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论文

时间:2020-06-30 14:05:25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论文

  第一篇: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

  1、研究性学习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与学过程需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中,主张教师设定具体的课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技巧及搜索的相关信息等进行综合,学生自主地建构与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及自主学习的精神。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科研的方法搜集与获取大量知识信息,解决课题的疑问与问题,实现学生探索性的建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结合。

  2、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2.1营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包括两方面,第一,宽松、愉快、平等的环境;第二,合作、探究的环境。前者的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而后者是加强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例如,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章节时,可以通过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章节时,利用汇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图形,使学生在动画中提升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时,第一步:

  (1)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a援长方体的特征援b援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点:有八个顶点;线: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第二步:

  (1)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a援正方体的特征。b援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点:有八个顶点;线: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面: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第三步,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援不同点:a援“线”上的不同点: 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b援“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样的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2列举与搜集与生活联系的例子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列举与搜集与生活联系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与解决,从而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不断的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积极的解决与探索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最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量的计量”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来导入新课程;利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具体知识点的简单熟悉;并且利用如下例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练习:一枝铅笔长176();一个篮球场占地420();一张课桌宽5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10麻袋大米约1();l个鸡蛋约6.5();1棵白菜约2.5();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2.3创设与给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如果教师不能创设与给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就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探索与实践热情,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将不明显。所以,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措施需要包括创设与给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条件。例如,学习“条形统计图”章节时,教师可以搜集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的具体表现形式,并让学生搜集各年级的学生数量且绘制条形统计图: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四年级:一班36人,二班38人;五年级:一班44人,二班39人;六年级:一班37人,二班42人。或者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如下数据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通过此过程,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主动地绘制条形统计图,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2.4建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建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数学问题。例如,学习“量的计量”章节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系统的复习与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以及具体换算,及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3、结论

  综合上述的内容我们可知,基于性研究性的学习教学可以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并指导学生怎么运用知识与建立知识联系,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基于性研究性的学习教学这种方法是一项被广泛宣传与运用的学习方法。

  第二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措施

  1、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

  简单地说,计算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载体。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在于,它要求达到准确与精确。计算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计算步骤也是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对计算方法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数学计算和生活关系密切,主要是从实际的生活案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从理性的教学讲,计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能够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知识打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数学计算是外部操作活动与内在心智活动的协调统一。[1]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为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注意集中等奠定基础。由此可知,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对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数学,许多学生都感到非常害怕。因为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讲,数学抽象,晦涩难懂,同时也枯燥无味。加之,传统的讲授只是纯粹的计算,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使得数学计算可愈发地无味、单调。许多小学生对数学计算没有兴趣,恶性循环,他们的计算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甚至出现逃课,抄袭同学作业的严重局面。在新课程背景的指导下,新的计算教学方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厌恶数学的局面,新方法更加侧重的是“算用结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计算,体会生活,体会计算,让学生切身感觉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减少对学生的恐惧心理。

  2.2对口算练习重视不够。口算属于计算的一种,同时也是基础的。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意识到口算的重要性,忽视了口算的速度和口算的正确率,从而花费很少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所有的整数、小数、分数加减乘除运算都能够分解为一道道的口算题。若是对口算不熟练,计算时难免会手足无措。只要计算中有一步是错的,那么就可能一错到底。譬如,有些一年级的同学对2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熟悉,二年级的同学对乘法口诀不能脱口而出。也有些教师混淆了口算和笔算的含义,在实践中往往是口算题用笔算做,殊不知二者有相对独立的运算方式,口算不但可以作为笔算的台阶,同时也具有独特思维价值。

  2.3概念模糊,不理解其中的道理。部分教师先入为主地认为计算没有什么内涵可以教授,只要学生懂得计算方法,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自然就掌握了。导致的结果是许多学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但由于对计算的概念模糊不清,只是片面的生搬硬套,从而不能举一反三,不能在实际的计算中应对千变万化的情况。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存在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相关的计算教学内容相对比较乏味、浅显,传统的教学观念相对陈旧,课堂的目标更注重知识而不重视技能;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缺乏。传统的教学一般只注重理论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部分教师本身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在备课时没有完全理解某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哪些计算是相互区别的。

