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时间:2022-07-27 08:44:39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通用10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执政者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作用的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通用10篇)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1

  摘要:建设群众和谐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精神,维护和宣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也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导向以及舆论的支持等。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作用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特征

  (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追求相应提升,群众文化需求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生活温饱问题完全解决的时候,人民的文化需求将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向精神文化需求。当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由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化需求。既有强调个体文化享受,又有要求彰显个体个性文化素养的;既有追求“下里巴人”的传统大众文化,又有崇尚“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的等。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更加渴望的同时也有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与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意识显著增强,审美观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都促使精神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成为必然。

  (二)群众文化主体日益多元化,丰富着群众文化队伍,加快了更新速度

  当前社会文化中“旭日阳刚”的走红,“凤凰传奇”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默默站起来的群体――农民工,这是一支群众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队伍。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的才艺选秀节目,你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让人诧异的身影。随着物质文明提升,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有。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校的大中院校学生、奔波在城市间的打工一族,出没在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弟兄,在现时都成为群众文化参与的积极参与者,推动着群众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精英文化对群众文化的渗透,提升了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传媒手段让人们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和享受精英文化成果。与传统传媒的滞后相比,现今群众文化受精英文化的影响立竿见影,也日渐其深。从影视到音乐作品、文学书画,到群众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见到精英文化的影子,一方面这种渗透提升了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重视群众文化的民族文化意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平民性创新。

  二、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执政者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理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二)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和谐本身就是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群众无不把喜庆和谐作为首要的祈盼与目标,我们常说“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这也在昭示着“和”的重要性,总之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谐就是我们衡量生活是否幸福的标杆。而群众文化呢,其主要特征就是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三、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和谐社会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华。“文以载道”、“寓德于文”、“寓德于乐”、“寓德于情”是群众文化的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由于它的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即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通过群众文化传授交流效能的发挥,可以使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群众文化又是人们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三)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群众文化具有精神调剂作用,即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方面产生的效能,如娱乐效能、宣泄效能、审美效能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为人们紧张的劳动之余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可以为社会情绪的调节提供宣泄的手段和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理的桥梁,粘和各种心理裂痕,调和各种矛盾,使人们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萍.社会信任与群众文化互动的伦理辨析阴.湘潭大学学报[J](哲社版),2006,2

  [2]尹晓芳.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2009,15

  [3]马龙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结构特性[J]贵州社会科学,2008,11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2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国有企业发展的精神源泉和精神支柱,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构建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管理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以热电企业为研究视角,分析企业文化分层及其在热电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文化;国有企业;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较大的关系。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还能够为国有企业管理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文化价值和管理的重要表现,将企业文化与国有企业的管理发展融合起来,不仅可以推进国有企业的发展进程,帮助国有企业实现管理目标,还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

  1企业文化分层

  企业文化要素内容丰富,涵盖企业管理发展的各方面,对企业文化分层分析,了解企业文化的实际内涵与要素。1)表面层——物质文化:企业的生产环境,属于企业物质层的范畴,企业环境不单纯是指企业产品的生产环境,还包括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方向、经营战略等。2)中间层——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包含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等,主要是对企业员工行为进行约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3)核心层——精神文化:企业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网络文化、企业价值观念以及礼仪文化等内容。网络文化借助网络对员工进行文化信息教育和引导,或员工通过网络提出工作建议和期望,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价值观念要求员工规范自身行为,针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礼仪则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不仅要进行内部生产活动,还要与外界进行接触,让外界认同企业产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企业员工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文化礼仪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员工形象[1]。

  2企业文化在热电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企业文化发挥粘合剂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能够为国有企业领导制定决策指明方向,为国有企业管理和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并依据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现状,实现国有企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发展,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利用规范理念可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道德约束,这是对有形的规章制度的补充和弥补。企业文化具有粘合剂的作用,热电企业进行文化的建设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就要重视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让热电企业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发展、支持企业文化。同时,热电企业树立恰当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员工真正融入到企业环境中,提高自觉主动承担工作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实现文化建设由虚到实的转变,使广大员工真正做到与企业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占旭明(宁夏电投西夏热电有限公司)合心合力,逐渐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2]。2)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企业文文化是现代国有企业管理的内在灵魂,主要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可以推动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国有企业管理表现出来,企业领导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管理过程中,以便为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指明奋斗目标,以此来增强国有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能够全面投身于企业工作中。而做好热电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可以通过活动文化陶冶人,创设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达到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发挥凝聚员工的作用,从而提升热电企业的凝聚力。3)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激发员工工作潜能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对国有企业员工工作的创新性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热电企业具有服务社会的公益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产生归属感,精神层次不断提升,在约束自身行为的同时,也对热电企业的工作产生较大兴趣,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强化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从而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例如,在热电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应用“竞争岗位制”,依据员工的能力和工作实力,让员工参与岗位竞争活动,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上进心,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水平。4)企业文化促进热电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企业并未发展,就会丧失生机及活力,企业职工也会丧失共同的发展愿景及目标,导致人心涣散、队伍松垮等问题。如果一个企业离开生存及经济效益,热电企业也将成为无源之水,从而失去建立和谐、奋进局面的根本。而企业文化能对员工的工作及精神产生重要的影响,员工长期受到国有企业优秀文化的精神熏陶,可以改善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舒适感,更好地投身于热电企业发展中,以此提高热电企业管理质量与水平。

  3结论

  总之,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指导企业管理行为,为企业管理指明方向,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促进企业的发展。而热电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牵涉到热电企业的各个方面,需要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的努力,充分挖掘企业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内涵,推进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常棋连.刍议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对企业文化的作用[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7(6):10.

  [2]葛万生.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2):159-162.

