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天井墓中的过洞

时间:2021-04-02 16:52:45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中国古代天井墓中的过洞

  【摘要】有过洞墓葬是天井墓的特殊类型,对其研究形式多样,然而其过洞的名称演变、发展和分类却富有特色,体现了天井墓中别样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过洞;墓道;天井

  一、有过洞墓葬的研究现状

  过洞作为墓葬的一部分,有学者在论述主要话题时,将其作为附带内容做过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在有过洞墓葬的发掘简报中,对过洞的形制、数量、壁画等基本内容的报道。这种研究多见于有过洞墓葬的发掘简报中。第二种是对某个朝代有过洞墓葬的研究,如傅熹年的《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构造和所反映出的地下宫室》,该文在论述唐代隧道型墓墓室形制和各部分名称时,对古代的隧道、羡道做了详细论述,这对后人研究“过洞”的起源和名称演变有重要意义。另外该文对探讨过洞和天井的关系以及过洞及其壁画的寓意也有重大参考价值。第三种是在研究有过洞墓葬壁画时对过洞部分的阐述。例如:王仁波在《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中,对陕西唐墓中过洞两壁的建筑楼阁图进行分析;裴建平在《唐墓壁画中的楼阙图及反映的相关问题》中,对唐墓过洞上楼阁图的分类、沿革以及意义等进行探讨;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在《唐李寿墓壁画试探》中,对唐李寿墓过洞两壁的建筑图进行试探。第四种是把有过洞墓葬作为天井墓的一个类型进行研究,例如侯宁彬的《秦汉墓葬天井述略》,作者在秦汉天井墓的分类中,把有过洞墓葬称为“间隔式天井”墓,并对其起源和演变做了论证。柏宇亮在《浅析中国元代之前的天井墓》中,把有过洞墓葬分作Bb、Ca、Cb三种,其研究内容偏重于天井墓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虽然这对过洞形制、分类涉及甚少,但是对探讨有过洞墓葬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重要意义。

  二、过洞名称的演变

  随着田野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开展,“过洞”一词渐被引进墓葬研究中来,它特指上有负土下有穿洞的一类设施,一般见于天井墓或大型墓葬的陪葬坑中。“过洞”这一设施,在古代文献中即有记载。《周礼・春官・冢人》“以度为丘隧”句下汉郑玄注:“隧,羡道也。”唐贾公彦疏云:“僖二十五年左传云,晋文公请隧,不许。王曰,未有代德,而有二王。则天子有隧,诸侯以下有羡道。隧与羡异者,隧道则上有负土……羡道上无负土。”依汉代郑玄所注,隧道和羡道是同物异名,其上有无负土,还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验证,但是至少在西汉时期上有负土下有穿洞的斜坡式墓道已经存在;依唐代贾公彦所疏,隧道和羡道是两种形制不同的墓道形式,其最大区别是上方有无负土,有者为隧道,无者为羡道。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傅熹年先生认为“先秦大墓都是露天开挖,有的有斜坡墓道,有的只是直穴,迄今没有发现有用在土中穿行的隧道之例。用隧道、过洞之例始见于东汉,北魏、北齐继之,大盛于隋、唐。所以贾公彦的说法,以之解经,或许有以今制释古之嫌,但我们利用它区别唐代不同形制墓道的名称,却是可信的资料。”不管是隧道也好,羡道也罢,只要是上有负土下有穿洞的形制,即与现代的“过洞”一样,并且至少在唐代,上有负土下有穿洞的墓道已经有专门的名称“隧道”。时值近现代,随着田野考古发掘的进展,“过洞”一词渐被引用之墓葬研究中来,并取代古文献中所用的“隧道”一词。

  三、过洞的发展

  目前所见的有过洞墓葬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尔后在西汉中期、晚期、新莽、东汉等时期均有发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形制的墓葬已经有所发展,并在隋唐时期走向繁盛,唐中后期渐趋衰落。

  根据有过洞墓葬的发展和演变,本文拟将有过洞墓葬的发展阶段分为四期。第一期为两汉时期。该阶段是有过洞墓葬的萌芽期,一般为一个天井和一个过洞或两个天井和一个过洞。这一时期过洞还没有从墓道中独立出来,宽度、斜坡底面均与墓道相同,唯一与墓道不同的是顶部多一个生土隔梁,从而使露天墓道与天井隔开,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过洞”。这一时期的有过洞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和河南洛阳地区。关中地区目前发现的有:西安北郊西北医疗器械厂西汉早期M170、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东段西汉中期M14、M36、西临高速公路临潼段西汉中晚期M15(1)、西安东郊白鹿原西北过绵五厂自建村西汉中期M17、西安秦川机械厂西汉中晚期M35、西安南郊净水厂新莽时期M51等;洛阳烧沟发现的墓葬主要有M114、M28B、M147、M148等。第二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该阶段是有过洞墓葬的成型时期,过洞开始从墓道中独立出来并成为定制,首先过洞的宽度普遍窄于墓道和天井,其次底面坡度开始出现与露天墓道坡度不一致的现象,再次天井墓也由一个天井和一个过洞占主流演变为多个天井和多个过洞占主流。该时期过洞和天井、壁龛的多少已成为北朝统治者等级和地位的象征,并且其形制更接近生人居住的庭院住所。该时期这种类型的.墓葬在分布地域上也逐渐扩大,在宁夏、山西、内蒙古等地区也有发现。第三期为隋至唐中晚期,该阶段是有过洞墓葬在形制、规格上的完善和成熟期,在大型墓的“过洞”中开始出现壁龛,“过洞”上的壁画内容也更为丰富,此时期不仅有过洞墓葬的天井和过洞数量多,而且这种类型的墓葬大量存在,可谓空前绝后,另外“过洞”在壁画、设施上更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第四期为唐中晚期至宋元时期,该阶段是有过洞墓葬的衰落期。中晚唐以后,有过洞墓葬数量锐减,以至于消失,与之前相比呈退化之势。

  四、过洞的分类研究

  因为过洞在平面形状、顶部形制、长度等方面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本文根据这些差异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将其分类并进行研究。

  按过洞的平面形状分类,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长方形或方形式的过洞。这种形制的过洞数量多,分布广。第二类为梯形式的过洞。这种形制的过洞所见不多,目前有两例。其一北周莫仁诞墓。过洞3个,第一过洞南接墓道入口部,其余过洞由南至北依次与3个天井相间排列。平面略呈南北向梯形,拱顶土洞式结构。其二唐李寿墓,过洞的隔梁收分大,故使过洞的横断面呈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