  3、改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措施

  3.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都是充满好奇的,所以他们的兴趣来源于他们对好奇事物的探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地改编,同时丰富计算题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期待中学习。比如,可以采用数学与问题情境相结合的方式。[2]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生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2借助教学辅助设备来计算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对于太多理论性的东西容易困惑,从而会觉得枯燥乏味。小学教师应当合理地使用教学用具,以符合和满足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平面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以教具为媒介,让学生动动脑,动动手,动动口,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活动,提高逻辑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用具的选择和使用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的需要,例如示范的教具应当足够大,以便使班级的学生都能看到,同时教具的颜色也要清晰,利于学生的观察。当然,如果有多媒体的设备,教师可以讲课堂演译地更加丰富多彩,学生通过观看文字、图像、视频等,能够使身体器官都运作起来,自然就会注意听课,对课程的学习也会更加用心。

  3.3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悟懂算理。

  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效率高低。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使学生“学”,同时要能“会学”。[3]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计算的算理了。计算方法也有根源可以追寻,只有真正理解了算理,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中充分掌握,牢记法则,进行有条不紊地学习。例如在学习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何2×4=8,200×4=800?学生通过思考会这么分析:200里面有2个百,2个百乘以4就得到8个百,那就是800,这样就会在算理和算法间架起了一条桥梁。学生的思维认识从感性升级到理性的过程,就能够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4、结语

  简而言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应当引起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同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应当正视这些问题,从这些问题身上找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策略。教学的方法有许多,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同时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重点在创新。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一、分析生成性教学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成性的教学是多种因素与师生共同达成的,所推进的过程比计划以及预设要更加的丰富和生动,是在一个特定的氛围中进行的交流和对话,能够让预设成为“生成”的催化剂,并且教学的细节也会因为运用生成性教学而更好的调控。

  1.有的放矢才能够促进生成。

  教学中最为基本的就是创新,小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弹性的预设让学生进行自由创造。也就是给予学生有多大的空间,学生所获得的生成性就会有多庞大。对课程进行事先的预设,能够让课堂的教学全过程,和所涉及到的教学结果方面,都是非常核心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对教学的主要内容具备提前性的分析概括,以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将预期想要得到的效果达成。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们可以随意抒发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的是,不能够让学生肆无忌惮的乱发言。总之,要为学生们创设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们的思维都能够得到发散,教学的生成性就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2.心中有数才能够促进生成。

  任何事情都需要对其预设,若不进行预设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在进行预设的过程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反应程度。针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必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周密的思维;在教学的结果方面,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小学数学中“角”的教学过程,可以作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在近几年最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为两条射线的延时旋转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能够利用最为直观的形式将不同的角有所认知。以这样的方式会让角的体系概念,得到完善的解释。教师在讲解的阶段,可以进行角的具体解释:角是同一顶点中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同时要添加一些演示过程,将一条射线绕着另一条线旋转的方式演示出来,让角形成,并且还会将钝角、锐角以及直角的形状有所阐述。可是,此过程会旋转成为不同的角,当不是以上三种角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若旋转成一条直线时是什么角,这时教师告知平角之后,学生就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教学机智和预设,会让学生们更快的融入到学习氛围中。

  3.顺水推舟才能够促进生成。

  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可是在进行方案教学的阶段,学生往往在做出的反应和回答方面,是不在预想内的,在课前的预设范畴中已经远远超过,让教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突发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的面对学生的疑问,要以顺水推舟的形式将问题和相关联的知识点相融合,最后就会迎刃而解。在小学教学中“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教学可以作为案例来分析。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们量一下正方形和长方形,同时要分析出两者的特点,测量之后学生们会发现长方形的条件,其实正方形也符合。学生们提出了这一问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验证或者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正方形的条件和长方形的条件是否统一,在细致的讨论和验证之后,证实正方形是极为特殊的长方形,可是长方形却不是极为特殊的正方形。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对于学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疑问,或者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不要认为是对课堂的破坏,而需要做的是将学生的这些举动作为生动的思维模式,让此思维模式转化为较为优质的资源。当学生的疑问,教师搜寻不到相关联的因素时,不可以进行无谓的套用,并且学生提出的观点若是错误的形式,要在第一时间对其更改,要让学生的思维模式推向正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将教学效果提升。

  二、生成性教学的具体操作对策

  1.针对于“有的放矢才能够促进生成”要注意亮点,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同观点,要加以重视,并且一些观点要由形到理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并且,还要关注无序开放的方式不要生成,要将教学的灵性和生动体现出来。