  [3]封婧昕.论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难点及改革途径[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7(11):15.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工会女工工作对企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探索了工会女工工作机制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力求与企业文化发展联系地更加紧密,也更加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女工利益维护。

  关键词:工会女工;工作机制;企业文化

  新时期企业女工对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保持女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重点,企业工会应该发挥自身在文化宣传和舆论导向上的作用,积极推动工会女工工作机制的创新。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需要工会女工工会机制的创新作为推动

  当一个工作机制一方面具有整合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具有调动工作积极性的能力,那么该工作机制就能够焕发出具有魅力的时代精神并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动力。工作机制的创新必要将女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考虑其中,因为女工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笔者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女工工作积极性调动成果对工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工作机制的方方面面中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渗透到企业内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影响机制,在构建工会女工工作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工作机制创新是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机制创新首先应该将女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调动起来,加强纵向联系,将女工培养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得女工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态度能够和时代发展、企业要求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形成和企业共进退的意识,在加速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推动女工实现全面发展;其次,要将各部门的能力发挥到最优,做到有效整合、统筹协调,加强横向联系,让女工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各尽其才、各展所长,与此同时企业还要讲女工的持续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注重女工和企业发展的平等协调。在新的时代,妇女能够撑起半边天,女工在企业发展中一样可以起到顶梁柱的作用。广大妇女同志是国家经济体制变革和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女性的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生存状态相较于传统社会都有了质的转变,在获取社会资源和平等地参获得工作机会上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女性额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单一的工作运行机制已经难以满足时代要求和女性社会利益群体要求。

  二、创新工会女工运行机制应该秉承的原则

  第一,要结合企业实际。女工的发展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相反,企业的发展也依托企业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各个层次、各个年龄的女工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工会在创建女工成长环境时应该慎之又慎、积极努力,与此同时还要尽最大的努力来争取党组织对工会队伍建设的支持。只有在掌握企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各个层级、各个年龄段女工的特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才有机会形成适合企业发展情况的创新型工作机制,企业的内在实力和竞争能力才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第二,要以女工群体为根本。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原则在女工工作机制创新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构筑民主的选举制度,公会在进行人才挑选的时候应该秉承平等原则,这样可以将女工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上传至决管理层和决策层;第二,在积极调动女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提升女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总体而言,创新女工工作运行机制的核心就在于以女工的利益为先,注重女工群体整体的素质提升,使其在能力和素质上都逐步向外拓展和涉猎,在无形中提升团体的凝聚力。

  三、创新女工工作运行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提升女工工作素质和能力。女工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女工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女工素质能否得到提升和飞越也直接关系到女工能否得到全面发展。工会女工委员会应该注重对女工工作技能、集体观念、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诸方面的培训,提升女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女工的品德和技能都获得大幅度提升,成为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均有贡献的人才。女工委员会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和企业各个部门的合作,利用企业内部因素开展有利于女工全面发展的活动,在闲暇时间为其提供丰富业余生活的机会,提升其文化素养、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建立一套适合女工工作能力和素质发展的管理培训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对女工的职能考核,在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使得女工能够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企业不仅要考核员工技术方面能力,还要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自身素质,重视女工的长远发展和考核,使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当企业专门为女工的绩效考核制定相关的政策的时候,她们的工作绩效和工作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二,注重对女工利益的维护。我们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女委员会在针对弱势女性职工进行保护的时候要注意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充分表现出关爱、尊重和理解的立场。职代会应该作为载体帮助困难女工解决福利待遇、财产划分、住房、医疗和就业等多方面的`问题,并将之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工会组织尤其要加大对弱势女工的维权保护力度,工会和女工委员会要积极地参与到女工劳动关系机制建设过程中来,敦促企业为女工建立劳动合同和女工权益保护集体合同,禁止针对女性职工签订禁忌保护条款,明确要求企业不得在女职工特殊时期进行劳动合同解除或者强制辞退。与此同时,工会还要引导女职工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其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与此同时,工会还要考察企业实际状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关爱女性健康权和生命权的暖心工程,特别关注困难女工的子女教育情况、生活状况。工会还要专门针对贫困、退休、单亲等妇女职工开展调研活动,针对过往工作机制中在慰问困难女工上表现得不足进行积极整改,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整合资源,突破难点和困难,形成企业内部针对困难女工的长效帮困援助机制。对女工的心理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使其面对着孕期、哺乳、生理期和产假期等特殊的人生阶段,企业工会部门应该对其进行特殊的关怀,障企业女工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培养女工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让女工学会如何缓解压力,解决家庭和工作矛盾。

  第三,要拓展平台建设渠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在机制建设上也逐步趋于完善了。政府的职能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企业在不断进行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其服务女工的职能。响应服务的宗旨,与美容、医疗、科普等机构的合作建立,使其为企业更多的女工带来实际利益,各项特色项目的开展,体现出服务的理念。企业还应当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使得女工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渠道领会到企业工作思路,让女工团体更具凝聚力,企业可以额通过板报、橱窗、会议座谈的形式来进行思想宣传,并结合视频会议、网站平台的渠道鼓励女工实现个人理想,引导女工对企业形成主人翁的意识,使其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发展对企业的战略意义,为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氛围。积极推行民主监督制度,利用公开栏形式,定期通报重大决策事项,妥善调解矛盾,协调女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总的来说,工会女工工作机制的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工会女工工作机制的创新需要把握关键,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变革的基础上,将工会女工工作机制引领向与时俱进、日益完善的道路,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持栋.基层工会如何做好女职工工作———怎样当好工会女工干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2]林燕林.怎样当好基层工会女工干部[M].北京: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

  [3]武善凤.在企业发展中如何做好工会女工工作[J].科技信息,2010.

  [4]王连敏.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女工工作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1.

