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

时间:2021-04-10 20:18:15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引导和管理高职武术社团发展,既要注意通识教育范畴下的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的非功利性,还要结合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武术社团发展的持续性,并能在职业教育模式下注意高职武术社团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

  关键词:教育理念;高职;武术社团;发展

  “文以德张,武以德显”,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既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象,被传播与研究。武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军事学、美术学等其他文化要素与文化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武术也开始以活动课程或者校园社团等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如何引导和管理高职武术社团的发展,开始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通识教育范畴下的高职武术社团文化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对专业教育功利性目的的一种否定,国内学者李曼丽在综合国内外通识教育的表述后,认为从性质上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学生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分析,通识教育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其实,通识教育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肥沃的土壤,从古代的“博学多闻”,到梁启超倡导的“中西贯通”,以及后来蔡元培在北大号召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都是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实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根基。按照广受国内学者认可的李曼丽有关通识教育的概念,从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解析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对高职武术社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

  1.教育性质:注重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

  从通识教育视野下分析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教育中不论是以活动课程开展的武术教学活动,还是以社团形式展开的学生武术交流,都应该是非武术专业性的活动。这种非专业性的活动从目标上看,就是学生习武只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而已,最多成为自身的特长,而不会在今后走出院校走入社会后,从事与武术相关的职业。另一方面,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还指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虽然可能涉及相关的专业武术技能的传授,但这些内容不是主要内容也不是全部内容,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武术社团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并注重在活动开展中结合相关的传统文化传授武术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与美术知识等,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2.教育目的:注重培养习武学生社会责任感

  笔者长期在高职院校中指导武术社团的活动,通过观察分析,高职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武术社团活动后,其社会责任感是有显著提升的。从责任感来说,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对自己负责,高职院校中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其自控自制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区别,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不少学生沉迷于网吧,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加入武术社团后,在一种集体氛围下坚持早晚利用空暇时间进行武术锻炼,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其自控自制能力也增强了。另一方面,武术社团的训练与活动往往是一种团体行为,学生加入武术社团后,会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可能会对团体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意识下开始具备团队意识,从而逐渐具备社会责任感。

  3.教育内容:注重引导武术社团广泛性发展

  武术本身除武术技能外,还具备广泛的内容体系,在武术社团发展中适合向学生传播。比如,武术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关系:霍元甲等前辈的英勇故事,孙中山题写“尚武精神”并论断“中国拳勇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同等作用”。武术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未习拳,先修德”“习武先习德,习德先习人”,武术修养中强调并注重武德,将其视为重要的武术规范贯穿于武术学习过程。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忠、孝、智、仁”“勇、宽、信、让”等道德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化为武德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思想,一直流传影响至今。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武术社团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方面,所依照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终身教育。何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者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准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非正规的”及“不正规的”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2]与终身教育相伴随的一个理念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场所也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等,大凡被个人或集团可以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都应被包含在内。[3]

  1.学习目的上强调武术对人的自我完善

  高职教育中的武术社团,其成员都是属于自愿参加,也有不少学生因为受不了武术社团较为规范的训练时间,而在中途退出社团。笔者所带的高职武术社团,非常注重武术对人自我完善的作用。习武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成效,这本身就是对人的惰性的一种挑战与克服,因此系统性甚至枯燥性的武术学习,对学生的忍耐力是一种完善。而在完善忍耐力中,武术对学生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有锻炼价值。一般的武术以套路练习为主,而在武术套路学习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套路,如何尽快掌握套路的精髓等,都在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掌握武术套路的基础上,武术的发展又不局限于套路,怎样形成新的武术套路,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挑战;武术对抗训练中,灵活运用武术套路,是一种应变能力的考验。

  2.学习内容上强调武术与其他内容交叉

  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早已与其他文化融为一体,在高职武术社团活动中,应尽可能在武术训练外将其他优秀文化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并养成终身习武的好习惯。以武术中的美为例,在古典美学的范畴中,武术中所体现的意蕴美、动作美、造型美等内容,集中展示了东方古典艺术美。意蕴美是武术美的灵魂,主要表现在武德上,作为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其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美德。动作美是武术美的基础,每一个武术套路中的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形式与态度的高度集中,是中国文化从生活中吸取知识的典范。造型美作为武术美的外在,又分为运动造型和静止造型,当两种造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连续成某一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彼此转化的画面时,更能够体现武术的艺术魅力。

  3.学习时间上强调武术修为的终身一体

  习武忌讳“一曝十寒”,笔者所带的武术社团,每天都坚持早晚自我训练,即使下雨,也安排在室内进行相应的活动。但从一些学生寒暑假返校的情况看,不少人由于缺乏一个环境的熏陶与带动,回家后的学习训练不系统。不论从武术本身的技能看,还是从武术文化综合性看,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训练中感悟。

  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高职武术社团融合

  高职院校中的武术社团发展,不仅需要在通识教育下注重发挥非功利性,也可以在终身教育下注重发挥其持续性影响,但从武术的内容与发展来看,武术中的武术道德、习武方式以及如今流行的武术段位制度等,与高职教育中强调的职业道德、职教模式、职教证书等内容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武术道德与职业道德相通

  一个人在某一种经历与职业中获得的道德体验,往往在其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也会如此。“忠”被视为武术道德的首要内容,“忠”在武术道德发展中,既可以视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在武德的演变发展中,还可以视为对单位的忠诚,也就是一种职业操守。“礼”是武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必行,行必果”“明礼”“礼让”等是武术礼仪的重要方面,另外,还有抱拳礼、持械礼等具体礼仪,所以,武术道德中礼仪的内容与要求特别是其精髓,是与职业道德相通的。“仁”在武德中主要指师承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不论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还是在现代职场上,对教师、前辈的尊重,都是应该的,具备良好武德的人,相应地会做得更好。

  2.习武方式与职教模式相融

  在历史中,武术的学习一直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而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考究,西方职业教育的起源就在于工业革命后,原先各个行业中流行的“学徒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转而兴起了职业教育院校,开始批量化地传授学生技能。所以,从这个方面来分析,习武方式与职教模式是相融的,不仅在起源上相融,就是在现代,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都是相融的,武术教育中的“套路”教学,其实与职业教育中根据职业操作流程演变出来的“模块”教学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套路”或者“模块”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也都强调学生在掌握过程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武术教学中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武术段位与职教证书相似

  武术水平的高低,早已经告别之前的“当场切磋”方式,自从韩国跆拳道运动兴起后实行“段位制”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积极借鉴其他国家运动的经验,于1998年开始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分为初段位、中段位、高段位3个层次,每个层次又设有3个等级,共9个等级,并以获得相应的证书与徽饰为体现。而在职业教育中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融通的“双证书”制度,也强调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后,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这个方面分析,武术的段位制与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有着相似的地方,在高职武术社团活动开展中,可以在积极引导学生获得武术段位的同时,由此及彼,鼓励学生获得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1):80.

【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动画教育发展论文11-18

宗教文化旅游价值及发展分析的论文12-08

分析武术中的哲学论文09-05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论文07-27

高职高专宿舍文化建设的分析的论文07-26

国企企业文化改革发展分析09-02

高职院校讲坛文化构建的论文10-18

女性文化如何引领文化发展论文10-02

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分析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