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的主要内涵

时间:2023-06-15 14:11:02 秀雯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秦文化的主要内涵

  “文化”一词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因此,对它的使用,必须十分严谨而慎重。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主义帝国。下面小编为您带来秦文化的主要内涵!

  秦文化的主要内涵

  说到“秦文化”,必须认识,其意义是多重叠合的。它本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区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范围大致上是今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甘肃一带。它为秦人(秦族) 所有,存在于西部的诸侯国秦国的领地内。它又有一个很长的发展历史,经过许多世纪,达到顶峰,有一个极短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以政治统一为背景的全国性的文化——这就是秦朝文化。

  春秋、战国期间秦国的占领范围不断扩大(到公元前3世纪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随着秦的军事征服、势力扩张、人员迁动,秦文化所影响和覆盖的地区不断扩大。 在这样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秦文化对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内容是越来越丰富的。

  到秦朝完成统一,实现了对全中国的统治,进而又采取许多措施巩固和发展统一,包括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识地统一思想、文化,以至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史记 ·礼书》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这是说,秦朝对六国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 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确定的原则是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推行这些政策的极致,就是实行“焚书坑儒”的野蛮举措,予文化以严重的摧残,对思想和学 术自由更是沉重的打击。因此,秦文化对于中原传统文化又并非主要是“依古以来典法行之 ”。

  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其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文化的政策并未来得及完全实施,亦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与此同时,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统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他文化予以充分 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统一的短时期内,秦文化并没有和东方六国文化融为一体,其作为全中国的主导文化的地位,也没有来得及完全得以确立。在原属东方六国的广大地区内, 各区域文化继续表现着它们的特色和活力。

  随着秦政权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体变为客体,其作为全中国统治文化的短暂时期也就宣告结束。不过,在代之而起的汉代,秦文化的 要素继续存在,而且还保持着强有力的影响。“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统国家形态和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基础,也就是奠 定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对后世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应当说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战国以至于秦汉时期,经常有人注意并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点。如魏国的信陵君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仪德行”?西汉初年, 贾谊痛说“秦俗日败”,指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是“并行于进取”,虽然“功成求 得”,但却出现了社会道德水准严重下降的恶果,秦始皇又“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更把秦朝推向灭亡。《淮南子·要略》说:“秦人之俗,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势 利”,司马迁也说:“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这里所说 的“俗”,部分地有我们所说的“文化”的含义。以上言论,虽然包含了对秦国或秦人的敌对心理,但却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秦人因其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影响,在性格 上受戎翟即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倾向于强悍好斗,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狠下决心,不惜一切。秦文化注重实效、功利,质朴而率直,不事虚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动性极 强,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定会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难和力量的阻挡。秦文化的这些特点,似已得到当今学者的普遍确认。

  汉文化,是取代秦文化而在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是西汉皇朝的政治统治在全中国确立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然后又随两汉(前206—220)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有的当代学者认为,汉文化就是楚文化。这一说法未免有点绝对化。但也因此提出了汉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很有意义的问题。

  楚文化,也是先秦时代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在其早期,还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早 期的秦文化也是如此)。楚文化,从时间上说,是随着南方的诸侯大国——楚国的发展而成 熟起来的。从空间上说,又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不断拓展而向广大的地区扩散的。像秦文化一样,楚文化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 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的味道甚浓。

  秦文化的主要内涵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主义帝国。这是东方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秦统一改变了中国史的走向。秦政也对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格局形成了规范性的影响。秦王朝执政短暂,公元前207年被民众武装暴动推翻。秦短促而亡,其失败,在后世长久的历史记忆中更多地被赋予政治教训的意义。然而人们回顾秦史,往往都会追溯到秦人从立国、崛起,逐步走向强盛的历程,也会思考秦文化的品质和特色。代代学者就此进行了长期的认真的研究,得考古发掘收获等多重证据,相关认识不断深入。中国文史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秦文化丛书》,就是值得关注的新的学术成果。

  秦人早期曾经以畜牧业作为主体经济形式。《史记·秦本纪》说秦人先祖柏翳“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汉书》则作“育草木鸟兽”“养育草木鸟兽”,经营对象包括“草木”,暗示农业和林业在秦早期经济形式中也曾经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秦人起先在汧渭之间的地方建设了畜牧业基地,又联络草原部族,团结西戎力量,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向东发展,在雍定都,成为西方诸侯国家,与东方列国发生外交和战争关系。秦国的经济进步,有利用“周余民”较成熟农耕经验的因素。秦穆公时代“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是以关中西部地区作为基本根据地实现的政治成功。