  [5]黄艳萍.对做好女工工作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2012.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4

  摘要:港口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其中集中体现为港口资源的有限性、港口生产的专业服务性、港口产品的不可转移性。这些港口特性决定了港口企业必须突破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着重于通过港口企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行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现代港口优秀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港口发展;重要作用

  一、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新的历史背景

  港口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也是国与国、城与城、人与人在经济、文化、商贸往来最大的交流平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港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都对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港口企业从原有政企合一的体制下解脱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和法人实体。原有的企业发展目标、组织形态、产业定位、经营策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港口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构架、经营业务、经营策略、区域范围以及产业方向都实现新的战略转型,因此,港口企业文化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受到重要的影响。

  (二)港口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港口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近几年来,中国的港口进一步加快了开放步伐。越来越多国内外跨国企业、知名公司或民营经济加入到港口建设与经营,这些企业的加盟,形成了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这些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各自特有的企业背景、管理模式、区域文化、组织氛围以及沟通方式,这对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文化体系下构建适应现代港口企业的优秀文化成为众多港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目标。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并成为先进企业增强活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建设优秀的港企业文化是港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管理理念、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体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把精神的力量化为员工的行动,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化为企业的形象与信誉,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合力,并能释放无法估量的能量,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现代港口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为主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企业管理整体优化为目标的管理学说。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直接目标就是能够有效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促进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人才、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港口企业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管理实践,一方面,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可以通过塑造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切实可行的企业制度和道德规范,促进港口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港口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

  港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其中包括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工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在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还需要企业在精神层面进行文化创新。即在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同时,要积极塑造并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改造传统企业文化中不合理、过时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和运营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中的文化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知识资本运营和运作的新境界,确保港口企业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三、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也要全面认识企业自身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素养,构建起优秀的现代港口企业文化。

  (一)强化理念先行,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它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是一个组织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以价值观为核心,创新为动力,知识为基础,事业为共同追求,职业道德、法规、制度为导向的长期发展战略。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港口产业,构建与整个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港口企业价值标准,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形成“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精神文化因素对现代港口制度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实现港口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现代港口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体系

  积极鼓励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港口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崭新的制度平台。这就需要现代港口企业一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制定长远规划,注意近期效果,全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员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员工休(疗)养制度等等;二要加强港口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员工发扬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杜绝行业不正之风,自觉维护港口良好形象;三要定期组织或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客户、合作伙伴充分沟通与交流,使员工在轻松的氛围中联络了感情,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四要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货主、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互动座谈会,提取各方意见,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港口现代企业制度。

  (三)实施行为工程,重塑现代港口企业的行为文化

  首先,现代港口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为港口企业员工、广大货主和船东以及有关联检单位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搞好港容港貌,建设一个花园式的港区环境。提供港口生产生活一流的服务设备和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设施,港口员工、广大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其次,港口企业要加大对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以生动的事实感染人、打动人,给港口企业赋予浓厚的知识和文化含义,更加提升和丰满港口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进而使港口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最后,港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和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广大员工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加强广大员工对现代物流、港口运营管理、生产安全知识、工艺流程以及装卸机械常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员工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激发广大员工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和文明健康的环境,培养港口企业員工高度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康桂荣.企业文化建设不能速成[J].经营与管理,2017(02):20.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5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区域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作用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就是个“染色缸”,会把人的心灵染成不同的颜色。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进而形成具有强烈向心力、凝聚力的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变得枯槁而苍白,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二、团队精神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

  团队并非工作团体。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由共同承担责任而达成共同目标。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而团队成员能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并分享因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有团队精神的团队成员的个人智商可能是100,但加在一起的团队智商可能会达到150,甚至更高;相反,缺乏团队精神的团队,即使个人智商都达到120,但团队组合到一起会因内耗而降低智商值。出现这种情形的关键要素就是团队中的文化成分,也就是所说的团队精神。校园文化的内核就是校园文化中最深层的、决定整个校园文化各方面物质的东西,它在校园文化中起基础性作用,即基本的教育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理想化状态需要协调合作,又需要个性张扬,即具备了团队精神。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基础教育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团队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校园中,是校园文化的主心骨,特别重要。

  三、团队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

  团队精神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的发展,绝不是各学科教师工作结果的简单总和,它期望着因团队合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如果没有了团队精神,数学教师会责怪语文教师没有教好语文而导致学生不理解应用题意义,语文教师会埋怨汉语还没有学好就学什么外语,外语教师会说双语教学简直是天方夜谭,高年级的教师把责任推给低年级教师,低年级教师……于是,一种模式便应运而生:包班、大循环(此处作者并不否认它的有利之处)。团队精神的培养能发挥1+1>2的作用,学校需要培养领导班子、教研组、年级组、学生学术团体、班集体等各类团队,师生在这种特有的精神文化氛围下能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团队精神突出表现在能够促进学校的三风建设上。团队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学校有了它,也就有了灵魂,它应该集中表现在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以及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单说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教师数十人,个个都比较认真,辅导工作废寝忘食,可是为什么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呢?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精神,一种具有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技能互补、相机而动等特点的团队精神。学生原有基础差,教师东敲西打,学生始终过不了学习英语这一道坎,而教师组成团队有计划地帮助一批一批学生“过关”,立竿见影,学生成绩便迅速提高。团队精神有利于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制度依赖于师生的自觉遵守,也依赖于各类检查评比。依法执教、依法治校,这个“法”建立在具有团队精神的师生群体中,才会真正落到实处,才会不断健全完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线,活动中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便构成了某种素质的教育面,再由各种素质教育面组合成为素质教育体,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素质教育平台,而人又恰是校园文化要素的关键。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表现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才能形成一种心情舒畅、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

