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通信中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论文

时间:2021-02-04 16:04:34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配网通信中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电力发展速度却不能很好地配合我国经济进步发展的步伐,所以在我国的供电建设过程中,配电网络的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配电网络通信中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基于目前形势,文章对配网通信中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探讨。

配网通信中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论文

  关键词:配电通信;无线通信技术;电力发展速度;供电建设;电力系统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带动我国电力消费用户对实际的供电安全、可靠以及使用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很多对电能使用质量要求较高的高精度生产企业也是推动电力配电网络建设速度提高的推动力量。本文从配电网络的自动化信息入手,综合分析了目前我国的电力网络自动化通信技术的优势以及劣势,最后对无线宽带技术之间进行了综合比较,对未来的发展展望进行了完整总结。

  1配网自动化的信息

  如果从配网的自动化系统功能入手分析可以发现,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对配网的各类信息及参数的安全集成,其中包含了实时网络信息、离线发送预留信息、用户开发后期信息、电网的内部结构数据和参数、实际的电网布局地理信息等。通过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完整的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以及管理系统的完整保留,从而可以达到对配电网络正常运行情况下的实时监控以及网络故障情况下的实时保护和控制,从而实现配电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所涵盖的主要业务包括了电能实际的计费以及电能数据业务、配电网络的调度以及数据类业务等,所以,这些都是用电营销的相关数据业务领域的内容,配电网的调度有时也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业务数据内容,此类内容都是在配电系统信息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整体进行的合理化调整。

  2电力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的优劣势分析

  配网自动化通信可通过专网或公网实现,专网顾名思义就是专用的网络,熟知的有铁路系统、公安系统以及军事使用等专用网络,频段主要是落在230MHz频段、1.8G频段,230MHz属于国家留给电力的专用频段,1.8G属于公用频段。公网从实际角度分析就属于普通的电路交换网络,也就是现在的移动、电信、联通等,主要采用GPRS/CDMA技术。

  2.1230MHz专用数传电台

  在进行230MHz专用数传电台研究之前,应该明确数传电台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分类的特点,也就是完全没有统一的网络信息管理,无线信号也完全无法实现同步利用,由此需要做到如下两点:首先,需要通过对空闲时间的调整与合理增加,来实现数据传输保护间隔的合理调整,但是这也同时会导致信道的实际应用效率的降低或者是通信中的资源无效消耗的增加;其次,数据电台的所有通信系统都是通过轮询的`手段来实现数据之间的整体的交换,在对轮询周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监控点的实际增长趋势主要呈现的是线性提高,所以同时也会带来个体监控点组成数据的实时监控能力下降。另外,1.8G频段作为公用频段,使用条件也较为成熟,就目前来看,很多电网运行单位都在进行研究论证,分析专网是采用230MHz还是1.8G频段,主要是带宽、传输距离之间的侧重点。

  2.2GPRS/CDMA20001×技术

  通过对230数传电台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明显,同时在近些年来开始渐渐被GPRS/CDMA20001×技术所取代,在整体的电力系统网络应用中的比例逐渐降低,GPRS/CDMA20001×网络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特点,其中包括了较高的成熟度、覆盖网络面积广泛等。但是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在进行数传过程中,具体是网络时延保证不到位,导致经常出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时延过大;其次,因为配网通信过程中所有需要进行控制的数据信息对实际的通信工具的使用实时性要求较高,这也会导致GPRS/CDMA20001×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来自配网自动化建设的限制。专网和公网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公网服务于社会大众,而专网为特定对象服务。但是,无论是专网还是公网都是以无线信号为基础,所以也就无法彻底满足配网自动化的使用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可靠性以及延时等存在问题。在自动化的“三遥”中,遥测以及遥信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来满足的,但是遥控如果在对继电保护有实际要求的基础上,只能采用光纤等有线传输手段。

