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的转换论文

时间:2021-04-30 20:48:21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的转换论文

  一、文化建筑的设计过程

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的转换论文

  (一)立意

  文化建筑空间与形体的塑造,是一个“意在笔先”的过程,要有一个指导思想,但是这个指导思想并不虚幻,那些触动创作的元素也不要求太精确太理想。其核心任务是将一定的文化思想与元素转换为设计中的物质空间,将能与特定地块环境和谐对话、内外整合的空间场所当作目标。

  (二)从总平面入手

  从总平面着手设计,划分场地,寻找潜在的体块分隔和有可能的轴线方向,处理地形和周围建筑的进退与呼应关系。比如,乡土民俗博物馆设计,一开始应考虑水、寨子等场地环境,注重与场地外围轮廓的契合。建筑内外环境都应该是经过设计的,首先应考虑场地的综合利用,做好内外分区和功能分区(如车行与人行的安排),以及入口广场和鱼嘴广场的布置。从总平面开始,在基地地形图上反复分析,先分出建筑所占部分和场地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再着手建筑部分内部的空间组织。内和外相辅相成,好的设计,内外空间都是积极的。所谓积极,就是经过精心设计,具有必然性,而不是做了某一部分“剩下来”的。

  (三)从轴线突破

  形体和空间的设计必须通过轴线和序列组织。轴线是建筑平面和体型的组织规则和构成逻辑,序列则体现空间的层次,这种层次和流线往往是紧密相关的。建筑中的轴线是指被建筑形象所交代的空间和实体的关系,由这种关系,在人的视觉上产生一种“看不见”但又“感觉到”的轴向。合理的建筑处理使轴向感更合乎意图,譬如故宫的南北轴线,其方向感极强,空间序列层层递进,传达出皇权至上之感。轴线不但是形体的组织,也可以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不一定就是直线,但必须是可以感知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轴线的确立可以从周围的环境要素出发,从选取的文化目标和文化氛围出发,或者从特定的功能流线出发等。一个建筑可以由多个轴线组成,有空间上的轴线、实体的轴线,还有文化意义上的轴线等。设计要有轴线、有序列,建筑体量要有方向感。设计之初可以从一个或一组几何形开始,逐步变化和调整,结合空间、体型、功能、流线、环境、文化等综合思考,方方面面都有了统一的节奏,才能说是一个比较深入的设计。

  (四)关于主体建筑的处理

  主体建筑的体块组合可以是集中式或分散式的,都要根据最初的基本型反复分析推敲。不建议纯粹的分散或集中式布局,即分散的部分也需要有中心(轴线)作联系,集中式布局也应有拆分的部分(不要简单地堆成一团)。设计者可以尝试要做集中先做分散,要做分散先做集中的设计方法。文化建筑设计,需要形成一个能够控制全局的中心空间,或是实体的或是被围合的广场、庭院,来渲染主题。

  (五)关于庭院组合

  庭院组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一种常见形式,将人文思想和美好意境融入其中。例如,在珞珈书院设计题目中,要求学会庭院组合的运用,不限制设计师在设计中求创造求变化,相反地,设计者要“食古而化”,在熟练的基础上渗透庭院空间组织的规律,活泼地表达,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庭院组合的空间元素以及围合与渗透的章法。当然这种设计训练有一个过程,先是考虑约束,然后再超越,体验“戴着镣铐舞蹈”的境界。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并非随随便便而来,需要耐心思考和反复推敲。

  (六)开放现代的思维

  最后,回到当初确定的文化主题和目标,一定要采取开放的思维,文化建筑的设计不等于传统建筑符号的简单复制和堆砌,而是要学会用建筑语言在空间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表达。千万不要以为做一个坡屋顶,加几个明显的“符号”就是反映文化了,不应该把文化简单、僵化地贴在建筑上。设计要巧妙,体现一定的抽象思维。总之,要学会从无到有的布局,需要很好的控制能力和辩证思维。如果选择集中式体型,那么就要及时打破集中式体型的格局;相反,如果选择分散式体型,那么就要考虑及时收拢分散式体型。

  二、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的转换

  通过文化建筑的设计训练,逐步走向设计语言表达的自由。避免对文化表达的理解停留在生硬的符号借用和简单嫁接上。运用几何手段,结合特定功能,叙述内心故事,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和理解。以珞珈书院设计题目为例来说明如何实现文化语言向空间语言的转换。

  (一)意在笔先———探寻文化脉络

  文化建筑首先是植根于文化的,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诗词、昆曲、园林等传统文化形式。因此,可先设想一个故事,借用中国古代诗词,感受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体会场景的渲染和层次的递进。嚕嚰嬉槲幕主题的建筑设计教学例如,一位学生的设计取意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通过诗句感受空间无限延伸,在尽头却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的意境。因此,采用了层层跌落的徽派民居式风格,并使用了中心扭转形式,从而在达到设想意境的同时,突出空间的主体地位和空间趣味的变化。