  四、校园内团队的形成

  如何打造团队,说法太多了,这里就校园内形成教师团队谈一点简要观点。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所以打造团队首先应该从班子建设做起。班子具有了团队精神,教师才会有凝聚力。如果班子成员个个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教职员工也就是只为自己着想的乌合之众。因此,阳光政务、民主管理是学校形成优秀团体的良好平台。正所谓“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教师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进而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具备大集体的观念。扶持多种积极向上的团队。团队组成人数不宜过多,十人左右较为适宜。学校内存在各种小团体并不是坏事,因为只有当领导缺乏威信的时候,消极的小团体才会出现,这里要扶持的是积极向上的团体,可以是学校结构组织形态上的团队,如年级组、办公室等,也可以是群众性组织,如学社、团小组,甚至是民间的团体。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下,这些团体都可以成为真正意义的团队,对集体进步、个人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引导制定团队目标,进行公平竞争。有公平竞争,才会有团队协作,教师个体如是,团队亦是。基于此,学校领导应该依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引导各类团队制定奋斗目标,然后通过开展评比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校园行为,致力改善学校“三风”,带动、激励全体教师在有序竞争中自我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6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意识目标方法

  摘要:文章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文化教学的误区,探讨了文化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强调了文化教学在外语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的关系。Kramsch(1998)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归纳为:语言表达文化现实—使用语言表达一种共同经验;语言体现文化现实—通过语言创造经验,选择不同煤介赋予语言各种意义;语言象征文化现实—通过使用语言区分一个人的社会身分。拿开口说话为例,一个人开口说话之前,已经假定了自己的社会或文化角色,否则是无从开口的,因为他将不知道说什么和如何说。只是由于这一假定根深蒂固于我们的思维中,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这一过程的发生。

  语言学习的研究证明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教授语言的同时避而不谈其所存在的文化,就如同教授毫无意义的符号,或者说是教授了学生附于了错误意义的符号。同样,缺乏文化洞察力和技能,再流利的外语学习者也可能误解他所听到的或读到的信息;交际的意图也可能被误解。外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外语文化学习的过程。外语课堂上文化以多种形式传授着,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它渗透在听、说、读、写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2、文化教学的误区

  一种观念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符号,通过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语言存在的社会语境的某些方面的学习就可习得。语言本质上(尽管不容易)是可译的。许多外语课堂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词、句、语法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对听读材料的理解会因为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欠缺而不够正确,说写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因此而不得体。教师和学生忽视了“一种语言语法系统的知识(语法能力)应该与其特定的文化理解知识(交际或文化能力)相结合”。

  另一种观念认为文化教学就是文化知识的教学,把文化和文化知识完全等同起来。实际文化教学中,简单的描述和概括目的语文化,导致文化定型(stereotype)。过分以群体的概括取代对个体的具体观察和分析,同时缺乏对文化定势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原因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必然夸大群体差异,忽略个体差异。尽管关于目的语社团成员的信息的了解是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文化教学灌输性强而启发性弱,缺乏文化与学习者本人的互动。

  虽然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受到了不断重视,但多数教育者还是把文化看作是那些有志于熟悉目的语社团历史和生活的学习者的一种技能,而不是每一个学习者应该发展的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文化教学的目标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及本族语文化的意识和好奇心。所谓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一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察觉和反省。对本族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容易被忽视。教育者有必要提高学生对本族语文化的意识,通过提供给他们原语言来讨论文化;培养跨文化分析中理智的客观性。

  无论是讲解目的语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文学成就,日常生活的细节,还是就习俗、仪式、节日等事件说教一番,都使文化学习枯燥无趣又没有太大效果。教师应做的是指明道路,呈现关于文化的现实而不是指出看待事物的特定方式;将目的语文化的某些元素放在首要地位,关注在目的语社团成员看来是重要的特点和品质,避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要培养学生从圈内人的角度理解目的语文化,这种同感的观点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解释异域的文化行为”。使学生意识到没有所谓优秀的和下等的文化,意识到即便是同一文化中的成员也会有不同表现。文化教学不是加强学生的偏见或是改变他们已有的信仰,而是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提高敏感性。

  完全从圈内人的角度来理解目的语文化是一个理想状态,学习者很难达到这一状态,也是部分学习者因为身份认同不愿达到的状态。Kramsch提出了第三位置的说法,给学习者自我成长的机会。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学习,不是去单纯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文化时,达到“第三种位置”,从而明了语言所给予人们的力量与控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冲突的可能随时存在。外语学习者不应为避免冲突和获得交际能力,而完全以“操母语”者为榜样,以“随俗”为准则。相反,应当具备一种认识文化多元性和演化性的意识和能力。

  4、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文化比较。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化间的相通和差异。文化对比不是要贬低异族文化,而是在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增强其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度。理解和尊重这种多样性,而不是高估或贬低某一文化。文化对比便于分析,但往往会造成对某一文化认识的绝对定势。在进行文化比较时,应避免将文化简单分类,扼杀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避免将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极端化,出现“我们文化”和“他们文化”的完全对立。

  文化包或文化颗粒(culturalcapsules)和文化串(culturalclusters)。文化包指的是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风俗用一两段话加以描述.同时配以图片、幻灯和实物教具的展示。文化串由主题相关的三个文化包组成.同时进行模拟表演和角色扮演。文化包和文化串使学生可以在接触目的语风俗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比较。但应提醒学生注意目标语社团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不尽柑同。

  文化同化器(cultureassimilators)包含各种本族语和目的语社团成员交际的关键事件(criticalincident),事件可以通过对话或叙述形式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此事件发生原因的四种可能的解释(以多项选择形式列出)做出选择。最后通过阅读一段解释此事件的段落,学生可以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和了解关于此事件的更多信息。