  2.针对于“心中有数才能够促进生成”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为:巧抓时机、资源整合以及充分预设。这三个方面能够切实做好,不但可以将教学的坚实基础有所奠定,还可以将教学时机生成有效性以及动态性,能够在课堂服务中更好的展现。此外,还要对两个方面严格关注,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太过随意,要了解到学生若过于放任会对生成性的教学有所阻碍,那么到最后一定会导致教学质量变差,或者学习效果不能够达成预期的目标。

  3.针对于“顺水推舟才能够促进生成”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理解,犯下的错误要学会巧用。将学习效果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一定会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论述的知识量有所反驳,这一想法是学生思维模式的一种表现,可能会与教师的预设范畴有所不同,可是教师不能够指责学生,要巧用这种错误,逐渐的推向正确的思维模式中,那么会让学生们加深此问题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生成性的教学会更好的体现出优越性。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要让规定学生拥有怎样的学习境界,要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进入到正确的教学情景中。根据以上的论述,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方式,可以得到较为显著的效果。可是在当中还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只要教师在思想上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顾及到,就会发现到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生成性是一定要具备的。因此要在使用此方式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努力将生成性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合理调控,要力求让教学的过程更加的灵动和丰富。

  第四篇: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法

  一、创新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孩子从小就要进入学校里面学习,但是没有人问过他们愿不愿意,换句话说,他们是在老师、家长的压力下才会“认真学习”的。这种学习过程叫做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效率低,且浪费时间。传统的教学就是单纯的“灌输式”学习,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采用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位教育家曾经说,最好的教育是让被教育者不知道自己已经受教。数学老师要把问题摆在同学们的面前,让他们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老师上课之前要给同学们设计好开课的问题,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先自己选择题目解决,然后老师再做总结。这就要求老师所出题目要蕴含本节课的知识,或者是能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小组成员的分配也要合理,不能够顾此失彼,要公平公正。这样能够让学生们进行自主的探索,从各个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讨论。这种过程能够增强学生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说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是,那是对解题的答案或方法的正确性来说的。对于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思考,然后采用多种解决方法。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遇到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将标准方法告诉学生,然后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思考。等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照葫芦画瓢”,按照之前的解题模式做出正确的答案。虽然这样的方法能够增加同学们做题的正确率,但是却减少了学生创新的机会。如果长此以往,数学问题解题方法永远不可能简单化。创新教学法不但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一种创新思想的传递。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用老师的创新带动学生的创新。采用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法,将数学多维立体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解题。比起传统的套模板式的做题方法,自己想出的方法可能既复杂又麻烦,但是这是敢于尝试的表现,这种精神才是学习所需要的精神,这种“不做对不放弃”的毅力才是学习所需的毅力。老师在教学时要将自己和学生摆在一样的高度,只有这样老师才会去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题意见,才会采纳学生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够促进创新。另外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也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认为学生不懂得教学,他们的观点缺乏实践性。但是毕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了解自己喜欢和能够接受怎样的教学方式,知道怎样的教学才能引起自己的兴趣。也许学生给老师提的建议比较“理想化”,但是只要老师稍加修改,或是将里面可行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那么就能够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新方法。对于别的老师的创新教学法也要合理利用,绝对不能照搬。因为使用的对象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加以修改,因材施教。

  第五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策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是体现一个团体的合作能力,可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首先一定要合理地分组。一般而言,合作学习小组4人最合适,最好遵循“就近原则”选择小组成员。如果是年纪较小的学生,则可两人一组,即同桌合作。合理建组便于成员合作,同时可以激发各组间的竞争,这样易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同学们之间可以强弱互补,共同进步。建组应注意优、中、差生之间的组合和学生之间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身高等各种外在因素的互补,同时需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1]。在小组分配完成后,要进行民主推荐,选出各个小组的组长,并依照性格特点分配组内其他成员的负责要点与任务,这样的分配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最佳状态,使任务快速圆满完成。在每个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应让他们尝试另一个角色中的工作,使他们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得到更多的经验[2]。例如,在讲授“小小的商店”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起“小商店”,学生的各种小玩具、文具等均为商店里的物品,而学生则扮演顾客、店长、店员、收银员等各种用角色,此时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如分为顾客组、收银员组、店员组等。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如果不分组或分组不科学,则可易产生混乱的局面,降低合作学习效率。

