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文化的诠释

时间:2021-05-01 16:07:3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对文化的诠释

  挥哥牛气冲天,斗胆写下如此题目。之于老子三宝中的“不敢为天下先”,却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然仔细思量,不禁毛骨悚然,有点类似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觉。虽初生牛犊,殚精竭虑,毕竟黔驴技穷,漏洞百出,贻笑大方。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当代人学家,文化学者张荣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阐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为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贴切的理论支持。文化是文明的裁体;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文化也是人学的社会呈现。文化蕴涵人最高贵的意义,以信仰真理;知识善行;仁爱美情来烁炼人格是人最高贵的意义,也是文化的最高表达。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此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克莱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个文化的定义。

  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场对传统思想批判和反思的潮流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内普遍展开。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中,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文化的解释》倍受同行们注目,因为其代表了一个新的人类文化研究学派即解释文化人类学的诞生,标志着作者本人在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转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作为人类学家,格尔兹更注重从人的自然进化和文化互动的发展史来展开。他认为,文化不是被附加在完善的或实际上完善的动物身上,而是那个动物本身的生产过程的构成要素,是核心构成要素。格尔兹说道:“既然从内在因素出发,有关占统治地位的神经过程的完全具体确定、有足够适应性的解释是不成立的,那么,人类大脑就完全依赖于文化资源来活动;而这些文化资源不是心智活动的辅助物而是构成成分。”以之反观人主体本身,不存在独立于文化之外的人性,而人的属性首先是多样性。按照他的理解,我们可看出,人类的文化史可能要推及到史前时代,并且文化概念对人的概念的影响相当强烈,一直到情感的层面。但作者所坚持的文化概念既不是多所指的.,也不是摸棱两可的,而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续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

  文化是人编织的悬挂自己的意义之网,因而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它阐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方式。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上述的解释似乎太过深奥,让挥哥也犯晕。按老百性的说法,这人读书多,这人就有文化。以挥哥的理解,文化不过是一种人们用以交流的表达方式,而更趋向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程度。远古时代,中国以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为先古文化的先驱者,是中国文化的根。既而李白、杜甫、屈原、苏轼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接着鲁迅、郭沫若、巴金等为当代文化的使者,是中国文化的发扬。在民间,有草根文化,如一段说唱,一首山歌,几句调侃,都是至真至纯的。居城廓庙堂,填词造句,歌舞升平,或附弄风雅,或曲高和寡。在百姓眼中,只要识得二、三千字,写得三、五篇文章,便是“文化人”了。因此,在街头巷尾,便有以“先生“或“大先生”称谓。在幼小时,读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见他“之、乎、者、也”,口中言:“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忍俊之余,便以为他是“文化人”。直到读《阿Q正传》,知道阿Q没有文化,粗人一个,有“精神胜利法”,还是极有思想之人。甚至还知道上刑场的那一刻,把“圆”画好,也不能说没有文化。于是,在上小学时,模拟别人写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批点,便以为自己是“文化人”;至中学时,写一首小诗,在报刊上发表,便以为自己是“文化人”;至高考中榜,就如古时中状元一般,便以为自己是“文化人”;及至参加工作,偶写几篇豆腐块登载,便以为自己是“文化人”;初涉网海,在几个网站上传几篇博文,便以为自己是“文化人”……因之,挥哥对“文化”的曲解,娱了自己,却误了别人!

  牛年将至时,挥哥不再写任何东西,带着一种欣赏观摩的眼光涉历网海,却是风光无限,感触颇深!真正的“文化人”太多太多,让挥哥自惭形秽。好长一段时间,竟不敢提笔。回首挥哥原有的博文,竟是那样的浮浅草率!且不说错别字常有,文理不通,既谈不上意境,更谈不上品味,真的有污博友的眼球,目不忍睹!春节期间,恰有闲时,狠下决心,仔细品味众多博友美文,却是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有感于新浪博客网中九月入画的精妙诗句,氤氲意境,神来之笔;有感于网易博客中断肠红袖的言辞缱绻,挥宏泼墨;有感于悟之墨语的艺术博客那书画并茂的唯美写意;有感于枉凝眉·潇湘妃“心慈则貌美,人善则福多”脱俗境地;有感于墨指含香“清绝西风消瘦罢,自斟潇洒饮东篱”超凡之态……以挥哥力荐,他(她)们应该属当代“文化人中的文化人”,挥哥望其项背,学问不止!也为能有缘相识,而荣幸不已!

  在不久的将来,博客文化将会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走进寻常人家,而不再是城市领域的一枝独秀。也必将成为一种人们交流的重要载体,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植根于这片文化沃土,或汇集于源远流长的文海墨涛中。

【浅谈对文化的诠释】相关文章:

浅谈对科室发展护理文化的探索10-12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04-01

浅谈鲁菜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04-15

浅谈文化对城市发展战略战略的意义03-17

浅谈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论文09-05

浅谈清初文化流入对东北地域文化开发的贡献11-01

浅谈壮族的文化11-02

浅谈茶的文化11-01

浅谈士的文化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