  文学作品的赏析是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信仰、价值观和思想的体现,包含了真实的语言。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对目的语成员信仰和价值观等的理解可以帮助重新审视本族语文化。但是采用文学作品赏析的方法会受到学习者外语水平的限制,适合于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

  电影欣赏可以同时把学生与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学生既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目的语国家活生生的语言,又可以直观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电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精炼全面的展示了至少一个冲突的来龙去脉。通过讨论电影情节,学习者可以更好的从目的语成员的角度来看问题。另外电影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中无法明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而且更加生动和直观。采用此种方法时,应注意考虑选择音质效果好的、题材合适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电影或电视剧。

  文化教学是外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习者文化意识及敏感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化的文化教学,不断提高学习者对本族语和目的语文化的洞察力,以及用恰当语言形式表达文化的能力,使学习者学会礼貌而得体的完成不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理解言外之意和礼仪规范,即明白行为的适宜性。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进行学习,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在对外汉语实践教学中,文化教育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外交流的纽带,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以期提出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文化教育;对外汉语教学;重要性

  一、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的文化博大而精深。无论是绵延万里的伟大建筑长城、散发着浓郁地域特色的北京四合院、精巧细致的中国剪纸还是潇洒帅气的中国书法……这些无不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缤纷多彩。然而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涉及范围并没有这么广,其中只包含对文化的一些基本理解、知识、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几个部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也常常组织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教留学生包饺子,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来间接传递中国的文化,以实践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日常的授课中,也同样会穿插手工剪纸、中国书法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来丰富授课内容。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传播、文化教育的过程,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应具备学习文化的意识。

  二、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缓解文化冲击对留学生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语言上的交流,平淡无味。单纯的语言教学对于普通教学而言都很难展开,对于留学生而言是难上加难。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留学生对全新的国度没有任何概念,加之语言的障碍,使得教学工作难以开展。但如果从文化入手,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以欧美留学生为例,在欧美国家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十分重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成绩的好坏都是由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但在中国确实截然相反的,课堂的中心是教师,整体的教学路线是由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是教师关注点所在,中国式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共同发展。对于如此的教育差别,文化差异的学习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欧美留学生接受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就应该先让他们理解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只有从文化层面理解了国家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在这个国家进行学习和生活。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留学生而言,异国他乡的学习总是充满着惊喜,这里有他们从未见过的食物、建筑,也有他们认为很厉害的中国功夫,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多的变成了文化的交流,对文化的学习。中国的武打动作片在国外很受追捧,中国功夫被视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标志,如果在日常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将中国功夫的内容穿插进来,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一个简单的功夫动作,一样精巧的武术用品乃至一个出色的武打明星,都是留学生的感兴趣的东西。在外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渗透出的中国文化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应融入的教学内容。

  3.有效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理解

  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难理解的,即使是一个中国人,对于汉字的理解程度都无法做到全部理解。这主要表现在语法和词语语义上面。语法是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构成、理解表达的法则,是长期抽象思维的成果和社团的约定,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维倾向和文化心理习惯。留学生不理解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就难以理解汉字所展现出的实际意义,不仅如此,在实际的汉语运用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语序、语法的错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成语、谚语的教学中,学生经常难以理解词语的意义。例如成语: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学生在不知道诸葛亮和仲达的情况是不能够理解成语的含义的,这个成语是讲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意在说明人本领很高,很聪明,有后备,就算他离开了,其他人照这样做,也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中国的成语常常都源于历史故事和诗文词句之中,所以想要深入透彻地了解汉语,就要先从文化开始学习。

  三、文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教育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都处于求同存异的发展状态,但更多的是差异性。对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而言,对外汉语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应该从文化教育的方向入手,探索如何将文化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效地融合,通过教学的方式,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知识,将文化的发展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一同推向巅峰。结束语对外汉语教学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倾听着来自八方的声音,传递着本土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应该做好本职的教育工作,也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播、传承的重任,每一个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都应在中国文化教育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郑玮.论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青年文学家,2009.04.08.

  [2]王晓迪.论国际汉语文化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05.20.

  [3]张洁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重要性.考试周刊,2012.06.22.

  [4]何济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改革.科技信息(学士研究),2008.02.25.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8

  摘要:文化是艺术发展的血脉和灵魂,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历史发展中,民族文化始终贯彻其中,并成为民族音乐发展的“主心骨”。在当下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发展中,文化同样不能缺位,且由于当前民族音乐艺术处于新旧发展的转型期,尤其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只有这样,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正面、积极的文化精神力量。虽然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方式各异,方法多样,但从根本上来说,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固化为制和定型于物,做到这些,就可以使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真正实现文化引领。

  关键词: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文化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是在民族传统生活中积淀起来的文化艺术,长时期在民族民间的流传,使得民族音乐艺术已经成为民族社会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体,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于民族情感维系、民族民众教化和民众个体的修身养性都有重要作用。传承创新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是当下民族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下现代社会环境中,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必须要传承创新,才能持续走向繁荣和复兴。文化是民族音乐艺术的血脉和灵魂,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必须要有文化来引领,才能使民族音乐艺术在传承创新过程中发出时代强音。