  秦统一的实现,后人称之为“六王毕,四海一”。其实,秦始皇完成统一的空间范围,并不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战国七雄统治的地域,亦包括对岭南珠江流域的征服以及“西北斥逐匈奴”的成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王翦)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从时序看,事在王贲、李信“破定燕、齐地”及“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之前。远征南越,无疑是秦统一的战略主题之一。而蒙恬经营北边,又“却匈奴七百余里”。南海和北河两个方向的胜利进取,使得秦帝国的版图远远超越了秦本土与“六王”故地的总和。

  对于秦富国强兵,终于实现一统的具体条件,可以进行技术层面的思考。我们注意到秦国在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动力革命等方面体现的优势,实现了国势上升,成为在军事竞争中势不可当的重要因素。而管理方式的进步与铁质工具的普及,也表现出对东方六国的超越。秦的学术文化倾向特别注重实用之学的特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有关。秦在技术层次的优胜,使得秦人在兼并战争中能够“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宰割天下,分裂河山”,最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当然,正如阎步克先生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中所指出的,“秦国专制君权较早就发展出了相当之高的政治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能够“有效地规范行政秩序和官员行为”,“保证行政机器的精密运转”,也是秦成功实现统一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若干合理的行政和监察措施,据秦执政者的自我宣传,“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政治最为清明的国家”,这当然也是秦能够“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的重要条件。

  秦王朝的专制统治表现出高度集权的特色,其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也具有与此相应的风格。秦王朝虽然统治时间不长,但是所推行的文化政策却在若干方面对后世有规定性的意义。子思作《中庸》,引述孔子的话:“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书同文”,成为文化统一的一种象征。但是在孔子的时代,按照儒家的说法,有其位者无其德,有其德者无其位,“书同文”实际上只是一种空想。战国时期,“书”不“同文”的情形更为严重。正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说,“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天下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于是,秦灭六国,实现统一之后,丞相李斯就上奏建议以“秦文”为基点,欲令天下文字“同之”,凡是与“秦文”不一致的,统统予以废除,以完成文字的统一。历史上的这一重要文化过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中写作“书同文字”与“同书文字”,在《史记·六国年表》与《史记·李斯列传》中分别写作“同天下书”“同文书”。秦王朝的“书同文”虽然没有取得全面的成功,但是当时能够提出这样的文化进步的规划,并且开始了这样的文化进步的实践,应当说,已经是值得肯定的伟大创举。

  秦统一之前,区域文化个性鲜明。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将东周时代的中国划分为中原、北方、齐鲁、楚、吴越、巴蜀滇、秦7个文化圈。关于其中的“秦文化圈”,论者写道:“关中的秦国雄长于广大的西北地区,称之为秦文化圈可能是适宜的。秦人在西周建都的故地兴起,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虽与中原有所交往,而本身的特点仍甚明显。”论者指出战国晚期“秦文化的传布”这一时代特点,“秦的兼并列国,建立统一的新王朝,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秦的统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继此之后,汉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影响,“范围绝不限于亚洲东部,我们只有从世界史的高度才能估价它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秦文化影响长远的意义,应当重视“从世界史的高度”进行考察。

  《秦文化丛书》编者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以热诚的语言表达了对于秦文化研究充满责任意识的殷殷之心:“三年前的春天,我们启动了《秦文化丛书》(十卷本)的编撰工作,目的是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对秦文化予以梳理,并以一卷一题的形式,给大众提供一套比较全面而系统,阅读也少有障碍,能对秦文化有一个大概了解或大概印象的简明或通俗读本。当然,也有远一点的理想期望,就是雅俗共赏。秦文化博大精深,远不是十卷所能穷尽的……诸先生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更是当今社会稀罕而亮丽的风景,给浮躁的风气提供了镜鉴,也增添了我们看未来的希望和光明。”读到这里,我作为以秦文化作为毕生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的学者,不能不深心感动。

  《秦文化丛书》涵括历史卷、地理卷、军事卷、人物卷、制度卷、思想卷、文献卷、考古卷、典故卷、文化卷十卷。总体说来,对秦文化的考察和说明比较全面,视角大致是全方位的。研究成果各有新见,虽亦互见得失,然而坚持实证原则的学术风格是值得肯定的,其治学精神当得起“当今社会稀罕而亮丽的风景”的赞扬。学者们的“劳苦付出”尤其值得尊重。

【秦文化的主要内涵】相关文章:

浅谈师爱中的文化内涵(精选7篇)06-02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04-19

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精神内涵03-29

论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03-22

信息化背景下动画电影的美学内涵及文化特色论文11-14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05-11

浅谈文化与文化教育的关系06-02

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03-10

浅谈中国酒文化与世界酒文化论文04-12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法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