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五化导学法论文

时间:2020-08-27 09:07:59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学数学课堂五化导学法论文

  摘要: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有效提高数学课堂导学效果,只有坚持数学导学的学科化、兴趣化、生活化、人文化、创新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数学课堂五化导学法论文

  关健词:数学课堂 五化导学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能亲身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研究历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导学的效果,本文将从课堂“五化”导学方面进行探析。

  一、学科化。教师要重视数学课堂导学的学科化。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它的学科性更为突出。导学中教师要从科学、严谨、应用三方面把握好该学科的基本特性。

  1、科学化。高度的抽象是数学的一个基本特点,要解决数学问题,有时不易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因而往往要从“抽象”到“具体”进行科学的探究。“抽象”是透过事物现象,深入内部,抽取事物本质过程的一种认识方法;“具体”是所抽象出来的概念原理同相应的感性材料联系起来,从而更具体的理解概念的一种认识方法。抽象与具体是对立的统一,只有科学的利用数学抽象的层次性,培养学生学会逐步过度、层层理解并把握实质的能力,才能适应学生数学学习阶段性发展的需要。为此,数学导学的学科化必须坚持数学导学的科学化。

  2、严谨化。数学的严谨是该学科的又一特点,对数学概念、定理的叙述必须精炼、准确,结论的推理和系统安排既严格而又周密。在初、高中阶段的数学导学中,教师要把握严谨性和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准确的理解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精神,对概念、定义、定理的导学,必须要准确的分析,揭示出本质特征,对公式法则、结论要在灵活性前提下进行拓展、变式应用。

  3、应用化。数学的应用尤其在近几年我国的中高考试题中常常会出现。启迪学生智力的探究应用题,在新编的初高中过渡教材中,比重也大大增加了。但是,我国大量的中学生并不十分适应中高考及教材中的应用题,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对应用题的导学颇感头疼。事实上,除了要认真对待教材中的应用题之外,还应该在导学中经常介绍数学应用的经典例子,在导学中广泛引用实例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原型和数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时抓住隐含在数学应用题中数学模型和渗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

  二、兴趣化。教师要做到数学课堂导学的兴趣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诚然,数学的表现形式是比较枯燥的,但在形式背后的数学研究和思考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因此,教师在导学中,尽量做到数学导学语言形象化、通俗化、动作化。

  1、形象化。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教师在导学时应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导学内容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原本冷漠的数学术语就会温情起来。

  2、通俗化。数学给人以严肃的面目、严谨的语言、严格的推理等印象,仿佛数学就是冷酷无情的。然而,我们只要善于联系到实际生活,用通俗话的语言进行导学,就会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3、动作化。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挥师生肢体语言的优势,将数学道理表演出来,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生活化。教师要创设数学导学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把着力点放在“乐”上,找准与导学内容有关但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采取实践、现实、活动的体验导学方式,把课堂激活,把数学导活。

  1、实践化。数学导学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导学方法应以学生自主的发现、实践、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将抽象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变革为实践开放的学习过程。

  2、现实化。现实生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活动化。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并建构自己对数学的感悟,在活动中内化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人文化。教师要渗透数学课堂导学的人文化。

  数学是人类智慧最完美的.结晶,人文性是它突出的特点。教师在课堂导学中要营造情感氛围,以生为本,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1、情感化。数学课堂导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努力营造尊重、坦诚、公正的集体文化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让数学课堂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互动的“情感场”,以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心智火花,给迷茫者以希望,给彷徨者以勇气,给松懈者以力量,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达到导学的双赢结果。

  2、人本化。自主是人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指出:“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数学导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数学的主人。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让“文本”和“人本”有机地整合,依据“人本”之实际充分的挖掘“文本”的潜能,把知识点的掌握转化为探索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人本”与“文本”的有机整合。

  3、激励化。在数学导学中教师要用数学人文化的视角来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着眼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导学的不同内容,引经据典,讲数学家的故事,在引入无理数的导学中,恰到好处地介绍第一次数学危机的暴发经过;在学习数列知识这一章节时,用古老的有关国际象棋的传说引入;在讲解数列极限这部内容之初可考虑开展一个与此内容有关的数学文化专题,如庄子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话意简单,却隐含着深刻地极限思想。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表扬、鼓励学生为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五、创新化。教师要实施数学导学的创新化。

  创新数学导学,是数学课堂导学的理想境界,在创新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建模能力,想象能力和捕捉灵感能力的导学过程中实施创新化。

  1、建模化。一般地说,当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对所研究的现实对象提供分析、预报、决策、控制等方面的定量结果时,往往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而建立数学模型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环节。数学建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场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2、想象化。想象是直觉和灵感的摇篮,想象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问题解决之后,学生的认识结构历经顺应或同化,此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其它的任务情况,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想象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灵感化。灵感是人们在自悟活动中所出现的一种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捕捉灵感,要有自悟能力、创新意识和立马追忆的习惯。另一方面积极思考和良好心态也能激发灵感的光临;掌握潜意识活动的最佳状态,让意识处于松弛“休息”,潜意识便开始积极工作之时,正是灵感光临的最佳时机。为此,教师必须要积极诱导学生,把握时机让灵感光临学生的思考中。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一定要实现数学课堂导学的学科化、兴趣化、生活化、人文化、创新化的教育。

【中学数学课堂五化导学法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浅谈中学数学学法指导

2.高中历史课堂导学案研究论文

3.导阅读自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4.中学英语导学案式高效课堂探索论文

5.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的论文

6.四导四学教学法的初中历史应用论文

7.高中地理课堂导学案功能综述论文

8.高中历史课堂故事教学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