  2.科学开展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是每个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的环境设备、适合的时机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教学内容在学生较容易接受的范围内,就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学习或进行集体授课;如果知识点多、学习复杂的内容,就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即合作学习[3]。学生是否能充分体会合作学习中的乐趣,主要取决教师是否采用了有效的引导方式。教师在展开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位参与的学生,无论“差生”或优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在学习上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要尽心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尽量消除他们自卑感等。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各组学习情况,并对每个小组作出评价、建议与鼓励。而能使合作学习有成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充裕的学习时间。教师让小组进行操作、研究、探讨、交流思考的过程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和提问的机会,使学生能相互补充,互相进步,这需要教师留有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在解决问题后才会豁然开朗,记忆深刻,合作学习才会有显著的成效[4]。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五组,让学生分组找出生活中是圆形的物体,看哪组找出的物体最多,在讲解关于“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又可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看哪一组能够较准确地画出圆形,准确地测量出所画的圆形的半径与直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3.重视个人与小组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建议与鼓励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更应慎重考虑才可以说出每一句评语。教师要做到这样,首先要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既要注重个人评价,又要注重小组评价,肯定个人在小组合作中的重要性,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合作互助关系给予表扬;其次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肯定学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5]。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方法,其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六篇: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现状

  一、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从传统到现代,从旧到新的更替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随性,目标不明确

  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每一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求。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应付考试。其实,教学的目标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只是“授人以鱼”,而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做人,从而能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不应随性而为,应该在明确教学大目标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教学陈旧,方法不恰当

  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却对其视而不见,依然沿用旧法,照本宣科。教师的陈旧教学观念“,权威者”的教学角色,“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改变,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不到彰显。再加上数学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难通过语言就表达出来的,而小学生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很弱,教师若是教学方式不恰当,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活动高耗低效。

  3.教学盲目,追求形式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还有一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新理念、新精神的教学优势,愿意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但却对教学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中不求实效,只是盲目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外繁中空。课堂上,学习氛围看似热闹非凡,但却杂乱无章;学生看似津津有味,却是被绚丽的教学形式吸引眼球,教学的实质内容则被掩盖,严重地影响教学效率。

  二、对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修养

  在新课程中,将教师比作一眼清泉,泉水常新长流,才能给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创设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也很多,但是最关键的前提是教师,他们战斗在教育的最前线,就应该紧跟教育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地参加教学培训活动,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科学定位自我角色,提高教学水平,在改革的路上,敢于尝试、改变,勇于探索、创新,在教学中将新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形象直观地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好情境呢?

  (1)情境要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生性特点、兴趣爱好,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安排教学内容,将一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知识设置成一个简短的,具有童真、童心、童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创设了“黄鸟与青鸟”的故事:一日,风和日丽,湖面平静如一面镜子一般,突然,两只小鸟的争吵打破了湖面的宁谧。它们在干什么?侧耳一听,黄鸟说“:我站在船头,我走过的水路比你长。”青鸟不甘示弱:“我站在船尾,我走过的水路比你更长。”它们两个吵得面红耳赤。顺势,教师设疑:同学们可以给它们评评理吗?以此小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情境创设要有可探究性,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的学科,探究学习自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同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认知水平的高低差异,所以,探究活动的进行一定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置了“转变角色”的问题情境:今天,让你们过一把老师瘾,换你们问我问题怎么样?你们自己随便说一个多位数,老师就能直接判断它是不是能被3整除,相信吗?在教师大显身手的过程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急切地想要知道这个解题的“绝招”。而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解开谜团,加深认知。

  (3)情境创设要有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制造高分的机器,而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学生不仅学的是知识,更重要学的是能力。实践是培养能力的最佳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了教学活动中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数学学习充满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理、迁移等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行为,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亲身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索知识的延伸奥秘,获得整体能力的提升,增强动手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3.有效地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数学、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掌握了多少知识,取得了多少分数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应该是学生能否应用这些知识,应用了多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联系生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数学思维意识,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和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音乐高效教学法研究论文

2.高等数学参与式教学法研究论文

3.高中数学抛锚式的教学法研究论文

4.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5.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的应用论文

6.小学数学教学效能实证研究论文

7.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案例研究论文

8.高校英语项目教学法研究论文

9.工程材料兴趣教学法研究论文