  一、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中文化引领的重要性

  从广义上来说,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所有人类文明成果的总体概括,两者可以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局部服从整体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对于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有着根基作用,特别是对于部分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族音乐基本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民众通过民族音乐来传递各种文化知识,表达文化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文化就是民族音乐艺术的根系。对于民族音乐来说,需要传承创新和发展,但是所有的传承创新和发展,都需要基于这个根系来阐发,才能使民族音乐的传承一脉相承。[1]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按照国家对文化作品的要求,各种文艺作品必须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三性合一”,才算是成功的作品。观赏性是针对观众而言,这里所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自身的品格,这是吸引观众的基础。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源于其中的文化内容,艺术性则取决于文艺作品的文化形式,可以说,文化关系到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中的文化品格塑造,只有坚持文化引领,民族音乐艺术才有了思想品格上的基本保障。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中,经济资本的参与使得民族音乐艺术在传承发展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功利目标,甚至是以功利目标为主导,在此情况下,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屡屡出现各种方向偏离的问题和事件。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民族音乐艺术原有的传承模式逐渐解构,当下的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更多的处于一种实践摸索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民族音乐艺术的探索发展很容易走向发展歧途。而文化实际上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灵魂和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引领,民族音乐艺术可能会在不熟悉的领域栽跟头,但是在基本艺术方向上不会跑偏。

  二、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中文化引领的实践作用

  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方式多样,方法不一,要实现文化对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有效引领,最终形成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民族艺术传承创新中把文化渗透于传承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使文化成为传承创新实践的指路灯和主心骨。要真正做到文化引领,就必须使文化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过程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固化为制和定型于物,具体在实践中,主要是指使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思想意识、实践行为和制度管理以及外在形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文化性实践。

  (一)生成文化导向的传承创新理念思想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从民族音乐艺术创新本身来说,民族音乐艺术种类多样,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牵涉到音乐传承人、传承机构、地方管理部门、研究专家等多个主体,同时在传承创新过程中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等。总体来说,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主体多元,虽然各方面在其中的作用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所有参与主体的活动最终都指向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各方面目标是一致的。统一了目标,明确了归属,但是各方面在民族音乐艺术创新中的功能职责有差异,活动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学校肩负着培养音乐艺术传承人的重要责任,而相关管理部门则对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负有管理规范之责,等等。要使多元主体各自不同的行为在根本上形成一个活动节拍,各方面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中形成连贯性的配合,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思想来指导,即用一个原则性的、主题性的传承创新理念把各方面分散的工作形成一个内在上统一的有机体。虽然各个主体的职责功能不同,在具体工作理念上有差异,但是在基本工作思想上各方面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实践的文化引领,首先需要生成文化导向的传承创新理念,使文化成为相关理念思想的内核,即把文化作为传承创新的第一要务,并在理念思想中体现出来,最终使文化思想成为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主体的基本思想意识,并以此意识来支配各种传承创新实践行为,使文化成为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创新的基本衡量标准。在各方面传承创新主体把这种文化为核心的理念意识以不同的方式内化于心时,实际上就从根本上奠定了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

  (二)在传承创新活动中进行文化实践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保护任重道远,为了实现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必然会开展各种各样的传承创新实践活动,对于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在传承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有所实践。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活动中,各种实践活动既是传承创新的具体实践,也是传承创新文化引领效果的直接体现。只有在实践活动的各个环境都进行文化的渗透和结合,才能使最终形成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文化韵味。首先,设定文化性的传承创新活动主题,即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实践的活动主题上进行文化引领,形成文化性的主题。以前两年央视举办的《寻找刘三姐》的民族音乐艺术活动为例,该活动虽然创造性地以综艺活动形式来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但是节目活动主题实际上是以“刘三姐”这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现象为主题,对于选手不仅要求其歌唱素质,也综合考察其在文化知识各方面的素质,使得节目既有娱乐性,又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不仅能够观看才艺表演,也能够体味到其中的文化意味,可谓是立足本土文化、追求现代新意涵的综艺节目。由此可以看出,有了主题上的文化设定,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创新的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万变不离其宗,紧紧抓住文化这个内核。[2]其次,设置文化性传承创新活动内容。音乐艺术是一种精神力量,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作品虽然大多为原生态民歌,但是很多音乐作品都蕴含着先进的、健康的精神力量。然而,在当下市场环境下,娱乐逐渐成为各种音乐艺术节目的主流,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很多音乐活动以搞笑、扮丑来吸引眼球,部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活动也是如此。如在有的民族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游客注意力,把民族音乐的表演作为点缀,而各种搞笑、扮丑活动贯穿全场,民族音乐艺术的文化气息严重不足。因此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中,还需要形成各种文化性的活动内容,如关于民族音乐艺术的知识抢答或者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竞赛等,借以增强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意味。最后,建构文化性传承创新活动场景。受众对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活动中的文化意味感受,一方面,通过其中的内容来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环境来感受。要体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中的文化引领,还需要在各种活动实践场景中建构具有文化气息的氛围。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其中的场景就专门建设了鼓楼、风雨桥等散发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观众席由绿色梯田造型构成,演出时,隐约的山峰、水镜的倒映,加上烟雨、竹林和月光,以及歌圩里面种植的茶树和凤尾竹,各种具有地方民族文化气息的要素以合理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使得表演场景具有浓重的地方文化气息。[3]

  (三)传承创新文化要求的制度化转变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由多方面的主体来参与,传承创新方式不一,为了使传承创新活动能够在整体上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理念相一致,不仅要对传承本身进行文化渗透,同时还需要对传承创新的制度规范进行文化结合,形成有利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实践文化发展的管理制度,以文化的制度化要求最终推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实践和文化发展理念的契合。虽然当前对于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空白。要实践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引领,一方面是加强传承创新的制度文化建设,即基于当前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状况,进行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各种制度建设,使民族音乐传承创新的各种音乐改编、音乐创作、音乐版权等问题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来约束;另一方面则是在制度建设中体现文化要求,即把关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思想、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文化要求在制度体系中系统地体现出来,形成制度层面系统性的文化要求,即对文化要求固化为制。具体来说,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制度中的文化要求主要包括传承创新的文化旋律、文化格调、文化指向等方面,因此有关制度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民族传统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内容制度、思想品位制度、传承创新的方法制度等。从内容制度上来说,主要是指民族音乐艺术在内容上的传承创新必须要有积极的文化内涵,抵制消极堕落的音乐内容;从思想品位上来讲,主要是指民族音乐传承创新要避免各种消极、糜烂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下,必须要讲究民族音乐艺术的格调品质;从传承创新的方法制度要求来说,主要是指要积极推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但是也要注意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方法,和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民族音乐艺术的文化实践。[4]