  3宽带无线技术用于电力配网自动化的优势

  3.1BWA的信息安全保证

  由于BWA的信息专网建设的推进,对于网络应用的实际安全性要求也相应提高,实际的应用可靠性也会同步受到来自无线设备运行的影响,所以无线设备应用本身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其中,安全性的主要体现来自于如下四个方面:首先,专网的独立运行,这就使其拥有很好的外界干扰屏蔽功能,同时也是国家电力生产业务对网络物流隔离要求的进一步体现;其次,安全性体现在基站站点,由于大部分的基站站点都拥有电力网络服务系统的自由物业管理,所以管理规范性较高,安全性也有所保证;再次,安全性体现在有线传输的过程中,对大部分的电力网络公司的SDH环网的应用都较为稳定,可靠性较高;最后,安全性体现在空口安全性方面的逐步强化。如果通过我国国内的自主知识产权MCWLL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所采用的所有计算方法都是相对于空口标准计算安全较高的方法。

  3.2BWA宽带保证

  如果以国内的BWA技术为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单频点占用达到6MHz情况下,能够有效提供高速度数据处理通路,同时各个不同方面的宽带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来达到实际的使用要求。在系统单个频点5MHz左右情况下,从理论角度分析,可以同时支持接近300个用户的使用需求,配电的实际采集终端也会将每次的实时数据传递控制在合理的可应用范围内,对于总吞吐量也可以进行合理满足。配电自动化的过程中对于视频的监控会提出较高的要求。采取CIF格式(353×289像素),H.265编码,以此来保障图样流畅16帧/秒,实际的宽带占用约为513kbps;如果采用DI格式的分辨率(730×577),组需要占用带宽约为2~2.3Mkbps,因此,对于单基站的最大化支持可以控制在16路CIF格式视频或者是视频6路的ID格式视频。

  4同类无线宽带技术之间的比较

  对于国内的主流BWA技术有广带无线接入、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两种不同技术控制体系,广带无线接入基于IEE801.13系统的标准,其中以801.16E移动的WIMAX已经开始了商业化应用进程,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则是属于到目前为止国内进行自主创新的SCEM无线连接技术的宽带应用升级版本,同时也提出了CS-OMDwMA等多种无线连接入网方式,所以应该从系统的实际容量角度分析、综合考虑其实际的覆盖范围以及组网的选择方式等不同影响因素,最终实现真正的宽带业务融合实现。

  4.1技术比较

  广带无线接入属于一种固定类型的无线网络接入形式,属于一种传统组网技术的现代应用拓展,但是此两类技术之间在体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技术水平角度分析,两者水平均衡。如果对此两种技术进行综合比对可以发现,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的实际空间控制和覆盖范围较大,所有的无线覆盖都是用链路的实际预算来决定的,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主要采用的是智能化的天线连接技术,由此可以实现各路线路运算和运行的19DB数值的稳定保持。

  4.2政策比较

  多载波无线信息归属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一种,在近些年来已经开始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根据国家现行的实际规划使用频率分析所提供的产品以及城市使用的常备工作频率都集中在1786~1086MHz和3301MHz,从而也可以进一步实现整体的区域网络覆盖的全面开展。光带无线接入属于3G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实际的核心化技术主要还是由国外把控,我国的国家工信部已经指出了多载波无线信息的问题,正是因为没有收到来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审定,不能进一步为国家的标准化国内应用提供有效参考,如果国内目前的广带无线接入使用存在分配使用困难,那么政策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

  5应用展望及总结

  在近些年的配电网络建设过程中,各类传统的通信方式都已经逐步显示出其弊端,已经很难更好地满足配电网络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同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新型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研究以及在配电网络中的实际应用都会受到众多关注。对于广带无线接入技术和多载波无线信息技术的市场动向分析可以发现,两类技术的应用发展在未来可以实现对电力行业未来应用的有力支持。

  6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系统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用电用户对于实际的电力系统供电能力以及供电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配电网络建设中对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也是实现效率提高、可靠性提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谷坊祝,陈宝仁.关于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的探讨[J].电力勘测设计,2009,(4).

  [2]刘成江.配网通信当中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思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4).

  [3]傅强.基于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4,(17).

  [4]刘成江.配网通信当中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思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4).

【配网通信中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论文07-16

配网通信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分析论文06-27

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探讨论文11-26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论文06-30

互联网通信中FTTH 的实践分析论文06-19

无线通信中的OFDM技术同步研究论文06-25

无线通信人防监控技术研究论文06-28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论文06-26

无线通信信道均衡技术研究论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