  (二)山水入画———考虑场地环境

  在确定了大致空间意趣后,场地环境成为影响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此设计中地形位于野外,既有山有水,还高低错落,宜采用分散式布局。分散式布局使建筑有了不同方向延展的可能,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景观,也使山水的美进入建筑之中,对于营造之前设想的场景而言,也更为自由,使空间的序列和意境的线索相统一。然后划分功能分区:综合的功能、相对舒展的地形、庭院布局的目标,这样有利于把建筑体量分开。例如,一位学生的设计理念是“寻涧见石”,在充分考虑了场地周边环境后,将山水的意象和建筑巧妙融合,以开放式布局将自由的体块与水体交错组合。建筑整体不仅有水流动的质感,体块的交错也营造了建筑内部清风飒爽的通风环境。

  (三)渐入佳境———组织空间序列

  在确定大致意象和形态后,设计着重于通过推敲空间的组合序列来体现建筑的文化内涵。在设计构思里对流线的组织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悬念,讲究前后的'递进和变化,用一种路径来串联和组织,将这种路径的转折变化融入庭院布局。例如,一位学生在“珞珈书院”中的设计理念是“曲径通幽”,在组织书院空间时采用了路径与深潭的层次递进,充分运用建筑空间组织的序列层次、虚实、转折等方法。一叠叠的院落在路径的引导下不断推进,主要空间、辅助空间以及交通部分都分置在不同的体块之中,分离却不分散,并且空间层次逐渐推进,能充分贴合“曲径通幽、余意不尽、婉转不断”的诗画意境。

  (四)融会贯通———提取文化元素

  舒尔茨曾指出:“整个文化既是以符号系统的发展作为基础,来保存并延续其经验的。”但文化元素的提取不仅仅是将其符号化,更多的是将其融入建筑的空间布局、肌理表皮以及材料工艺中。在乡土民俗博物馆、珞珈书院以及昙花林历史地段图书馆这三个题目中,有对空间组织和序列推进的思考,有对肌理和表皮营造的思考,也有对文化元素提取和融合的思考。在之后的主题式聚落更新题目中,新的创意主题、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之间的转换达到了融会贯通。以学生作业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实现文化内涵和形体空间的转换。

  1.“酒文化体验园”主题:“一壶山水,一壶青花”主题创意灵感来自对北溪村依山傍水的环境体验和对当地酒文化的感悟,力图在山水间营造一个黄酒文化体验村落。依据所在场地环境特点,让建筑处于山水之间,总平面采用“水样流动的布局”。建筑以“容器”青花瓷为母体,进行了意境、造型、材料等方面的建筑性解构,充分塑造和展示“青花韵味与质感的建筑风格”。

  2.“文人风流栖居园”主题:顺风顺山顺水设计灵感来自对场地内向型空间特性的解读,场地四周被山和竹林包围,与传统意义上“隐居”的意境类似,以此营造现代文人的栖居场所。设计中顺应周围自然环境的原有肌理,促成了“流动”的态势,流动的风、水、山势造就了新的村落。总平面尊循地势等高线,沿场地所在溪流组织线状的巷道布局,形成多个半围合的单体空间,并采用“游走路径”,将村落隐匿于山林,营造文人独居场所。

  3.“青年书法爱好者基地”主题:山水印原村落居民为书法家后裔,从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进行推演,旨在形成当代青年书法爱好者基地。创意灵感来自溪谷河床上裸露的石头,造型独特、质地优良。因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后裔隐居于此,又产生了“印章”的联想,借鉴书法印章的章法组织总平面布局,将整个聚落的公共空间分为游走型、广场型、复合型、圃园型,为书法篆刻爱好者提供丰富的交流活动场所。

  三、结语

  以建筑语言表达文化建筑内涵时,通过发掘传统诗词中的行文意境,提炼建筑语境,并与建筑基地结合,以起承转合、前后递进、庭院布置等手法,实现书画意境的建筑化。其基本流程可概括为:文化主题的确立—次标题的确立—场地的考量—文化元素的挖掘—空间的营造与功能的组织—高潮氛围的渲染。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将文化元素融入新的文化建筑,使其更加诗意化、本土化,成为新的文化建筑不断探讨的命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的转换论文】相关文章:

当代文化建筑的共享空间设计论文10-30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论文08-29

谈历史文化建筑与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的论文12-06

火灾与地下建筑空间论文09-24

谈建筑装饰风格与建筑文化论文08-07

谈城市文化语境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论文10-30

针对空间句法的理论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论文09-24

建筑文化的论文01-07

会展建筑空间论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