  (四)在传承创新外观形式中凝固文化

  艺术是一种主观创造,是精神产品,但是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参与,如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中会使用各种乐器,或者是建立各种传习馆以及各种表演服饰等,即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有对应的外在形式表现。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过程中,文化的引领作用不仅表现在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格调和内容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对于传承创新相关的外在形式上,关于文化的引领也需要定型为物,形成显性的文化指示。对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综合来说,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民族音乐艺术相关事物的文化渗透,如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习馆建设装饰中,以相应的文化来进行结构空间的设计,使之体现出文化意味或者是表现出相应的文化追求来。二是围绕民族音乐艺术本身进行实物性的文化表现。首先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文化标语,把对于民族音乐艺术的文化要求以标语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却是文化思想展示的有效方式。其次也可以基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要求打造音乐文化长廊,在展示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知识同时,使先进的文化要求和思想一并呈现出来。最后是打造特色化音乐文化景观,把需要在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中的文化内涵以特色景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以音乐和文化的立体结合,生动展示其中的文化思想。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民族音乐艺术外观形式中的文化凝固,以此来阐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立场。艺术生成文化,同时又脱胎于文化,文化是艺术发展的灵魂。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最终形成了音乐艺术和文化的一体发展。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虽然民族音乐艺术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改变,但是文化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指引作用没有改变,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中既需要坚持民族文化内核,也需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为引导,只有这样,民族音乐艺术才能在文化指引下保证自身积极的文化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覃正湖,兰洁.略论民族声乐艺术特色的继承与创新——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发展为例[J].北方音乐,2017,(13).

  [2]梁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J].当代音乐,2016,(9).

  [3]李晓民,张立明.黑龙江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丛刊,2013,(1).

  [4]辛琳琳.从人文主义角度看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7,(1).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9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其目的在于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内涵与文化体现,可以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仅能够丰富和弥补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还促进了高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尤其是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高职教育与茶文化的融合显得更加重要,全面培养高职学生茶文化素养也成为了高职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教育;重要性;素养培养

  引言:实际上在高职环境不断变换的今天,学生培养环境与学生基础素养培养都已经在悄然改变,此时如何能够将传统茶文化要素融入高职教育之中,则成为了整个高职教育活动与教学研究的重点,同时融入茶文化要素,培养高职学生茶文化素养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与效果的关键。本文就将高职教育作为研究内容,对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茶文化素养进行几点分析。

  1从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的结晶,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核进行了全面的展现和诠释。茶作为劳动生产物,代表着一种品位。茶文化作为茶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将各种艺术传播出去,其内涵丰富。

  1.1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整合,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体现着当时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特征。

  1.2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形式展现出来。在我国唐代极为兴盛,在宋明两代发展到顶峰,而在清代逐渐衰败。中国茶道讲究五境之美:具体为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等。

  1.3茶文化应该遵循一定法则。在唐代为克服九难;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结器以及甘泉为之一,之后是天气好为其一,风流儒雅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如果遭遇了这样的情况,最好是不尽心艺术的品饮,为了避免失去兴致。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极高,并且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中融入茶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内涵是十分可行的。

  2茶文化素养培养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2.1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作为中国的核心,茶文化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比如儒家以人为本;佛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天人合一,这些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基于此,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在高职教育中合理渗透茶文化思想,学生通过茶事操作以及茶艺观赏,能够获得更多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体悟其中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体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必然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这对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建设来说,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另外,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高职学生还会逐渐加深对茶文化的体会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

  2.2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在培养高职学生茶文化素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教育目标,制定完善的茶文化课程体系,如此一来,茶文化与高职学生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也会更加紧密。高职学生职业职业道路教育与茶文化教育的整合,促进了茶道、茶艺等茶文化形式在高职院校的普及,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创造能力都会得到综合提升,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理解,懂得与人相处之道,同时借茶会友,找到与自己情趣相投的朋友,从而建立深厚友谊,以及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可以通过举办和组织茶会活动以及茶文化主题活动,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更加广泛的了解茶文化的途径,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认知和掌握,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在培养茶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贮备,在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这些知识在很多方面能够给予其帮助。最后,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情操,茶文化的融入,恰恰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懂得相处之道以及礼仪规矩,能够自主规范自己的言行,建立好善待人的品德,这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具有极大现实的意义。

  2.3帮助学生修身养性

  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在高职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精神会得到陶冶,品格能够得到塑造,身心可以得到释放。在当代时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对于审美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这样一来,来自互联网以及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就会更深,其中有很多不良思潮,难免会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基于此,融入茶文化,通过茶文化来洗涤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品德修养,这对于高职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另外,在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态会更加平和,进而建立积极、正确的处事原则以及生活、学习态度,减少焦躁的心态,懂得谦虚慎行。

  3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茶文化素养的途径

  3.1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茶文化素养

  3.1.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开设茶文化公共课程,是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茶文化素养的必经之路。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意境极为深厚,开设公共课程是为了学生能够对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奠定学生的茶文化素养基础。比如茶叶、茶馆、茶艺、茶礼仪等课程内容与发展,通过茶歌、茶舞的欣赏与学习,对茶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体悟,进而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另外,公共课的开展为茶文化在高职教育的普及建立了一个直通平台,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茶文化还能够为学生行为指明方向,规范学生言行,使其能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有责任的高素养人才。

