11-04

浅谈网络文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10-28

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的论文10-31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与育人11-29

企业文化功能浅谈08-26

校园文化市场的要素与功能论文09-26

浅谈上海高中教育走向“全面育人”11-23

浅谈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的论文09-08

试析校园文化市场的要素与功能论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