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4)

时间:2018-03-28 我要投稿

表露与掩盖之间建立意义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视点所在的各个部分进入焦点,并通过前一部分的衬托而展示其现实性,从而将各部分联结 起来,形成了一个参照域。因此文学阅读是一个动力学的

过程。虽然“写就的文本给含义施加了一定的限制,以使这些含义不致于变得模糊不清,但与此同时,读者将文本纳入规定的情境中使这些含义显示出来,并赋予其原本看起来没有的更多的含义” 20

。正因为相对于接受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尧斯,伊瑟尔更为重视通过文本的结构来探讨文本与读者的相互作用,后结构主义者(及解构批评家)常常质疑他所谓的空白或不定点的说法 21 。

进入80年代,读者理论内部关于文本与自我关系的争论告一段落,注重文本自身内部要素的一方(艾布拉姆斯、赫施等)转为守势,将阅读视为读者的一种能动的知觉方式的一方(费什、布莱奇、霍兰

德等)最终占了上风。其后,伊瑟尔修订了早年的阅读理论,承认传统、信念以及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文本的意义解释中的重要地位 22 。在《虚构与想象》中,伊瑟尔更加强调读者对虚构文

本的选择性感知。既然作者为读者表演了双重意义,虚构话语便在明显的意义和隐藏的意义之间创造了不定点;也就是说,文学虚构的双重化造成了语义不稳定,读者可以选择意义的不同层面,甚至是在

“对立的意象”之间穿梭游走,与文本的不同层面达成意义联结。另一方面,“不定点”也是双重的,它不光作为语义张力存在于文本与读者之间,也存在于文学虚构所产生的貌似真实的“现实”中间

。如同文本需要读者的阅读来具体化一样,该“现实”的不同层面也需要对虚构文本中的每个角色加以具体化。

但是与后来的读者反应批评不同的是,伊瑟尔始终关注文学阅读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德国接受美学家施蒂尔勒(K.Stierle)曾经指出过虚构文本所具有的发散性与反思性,“文本作为一个文本空间,其

中各种潜在的联系无限制地增衍。从读者的视角看,这种文本乃是一种反思的空间,或反思的媒介。读者可以对它一步一步探索,却无法穷尽。” 23 但他对文本与读者之间深刻的社会关联却没有给予

足够的注意。在《阅读行为》一书中,伊瑟尔便提出,阅读的全部意义在于,使我们产生更深刻的自我意识,从而能批判地观察自身。而伊瑟尔近来对文学虚构的人类学研究则进一步表明,文学阅读和

文学创造一样,都是对人的经验的扩张和现实的存在状态的超越。因为虽然文本世界无意于表现现实世界,但却提供了一个似乎与经验世界有关的可感知的类似物,而纳入文本世界的经验世界的元素也

恰好为读者展开想象准备了空间,使读者对被感知的对象做出反应,从而使读者跨越自己日常的感受方式和积习已久的思维惯性。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激发了人对自身存在方式的追问,从而释放了人的

可塑性的无限潜能。一方面,阅读是一种新的经验冲击,在自我经验的投注与艺术经验的交汇中迸发出体验的全部丰富性,“文本游戏从来不仅仅是一种现实行为,读者之所以参加这种实践是因为对这

种‘镜像世界’的不可接触性的吸引;它正是读者必须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在文本表演被带进到游戏中的东西的可变性的同时,读者能够且只在将要产生的结果的范围内加入到游戏的转换中” 24

。另一方面,文学的自我揭示和自我解释昭示了我们心目中晦暗未明的东西,是对我们自身匮乏性的一种补充,文学虚构“或许能实现一种人类的自我启蒙——这种启蒙并不是由以前那种被认为是教育

前提的知识百科型积累所带来的;而是通过阐明我们无意识准则并由此而引发一种长时间的反省过程而带来的。……它会持续不断地揭示我们自身境遇的前提,并由此而揭示出形成我们见解的东西” 25

。伊瑟尔又吸纳了伽达默尔的读者游戏理论,作为文本游戏的一个方面。这就大大跨越了他既往研究文学阅读时的单一读者视野,也可以说从一个新的角度补充并深化了他的接受美学研究。不仅作为角

色表演的创作活动是在进行文本游戏,读者的阅读活动也是一种表演与游戏。读者与文本的游戏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发生:或是个性化的游戏,读者对文本的特别组成部分进行选择使得其对文本的游戏以

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以致于所追求的结果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产生出来,形成游戏的多种可能性;或是以文本为主导的读者游戏与文本游戏的相互作用。因为尽管读者通常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走进

游戏,但文本游戏越是集中地发展,由个人角色进行的游戏单独部分就越少。阅读常常是在选择中突出某些对象,因此读者是被文本所游戏。

我们看到,发端于德国的现代哲学人类学,在伊瑟尔关于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思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德国当代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M.Landmann),便论证了非专门化、可塑性和向世界开放是人

的基本结构,人的未完成性促使他不断 地追求“使自己完善起来并给自己以确定的形式”,而人的自我解释便是自我塑造的一个基础与目标 26 。在伊瑟尔那里,文学虚构活动正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解释

,它使自我向世界敞开,去探究人的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文学是物质—精神世界总体性的一个缩影 27 。基于对文学如此深邃的哲学思考,伊瑟尔反对模仿论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对文学狭隘的规定

,因为文学虚构不可能仅仅是现实的再现,也不光是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的或“诗性”的表现,更不是单纯的语言游戏,而包含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研究,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对文学何以存在、人类何以需要虚构以及人们为何需要阅读文学等等问题的追问与回答,对我们全面地看待与评价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性质与功能非常富有启发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伊瑟尔所借助的人类学主要是以人的生存境遇为主题的哲学思考,它对文学虚构的适用性是需要论证的。例如,当伊瑟尔把虚构的含义加以放大,成为一个横跨社会、艺术与人生的范畴

的时候,他便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边界,从而使文学虚构所要呈现与超越的东西本身也变得模糊不清了。其次,由于伊瑟尔本人身处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中,他在探讨文学

虚构的时候,无意之中便过于倚重语言能指与所指相离异的文学文本,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及贝克特的创作等,青睐文学语言的话语建构作用,颇给人以重视文本自身的游戏性质而轻视其社会历史

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4)相关推荐
  • 简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论文
  • 探究怎样的课才是有文化的文学课论文
  • 校园文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体系构建论文
  •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论文
最新推荐
  • 探究16 世纪法国对意大利文化的接受大学
  • 浅谈如何建构企业安全文化论文
  • 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内容和方法
  • 论煤炭企业如何建设强势安全文化论文
  • 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途径与措施论文
热门推荐
  • 自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 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 论区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传承的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