  3.1.2将茶文化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茶文化与专业课的结合,可以说能够进一步促进茶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普及,最为关键的是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茶文化修养。比如:在学前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融入茶文化内容,通过渗透禅文化要素,对茶文化的全面解读,提升茶文化的教育力量,利用茶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用茶文化指导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同时校方应重视和其他高校间的交流与配合,利用高校间的互动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充分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第二,传授茶文化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选用有意义的茶文化教学内容。对此应当在汇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细节问题选择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对于上网成瘾的问题,可以选用茶文化教学增加大学生的自控力,设计具体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课题任务,利用茶文化的思想精神解决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

  3.2通过举办茶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茶文化素养

  为了保证茶文化的应用可发挥其最大效能,需要将茶文化与教育课程内容充分结合,对此需要做到:第一重视对学生茶文化的系统化讲解,重视茶文化基础知识的应用。学生应用茶文化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因此,其更愿接受自己重视与喜爱的茶文化部分,此时对茶文化的理解较为片面化、碎片化,将影响茶文化作用的发挥。对此,高职院校可聘请专门的茶文化专家将茶文化进行系统化教育,重视隐形与显性茶文化不同的作用,重点强化茶文化对为人处事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的限制,对茶文化隐形元素感受不透彻,因此,单纯的讲解,对茶文化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可选择针对性的茶文化讲座,并组织专题探讨,选择生活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启发学生在茶文化案例中感悟为人处事的道理。

  结束语

  在分析了茶文化内涵、重要性以及培养对策之后,我们发现茶文化对高职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品德修养,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提升,总之,在当代高职教育改革的今天,能够将茶文化与高职教育整合,是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与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春雷.利用茶文化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福建茶叶,2018,40(01):367.

  [2]侯艳丽.茶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07):203-204.

  [3]邓玲.茶文化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启示[J].福建茶叶,2016,38(09):264-265.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10

  摘要:从最开始西方企业文化一些相关理论的形成发展,到我国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理论的逐步发展,企业在运行变革的过程中尽管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一些企业依然可以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归根结底是良好的企业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思想政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在当前经济和社会都高速发展的今天,根据市场的需求,大量的企业都在不断的出现,这其中也不乏有很多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了下来。要想不被市场所淘汰,企业中的所有员工就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整体协调性,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都必须要跟得上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一个企业想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而现代企业所追求的企业文化都是以人为核心,这就和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部分内容相重合。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也是有重要的作用的。

  一、借助于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

  (一)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我们学过的哲学知识曾提到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是会对社会存在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意识中的一部分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起正确的企业文化,这样它才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的良好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当然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又是很多的,比如说有企业的经营方法、企业的价值观念、以及用人之道、还有企业内部所设定的规范和准则。其实这些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企业的一种无形的文化财富。它会时时刻刻的和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挂钩。所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变革发展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建立起来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体现了对精神方面的重视

  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新的企业理念已经开始在社会中被广泛认知,而这种所谓的新型企业理念就是一方面要让员工在整体上保持着一致,让他们对公司形成相似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则是要关注员工个人的内在需求,强调员工的参与性,让他们有成为企业主人的意识,然后在为了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而不断地努力奋斗。但是在我国经济模式转型之前,企业的文化中往往做不到以人为本,它仅仅是把人当成了劳动的工具而已。而现在的企业文化则是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把人的作用摆在了首要位置,更倾向于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这就和我国所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契合点。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契合点

  社会的发展,再加之企业的同步发展,都让企业文化的核心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以物为核心到现在的以人为核心,就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从之前的物质文化,发展到现在的精神文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提到过人的需求最基础的需求的就是生理需求,往更高层次的才会出现精神需求。当然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就是明显体现了人们精神地位的提高。就人们精神地位的提高来说,这一点正好和思想政治文化中的内容相契合,从调动人的客观积极性到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从人的工具性到人的目的性、从重视物质到重视人的精神追求。因此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人和人的精神追求。所以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文化只有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是需要企业文化才能够得到最终的落实。尤其是在今天这种强化精神追求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借助于思想政治工作来建设企业文化。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一)做好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不会凭空产生,要使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员工的内心,就必须意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让员工明确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自己作为企业中的一员是有着怎样的作用。我们所知道在西方的价值观念里似乎是更加强调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在我们国家,更多的则是强调如何能够做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有效统一。因此在我国很多企业文化中除了西方的那些文化精神之外,还加入了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它更加强调了社会的公益性作用。所以我们在对自己企业的员工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都融入到里面。当然对于教育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充分利用厂报、广播、电视媒体等,让员工每天在无形中接受这些教育,久而久之的,这些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被他们所接受的。

  (二)努力完善企业道德规范

  我们如果想要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一定要在企业道德规范上下足了功夫,让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要借助政治思想教育,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的辨别对错,好坏,时刻牢记住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向员工灌输企业的道德规范,教育他们要爱岗敬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其次,情感教育也要跟上。让员工可以始终保持高度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最后,要做好落实工作。正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想把这些道德规范都让员工认同,就必须要落实到位。既包括在生产实践中锤炼,也包含在企业的运营中进行锤炼,一定要保持企业道德教育实践的连续性。

  三、总结

  我们必须要明白,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快速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合,才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最终帮助企业达到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邢宜霖.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J].山西青年月刊,2013.

  [2]车香兰.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

  [3]安宏伟.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5.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价值03-24

构建和谐课堂的途径论文07-14

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维度08-13

小议生命科学教学体系构建论文06-22

群众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08-29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策略论文07-22

新型组织文化及和谐组织的构建论文09-03

构建三峡库区和谐社会中的老年妇女问题思考10-11

群文美术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