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数学,实践,研究性,学习的

时间:2020-11-15 17:45:43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圆锥曲线的本质是几何问题代数化,有些习题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是创新思维的生长点,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不断的发展,引申,变迁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1

浅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学生很快呈现出本题的代数计算过程.

  解析:若直线l与x轴重合,命题显然成立.

  若直线l不与x轴重合,设直线l的方程为my=x-1,

  联立my=x-1

  平面中,两条不平行的直线相交于一点是显然的,但是3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应该不仅仅是巧合,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原理呢?我们能不能从问题出发,试着对问题进行一般化研究,变式研究,推广研究,类比研究,甚至可以研究这一类问题的本质.

  一个星期后的数学课上,学生互相交流探讨所研究的问题与结论,学生对于问题的变式研究,类比研究大大超出我的预料,在课上,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力求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结论,用最严谨简洁的过程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课后学生齐心协力,更是挖掘了问题的本质.1问题探究,披沙拣金

  拓展研究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椭圆C:x29+y25=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B,经过点(1,0)的直线l与椭圆C交于M、N两点,则直线AM、BN的交点轨迹是直线x=9.

  第二个结论是对第一个结论的推广,证明了在任意椭圆中这样两直线的交点轨迹均是直线,轨迹方程只与直线所过的定点和椭圆中的系数a有关.

  前面已证直线AM、BN的交点P(a2t,yp),易得OP?OT=a2.

  看到这样的结果,学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他们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竟然得到这么和谐漂亮的结论.

  经过不断的拓展研究,条件不断的一般化,直线过x轴上任意一点T(t,0)(t≠0)推广为过平面内任意一点时向量点乘积为定值的结论依然成立.

  证明过程类似,从略.

  如果将椭圆改为圆,结论也成立.圆可以看作是椭圆的特殊情况,在计算的过程中a、b的大小是否相等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

  从三线共点到结论“OP?OQ=a2”如此简洁,如此美妙,直觉告诉我们这决不是偶然,肯定有其必然性,研究后发现本题有丰富的背景,它与极点和极线的知识有关.

  实际上,关于极点和极线,有如下两个常用的结论:图2

  E,F,G,H,设EG,FH交于M,EH,FG交于N,则称MN为点P对应

  的极线,同理,称PN为点M对应的极线,PM为点N对应的.极线;

  (2)对于椭圆C:x2a2+y2b2=1(a>b>0),点P(x0,y0)对应的极线为

  有了极点极线知识,我们所拓展研究的问题就很容易解释了:

  当直线l过x轴上任意一点T(t,0)(t≠0)时,点T(t,0)对应的极线为过点P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x=a2t,此时P(a2t,y0),所以OP?OT=a2.

  当直线l过平面内任意一点T(t,s)(s≠0)时,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Q(m,0),点Q对应的极线还是过点P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x=a2m,此时P(a2m,y0),所以OP?OQ=a2.2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认识

  课堂是教学变革的主战场,研究性学习只有根植于课堂,变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式,才能由一种开放的教育思想变为可行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1].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必须依照数学学科的特点,努力凸显其固有的问题性、自主性、过程性和开放性.

  2.1问题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促使人们对数学本质的探索,推动人们对数学真理的发现.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探究欲望,感觉不到问题存在也就不会生成认知上的需要,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训练.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2].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本例题和习题的结论,应该主动地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点,不断地发展引申、变迁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2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而提出的.自主性是探究性学习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探究式学习与授受式学习相区分的关键所在[3].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和自主性探究,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展开.强调学生是在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和帮助下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独立的、合作的探索与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适当地帮助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毕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2.3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追求过程和结果的和谐统一,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不宜将概念、法则、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努力地揭示它们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逐渐体会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历程,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思维才有机会得以充分而自然的开启、交流、优化和升华.

  2.4开放性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传统的授受式学习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基本是在教师规定的航道上运行,思维发展难有成效.学生思维的诱发不仅来自教师的启迪,也来自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追求问题的难度,更关注能否体现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新兴趣;不追求解题技巧,更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本质的理解、数学思想的领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自由的想象,大胆的思考,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才最活跃最有创造性.在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层次和创新意识才能向纵深发展,这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要旨.

  参考文献

  [2]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浅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相关文章:

1.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研究

2.浅谈数学教学中发展联想能力的实践与认识

3.浅谈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4.浅谈高中地理认识与实践

5.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论文

6.浅谈初中数学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7.浅谈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8.浅谈奥数学习的作用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